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沒有這些業報,將來我們的果報到哪裏消?到叁途惡道裏頭消。現前的果報,正是佛法裏面常講,重罪輕報!我們就不要在叁途惡道去受報,現在就受報了。所以,你一定要歡喜受報,你一定要感恩,真正的感恩,這一點都不假。
有些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受很大的委曲,爲什麼還不跟他計較,爲什麼要受委曲?他不懂這個道理,不懂得叁世因果的道理。懂叁世因果的道理就明了了,心地坦然接受。我在這半個世紀,我學佛五十二年,這半個世紀,跟我時間久的人你能看到。看到什麼?看到我業障消了,智慧增長,最明顯的看到年年不一樣。最明顯的,你聽我講經,我講經最近二十年差不多都留了有錄音帶、錄相帶。你把它聽聽,比較比較看看,你就發現了,我現在講的跟去年講的不一樣,去年講的跟前年講的不一樣。
如果十年十年比,那個差別太大太大了。這什麼原因?許許多多人替我消災。替我消災不是說你們念經給我回向,災就消掉了,不是,那個我也很感謝你,你有這一番好心,消不掉。真正消災是什麼?是受到這些挫折、麻煩,我能夠接受,心平氣和,這才真的消災。不但沒有報複,沒有怨言,我歡喜贊歎,所以我寫的是“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災才能消掉!你要不感恩,災消不掉。受人家的侮辱、毀謗,有一點點怨恨心,災消不掉。我在這一方面真的是很清淨了,不留痕迹了,“留難”,不留難!災消,福慧就增長,因爲它是障礙福慧的。
48 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什麼叫不見世間過?世間一切形形色色的,一概不理會,如果真的不見的時候,那你變成白癡了,哪有這個道理,那是什麼?見如不見,聽如不聽,決定不放在心上。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智慧,這一些境界,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統統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一心不亂。你放在心上,你心亂了,這個心亂的時候,會從口裏冒出來,那就是是非,那就是喜歡說人過失;表現在身體上,那就是貢高我慢。形色傲慢,自以爲是,輕慢別人,造業。這一樁事情要怎麼辦?學善財。如果你讀《壇經》,你學六祖,你看看他們是怎麼做法的。你學到了,對你這一生修道是大有幫助。
49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要不真正通達明了,在逆境裏面你忍不住,你忍不住你還退轉,還是跟人家冤冤相報,來生再世再慢慢再修!我們好不容易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在佛法裏頭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不再搞來世,希望在這一生統統報了,什麼樣的苦難我都承受,心地決定不染!
50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衆生沒有過失,他造作五逆十惡都沒有過失。爲什麼沒有過失?就像小孩,二、叁歲的小孩造作的惡業,你問他有沒有過失?他無知,無知,你怎麼能說他過失?你要愛護他,你要教他。雖然無知,造作罪業,有沒有報?有報。不能說無知,造作的罪業就沒有果報,沒這個道理。
就好像我們世間一樣,我不懂法律,我殺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裏頭有這個法律,那刑罰還是要判的。不能說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處分,這講不通。又何況因果報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念善,人天福報;一念惡,地獄畜生。到臨命終時,看你阿賴耶識裏面的善惡念頭哪個強,哪個念頭強,它先跑出來,它就先受報。如果貪的念頭很強,餓鬼道去了;嗔恨的念頭很強,地獄道去了;愚癡,是非、善惡、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無量心,他是菩薩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舍,天道。你來生到哪裏去投生,是你這一生斷氣時候最後那一念,哪個念頭強,就到哪裏去受報。所以爲什麼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臨終時候什麼念頭都沒有,只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起現行,恭喜他,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最後一念!
51 我們自己決定要有高度的警覺,現在人說實在話,自知之明很難,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這就所謂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會看別人,他不會看自己。我們想欺騙群衆,行嗎?不行,人家早就把你看穿了,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瞞不過別人。國內有些同修見我面的時候,對出家人有所批評,做得不如法。對我說可以,不可以對別人說,爲什麼?破壞佛教的形象是他的事情,你要是到處說,你也破壞佛教形象,往往在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一定要學,“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他有過失,你細心觀察,能夠勸他,他能接受,可以勸,一定要勸;他要是不能接受,聽到你批評還會起嗔恨心,那就不說。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自己不要破壞佛教形象,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他墮地獄,你常常去批評他,將來你自己也墮地獄,你說這不就冤枉!這不是聰明人,這是很愚癡的人,看到別人墮地獄,自己跟他一起跳下去。這就是人家錯了,你再毀謗、再批評,到處在宣揚,讓社會大衆對佛教産生不良的印象,你要背這個因果責任。說的人很多,都疏忽了,都不知道這個因果責任的重要。
你看《弟子規》裏頭講得就很好,“道人善,即是善”,人家有善行,值得稱贊;說人惡,就是惡,說的人就是造惡業。這個道理我剛才講了,你要聽懂了,你就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造不造這個惡業?如果常常造,那還得了!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做人基本的德行是隱惡揚善;就是看到別人的過失不說,看到別人有善事應該要贊揚,隱惡揚善,這是正確的。與人一定要和睦相處、要互助合作,和合裏頭這兩句話,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社會是和諧的,世界是和諧的,一切衆生才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幸福美滿的關鍵就是這兩個字。我不能跟大家和睦相處,我就破壞這個社會,破壞這個族群,你說這個罪重不重?你自己去想,你慢慢就會明白。
你看今天這個世界混亂到難以忍受的程度,什麼原因?就是缺乏這個,現在是一切不和合。我們學佛的人要有慈悲心,慈悲心何在?就是帶頭把和合做出樣子來給社會大衆看,這就叫菩薩行,這個人在行菩薩道,這叫覺悟。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情,所以要有善巧方便。
決定不能違背六和敬,違背六和敬就是破壞和合僧,就是破壞如來正法,戒經裏面的結罪是阿鼻地獄。你能護持正法,是無上的功德,爲什麼不做好事?爲什麼要把佛法滅掉?不和合就是滅佛法。我們要問爲什麼不和?還不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成見,彼此不肯放下,就出了這個現象;如果兩個人有一個人退一步,問題就沒有了。退的人覺悟,退的人是菩薩,那個不退的看對方退了,他也會軟下來。彼此不相讓,才會産生這個現象。
52 善護叁業,《無量壽經》上說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到什麼?不見世間過。有些人說,“如果你做人做到這樣,你不是變成白癡了?”那我再告訴諸位,諸佛菩薩、阿羅漢們統統都是白癡。爲什麼?他們不見世間過,但他們真有智慧!世間人過失他曉不曉得?曉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見是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不放在表情上,這是修養,這是德行。遇到有機會就教導他,幫助他改過自新,幫助他回頭是岸,決定沒有厭惡、嗔恚,只有愛心,大慈大悲。在叁十二相裏面得“美好須發相”,我們講頭發、眉毛、胡須,得這個相。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53 所以《壇經》上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話怎麼可能?世間一切人事物,過失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怎麼會沒有過?看本性就沒有過,看習性就有過,所以看別人要看本性,看自己要看習性。看習性自己才真正知道知過能改,這是佛菩薩跟凡夫觀念上不一樣的地方。
54 這就是六祖在《壇經》裏面所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真谛,真正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他現在作惡他迷得很重,在這個時候你不能勸他,你沒有辦法轉他,只有隨順他,隨他去做,不要理他。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處處示現好的榜樣,不說,讓他自己看,讓他自己去悟;他不悟沒關系,今年不悟還有明年,明年不悟還有後年。有人叁、五年明白了,回過頭來了,善根深厚;有人要十幾年、二十幾年、叁十幾年才回過頭來。佛菩薩很有耐心,有的衆生這一生都不悟,來生會覺悟,來生還不覺悟,後世會覺悟,佛幫助衆生是長遠的事,不急在一時。我們衆生沈不住氣,總希望他趕快回頭,往往搞得欲速則不達。沒有佛菩薩的智慧,沒有佛菩薩那樣的耐心。這些“供養一切最勝王”裏面,特別是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衆生。
55 我們中國習慣講氣氛,所以,從你面孔、從你身體健康、從你言談舉止,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都知道。怎麼能瞞人?欺瞞是欺瞞愚癡的人,跟你同樣程度的人,不如你的人,真正高人沒有辦法欺騙他,一見,人家就明了。高人,說實在話,你不是真誠心向他請教,他對你笑笑很客氣,絕對不會說你,“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爲什麼?在他的心目當中正常的。你心裏面貪心、嗔恚心、嫉妒心、懷疑的心很重,這是你的煩惱習氣,這業因,那你果報當然是叁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善心、善行、慈悲,講愛心,可是你執著沒有放下,一看,人天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6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對人對事對物,只論現行,不論過去。過去他做錯事情,我們也做錯過事情,諸佛菩薩在因地上也做錯過事情,不論過去,只論現前,他現前做得不錯,我們對一切衆生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常常看別人的過失,這個恭敬心生不起來。恭敬心是自己的性德,不敬是煩惱,爲什麼讓自己的煩惱常常起現行,不讓自己的性德流露?這裏面的功過、善惡,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57 佛的一句話說:“癡迷”,第一個因素是癡迷,愚癡、迷惑,你不開竅,你不覺悟。什麼都要去打聽,什麼都要去幹涉,這就造業。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卻相左”,左是往下墮落。這幾句話是金玉良言,我們能夠信受奉行,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西方人說,衆生最大的毛病,念念想控製別人,念念想占有人事物,從生到死患得患失,哪裏知道得失是一場空。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安;心安理得,事實真相明白了,心安了。一切境緣當中,他真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成就圓滿功德。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