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目的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世尊爲我們說明,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種種心量”,這是很複雜的現象。種種不同的心量,從何産生?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無不如是。而原本這麼大的心量,現在變成這麼小;原本單純的心量變成這麼複雜,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省思的。
原本的心量顯示出來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華嚴經》稱作“佛華嚴”,淨土經稱作“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本有的,正如馬鳴菩薩所說的“本覺本有”。一真本有,極樂本有,包太虛、周沙界本有,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的教學,就是教人恢複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不度衆生,是指佛沒有能力幫助衆生多添加一點,完全是恢複自性而已。要知道,恢複本性才是大圓滿、大自在。佛的圓滿、自在、快樂,是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得到,而這些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
“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心量是無量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享樂是無量的,無一不是無量的。而且這些無量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佛法稱爲內學,向自己真心裏面去求。若能恢複自性的無量,就稱作佛菩薩,稱作法身大士;迷失了自性的無量,就是凡夫、衆生。由此可知,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只不過是迷悟的問題而已。
佛法教學的目的有叁:一、“斷惡修善”,這是最初方便,是學佛入門的手段。希望你做個純善之人,清淨的善心善行能幫助你覺悟;惡心惡行決定是迷惑,不可能開悟。二、“破迷開悟”,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事實真相,逐漸明白了,就有可能脫離六道輪回,也可能脫離十法界。現在我們就在這個邊緣上,有時醒過來,但是醒過來的時間不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境界一現前,立刻又迷惑。這個現象雖然不算成就,但是也相當可貴。世間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覺悟一次、兩次?像黑暗當中放出閃電的光明,雖然極其短暫,但非常可貴。我們希望這種閃光能多閃幾次,密度 越來越多,光度越來越強,這是好現象、好征兆。
叁、“轉凡成聖”,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才真想學佛菩薩;真想學,就能真成就。佛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問題在于肯不肯認真。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裏講“真幹”,只要肯真幹,一生就能成就。《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世尊舉出這些例子就是說明,我們也能做到。舉童男、童女是表示,用赤子之心才能成就。小孩的心還沒有受過汙染,不受汙染的心就能成就。
能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汙染;于一切法還有好惡,心就汙染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是清淨平等的,若在境界裏,起好惡、愛憎、控製、占有的念頭,這是嚴重的汙染。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的境界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美不勝收。雖然他們有種種享受,但是沒有控製、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念頭都沒有,何況是行爲?那才是真樂。我們現在無論是樂也好、苦也好,都有控製、占有的念頭與行爲,那是造業。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想占有、想控製,就是造業。造業決定是惡業多,善業少。何謂善業?偶爾短暫的把控製、占有放松一點,就是善業;抓緊一點,又造惡業了,善惡無非如是而已。所以佛才講,叁惡道是六道衆生的老家,叁善道是六道衆生出來觀光旅遊。我們冷靜仔細去觀察,佛所講的確實是事實真相。
我希望同修們要覺悟,覺悟一定要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佳的榜樣。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做爲基礎,這是我們根本的模式,然後才有定力。定力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動搖,逆緣、逆境不生煩惱,善緣、善境不起貪愛。有定力,自然就有智慧,智慧就是一切通達明了,這樣就可以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所謂道,就是存大菩提心,以大慈大悲心,無條件的愛護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有這個心,若沒有行爲,心是空的,必須以行爲去落實,就是菩薩行。菩薩行在一般大乘經裏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而《華嚴經》講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說得詳細、圓滿。其實,六與十的內容是一樣,十度歸納起來就是六度,六度展開就是十度。十度,是把“般若”展開,般若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是後得智,所以有方便、願、力、智。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用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所以說十度,只不過是把般若智慧詳細說明而已。
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要真正做到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圓滿,六種圓滿。布施要無條件,不著相,就是圓滿。《般若經》上講的“叁輪體空”,就是不要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要執著別人得了多少好處;圓滿一定是叁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布施離四相,持戒也離四相,忍辱也離四相,精進也離四相,禅定也離四相,般若就是離相,這才稱作波羅蜜,這才是圓滿。希望同修們要細心去體會,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爲社會、爲一切衆生無條件的服務,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衆生。這一生修學,向諸佛菩薩學習,決定得到殊勝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