..續本文上一頁佛,叫正等正覺,這是菩薩;再向上提升,在上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佛,這是最高的學位,這個一定要知道。
我們佛教徒平常大家口裏稱,但是都忘掉了,意思忘掉了。你看我們稱佛爲本師,老師,我們根本的老師,創辦這個教育的創始人,我們稱他爲本師,自稱爲弟子。中國古時候,這是學校的稱呼,稱老師是本師,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我們跟菩薩、阿羅漢的關系,是同學的關系,他是我們的學長,前期同學,我們是後學的。我們同一個老師,同樣學一部經典,他已經畢業了,我現在才開始,關系搞清楚。但是這些阿羅漢、菩薩都有資格教我們,所以是老學長,也是老師,但是根本老師是一個。從根本老師說,我們都是同學,觀音、勢至都是同學,都是老學長。對學長就會比較放逸一點,對老師就很尊重、很嚴肅,對同學就可以隨便一點。所以,菩薩對我們就特別親切,不像規矩要求那麼嚴格;但對老師我們一定要予以尊重,爲什麼?尊師重道。關系要搞清楚。
佛一生搞教育,一生教學,沒有間斷過。在經裏,沒有聽說他哪一天放假,沒有,也沒有過年,也沒有過節,天天講經教學,沒中斷,他給我們做了老師第一等的示範,模範老師。你不讀這些東西,你不知道。以前你看我們多大的誤會,認爲這些菩薩、羅漢、佛都是神,都把他神化了,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我們這一生要是沒有遇到方老師,永遠不會進佛門,永遠不會去碰這個邊,這一生真的就錯過了,沒想到這裏頭這麼大的學問。
我學了六十年,一個甲子,你看,不但真正證實它是最高的哲學,同時現在我們也真正證實它是最高的科學。近代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向兩個方向,一個是無限大,宏觀宇宙,太空物理;一個是無限的小,量子力學,研究原子、電子、粒子,現在達到了光子,這個東西就是佛經上講的微塵。微塵在佛法裏面,大乘佛法講,它有七個等級,第一個叫牛毛塵。牛毛很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那就很小。它能夠在這個尖端上不會丟掉,我們知道這是什麼?吸力,叫地心吸力,它能夠吸住它,很小的一粒塵。把牛毛塵分爲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就細了,越分越小;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在水裏面,水有空隙,它在那個空隙裏面可以走來走去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叫分子;水塵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就很大,還是有空隙,它在裏面還可以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金塵再分爲七分之一才叫微塵。微塵再分爲七分之一,名字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再分爲七分,那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再分了。你看現在量子力學他們就搞這個,搞原子,這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原子再來就是電子、核子、粒子,到基本粒子誇克,現在講到小光子。小光子他說不能再分了,不能再分那就是極微之微,科學家能看到這個,這個不簡單!所以他跟佛法講的是一樣。
物質怎麼來的?現在科學家發現,他說宇宙之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的本質是什麼?是意識累積連續産生的幻相。這個說法跟彌勒菩薩在《菩薩處胎經》裏面講的是完全相同。彌勒菩薩講,「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你看,形就是物質,物質從哪裏來?從念頭來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任何一個物質裏頭,就這小光子,我們講極微之微,它都圓滿具足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它是受想行識變現出來的,累積變現出來,産生的幻相。所以科學,我相信再有二十年到叁十年,佛教不是宗教,是什麼?科學家承認,是高等科學。佛經裏所說的,通常有很多人問,佛經到底講什麼?有些專家學者我們常常碰頭的時候,問我那是講什麼?我說佛經總的來說,不外乎它講五樣東西,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幾個科目它都講到究竟圓滿,確實是世間大學問。
我們中國人有福,兩千年前,中國的帝王派特使把佛法請到中國來,不是他自己來的,是請到中國來的。這些帝王拜這些高僧大德爲老師,接受了佛陀教育,佛陀教育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相得益彰。今天大乘佛法是中國的佛教,印度已經沒有了,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今天講佛法,那是講中國傳統文化,佛法跟傳統文化已經分不開了。儒釋道在中國唐朝時候就變成一家人,大家都學,外表有儒釋道的形相,學習,統統都學。儒學佛經,也學道;道也學佛,也學儒;佛門弟子也讀儒書,也看老莊,統統都學,互相來解釋。我們有很多地方是用儒、用道來解釋佛的經典;他們那個地方,像講四書五經的時候,他引用佛學來解釋他們的經典,來诠釋,這個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你嚴格的說,純粹的儒釋道找不到,都是混在一起的,早就成一家人。這個曆史我們要知道,知道之後,我們才曉得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你想想看,倫理、道德、因果是做人的基本,科學、哲學是世間所有學術總的根源,都離不開這些東西。
學佛要學智慧,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情、從哪裏來、爲什麼會有它、它有什麼作用,統統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人就叫做佛,就叫做佛陀。誰能做到?人人都能做到,只怕你不肯學,肯學,統統做得到。學了佛之後,無論在什麼境界裏,心是定的。我昨天說了幾句話是無意的,沒有想到今天全世界各地同修都來打電話,都覺得很緊張,這有什麼好緊張?學佛學這麼多年,沒學個名堂出來,考試就不及格,昨天好像出了個考題,統統不及格。應對應該用智慧,怎麼可以用煩惱?所以今天我跟大家講一個老題目。
我離開臺灣,我一生遭遇實在講,一般人看都是非常艱難困苦,在我講我感恩,一切人事物都幫助我提升,對我來講都是好的,沒有壞的。我離開臺灣那個時候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叁年半,我移民到澳洲。澳洲過了年就十周年了,十年,這是正式移民過去的。沒有移民澳洲之前,前十年,我每年到澳洲去講經一個月,每年去一個月,在那裏有十年。移民到那邊去,現在也是十年了,時間過得非常快。我們在那邊成立了一個淨宗學院,現在淨宗學院範圍擴大了,不僅是學佛,我們學其他宗教,我們來牽頭,希望世界宗教是一家,正式開課。我們請伊斯蘭的長老,是他們教會推薦的這位長老,來教我們《古蘭經》;我們在澳洲當地的基督教,他們爲我們推薦一個也是基督教的長老,教我們《新舊約》,《聖經》,我們正式開課來學習。所以澳洲的宗教能夠互相在一起學習,共同在一起生活,希望宗教的團結,宗教相互學習,能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化解一切沖突。
市長,新當選的市長,我跟他見過叁次面。頭一次見面,很年輕,年輕有爲,告訴我,他很想在他這個任期裏頭,把這個城市變成澳洲第一個和諧示範城市,就像我們以前在湯池做的實驗。我相信他真發心,他真會做得成功,我在那裏十年,基礎給他奠定了。這個基礎就是,第一個,這個小城居民只有十萬人,這十年當中,我們跟這個十萬居民結的緣結得太好了。我們是新移民到那邊的,這十萬居民把我們看作一家人,所以居民團結了。第二個,宗教團結了。在以前以爲宗教是不可能團結的,我們這十年默默的耕耘,把宗教團結了。怎麼個做法?真誠心對待所有的宗教,關懷他們、幫助他們,他們有困難,不必他來找我,我們主動去幫助他。我們居住在一個城市,希望這個城市安定、繁榮、興旺,人民的生活都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我們全心全力付出。這兩個基礎有了,市長再做的時候就不困難。有沒有必要?有必要,因爲今天整個世界混亂。
我們讀中國古曆史,叁千八百年前,湯王,那個時候是商湯的時代,中國那個時候沒有統一,周朝都沒有統一。就是諸侯國,一個小國就是我們現代的一個村,一個小鎮,那就是一個國家。湯也是個小國,這國多大?曆史上記載七十裏。不是七十公裏,這個諸位要曉得,古時候他們的度量衡很短,沒有這麼長,七十裏大概合現在叁十公裏的樣子。你看,就這麼大的一個小地方。他治理得好,把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統統落實,人民都教好,所以就變成一個示範點。周圍的這些小國,幾十個小國,都向他學習,尊他爲王,尊他爲天子。那時候天子、王都是尊稱的,並沒有實際的政權,都向他學習,都聽他的話,就好像成爲共主一樣。周朝,成就是最可觀的,比湯進步多了,周距離我們叁千二百年。文王他那個小國,史書上記載一百裏,大概合我們現在不到五十公裏。這樣一個國家也是治理得好,成爲,那個時候講世界叫天下,天下第一個模範的城市,模範的地區,所以尊稱它爲京師。京是什麼?是都會,師是示範,這個都市可以給我們所有城市做榜樣。你看中國人在古時候叁千多年前,是拿實際的東西給人看,不是空口說白話。空口說沒人不相信,真的要做出來,你看到,人服了。
今天整個世界社會動亂,人都過得很辛苦,富貴人家辛苦,勞心,貧窮人家也辛苦,勞身,身心都苦。什麼原因?我們把教育疏忽了。中國古代他爲什麼能做典範?沒有別的,教得好,全靠教育。你讀中國古時候的典籍你就曉得,古人把教育擺在第一位,從小到老,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政治製度上也把教育擺在第一,你看從前最早的時候是商湯,商湯之前就是堯舜禹,那是聖人。他們那個時候就設得有官職,那時候因爲地方不大,就像現在小鄉鎮,官員多少?一百個人,從最高領導人到底下是一百人,一百個職務。第一個職位是冢宰,冢宰就像現在總理,他下面就是現在的部長,頭一個司徒。冢宰下面第一個是司徒,司徒是管教育的,就像現在的教育部長、教育局長,就是這種性質的,他管教育。你看把教育擺在第一。這個設施一直到滿清都沒改變,宰相下面第一個部,禮部,禮部就是教育部,古代稱司徒…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