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P4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我随顺一切境缘,可不能叫境缘随顺我,那就坏了。你们想想境缘随顺我,坏在哪里?增长我执,增长我见。我执跟我见是烦恼里头的根本,根本的根本,这一关不能突破,你永远搞六道轮回。不论你怎么修法,不论你做多大的好事善事,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的果报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38 所以无论用什么身分,无论用什么行业,总而言之一句话,儒家所讲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世间再凶恶的人,善学之人、会学的人,都是善知识。再凶恶的人就是《华严经》上甘露火王所示现的,那个火王是凶恶到极处,他前面加甘露。谁能在火王里头尝到甘露?会学的。会学的人,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就是会学的。

  39 真正做到像六祖讲的标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没有过,你什么时候能够入这个境界,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他们的思想行为,统统没有过,你要能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虽然没有明心见性,大概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你禁得起大风大浪。这个大风大浪有善的、有恶的,善的大风大浪看看你会不会动心?起不起贪念?生不生爱欲?恶的大风大浪你生不生嗔恚?

  40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不能不接触,那是事,事没有障碍,心里头没有,痕迹都不着,就是《坛经》上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见色,阿弥陀佛,闻声阿弥陀佛,顺境善缘阿弥陀佛,逆境恶缘还是阿弥陀佛,这样就成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顺逆境界、善恶之缘全部摆平了,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怀疑才叫净,不夹杂才叫净,怀疑夹杂心就不清净了;相继就是不间断。所以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三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如何能做到净念相继?一定要都摄六根;换句话说,外面境界你要能放得下,你要能不受干扰。接触外面境界心就乱了,起妄想分别执着,这样修行你怎么能成功?

  为什么接触境界会起疑惑、会夹杂?说个老实话,你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你迷惑!怎么治?读经、听讲。现在读经有困难,所以娑婆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多听。

  41 所以,同样是学佛人,同样是念佛人,我们两个,兄弟两个,同参道友。我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去,我这个兄弟未必有这个决心,那过失在我这边,不在他,他没过失。谁懂这个道理?真正把这个理参透了,才是《坛经》里面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别人过”;他是讲“不见世间过”,那范围更大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细心的去反省、去检点、去观察。

  42 我以清净心对人,别人以染污意对我;我以平等心对人,别人不会用平等心对我。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你要想通!真正想通之后,那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不见世间过”。世间人用虚假、染污、贡高我慢、不平等、自私自利,正常的,六道人就是这样的。他不是佛菩萨,你怎么能把他看作佛菩萨?他的性是真的,他的相是虚妄的,我们要懂。他是迷失了自性才造作恶业,起心动念与性德完全相违背。我们如果没有这个缘分接触到如来圣教,想想看,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不跟他们一样吗?我们也是轮回心,也是造轮回业。

  43 《坛经》上不是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不到世间过失,世间那些五逆十恶,搞三途地狱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我看到,我觉悟了。身治则天下治。所以末后的结论,“为天下者”,这“为天下”用我们佛门的话,就是你发愿度众生的人,发愿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从哪里度起?不在众生,在自己;自己真的度了,一切众生都度了。这个道理你慢慢去想,你细心去想,是真的,不是假的。

  44  清净平等心是定,定还不是目的,还是手段。修定的目的在哪里?是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开慧就是此地讲的,悟了,“心得悟了”,这是德。我曾经见过修禅的人,一般人讲这个人禅定功夫不错,不倒单。我去访问见了他,他的话很多,说些什么?都是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我就知道了,他的禅定没有功夫,智慧没有开,烦恼习气现行。我们从《坛经》,《坛经》也是个很好的标准。六祖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眼睛里面所见的都是别人过,他的目的在哪里?我们见到了、听到了,知道,把那些人统统都批评之后,自己的身分地位提高,这是标准的损人利己。显得自己高超,那些人都不如他。明眼人,不要说真正觉悟的人,就像我这种人,我一看就把他的心思看穿了,批评别人的目的是抬高自己。这样的禅德我见过一次,下一次再不去见他了,不是真正的大德。

  我这一生当中见闻不广,都在经教里头,交友见闻不广。宗门大德我只看到一个,香港大屿山宝林寺的圣一法师,今年也有八十岁了,他今年八十一岁了。这是我一生所见的禅宗真正修行人,心地清净,有智慧、有慈悲,不说别人过失。我没有听到圣一法师说哪个人的不是,没听说过。他真正做到像普贤菩萨所说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见到别人不是处,他绝口不说,不赞叹就是了,真的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在外面参学,经教读得多,渐渐的熟悉了,这是标准。与这个标准相应的,真善知识;与这个标准不相应的,假善知识,不是真善知识。

  45 经典里头有说,佛讲的“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拉杂事情,你的心不清净,这对你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怎么样得清净心?放下!连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过是他的,他有他的业报,佛菩萨都管不了,我们哪能管得了?这个道理你要参透,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就是真正能往生。

  事情管多了,没有不堕地狱,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错了。管对了是你的功德,管错了是你的罪过;做对了是应该的,应该要做对、应该要做好,做错了,那你是不应该的。

  46 六祖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一天到晚都看到别人过失,这就完了。学佛就要学跟佛一样,佛见不见世间过?不见。什么叫不见?不是佛没有看到,不是佛没有听到,佛不会把这事情放在心上,我们要学这本事。佛的心永远清净、永远真诚、永远平等、永远是觉悟、永远慈悲,佛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这要学。

  47 佛真慈悲,序分里面就把行门的纲领说出来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了没有?这是总纲领。细说的,就是经里头每一品都有,这四十八品,品品都有,我们没有去做,就没有行!你怎么能往生?佛真慈悲,在一切经论里头讲到行,他都讲“身口意”,而在《无量寿经》里面,他讲“口身意”。为什么?口业最容易犯。把这个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坛经》上六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我们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说人的过失,这个罪过很大很大,果报在拔舌地狱。

  为什么?说别人过,别人听了他会传,传的时候他不是忠实的传,他会加油加醋,所以愈传愈讹。你说这人是小过失,别人传出去就是大过失,你要负责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评人一些闲事,自己没有肚量,不能包容,没有慈悲心。儒家教人,这是最原始的,中国老祖宗教人,尧舜禹汤那时候教我们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批评我们吗?我们不希望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就不能批评别人,尤其我们不希望别人在我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能在背后批评别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把这个做为第一堂课,有没有想到?所以对人,要常常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别人不见得跟你一样。你能做的事情,别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为别人着想,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没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强,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样,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给人为难。给人为难,你就给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所以,起心动念要多替别人着想。尤其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要常常能想到,现在社会不安全,要常常能够为社会安全着想。凡是会引起纠纷,会引起矛盾,会引起社会不安全,这个话不能说,这个事不能做,这个念头不能生。我们虽然是个平民百姓,我们对社会就有贡献,对社会就做了一桩好事情。这种好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真是好事情,不会给社会带来麻烦,不会给团体造成纠纷;你在家里,家和,你在团体,团体和睦。为家庭、为团体做个好榜样,这个人叫菩萨,这个人叫真正修行人。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提倡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有没有想到,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别人做好样子(范就是好样子)?如果这些行为不能做为大众的好样子,我们就要改,我们就不能做。喜欢说是非,喜欢批评人,这是众生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要知道人人都有,我自己也有。年轻的时候自己不知道,犯得非常严重,所以我读《了凡四训》,我感受就很深。了凡先生那些毛病习气我统统具足,有过之而无不及,读了之后才知道错了。认真反省改过,再也不敢批评人,也不敢说人。

  我学佛半个世纪了,毁谤我的人很多,造谣生事的人很多,甚至于陷害的。我心里明白,大概我过去生中没有接触到圣贤教诲,我就是这样对待别人的。今天他们这样对待我,这是报复,一报还一报,现在我明白了,我统统接受,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也没有一念报复。这个帐消了,一笔一笔都勾消了,心里很舒畅、很自在、很快乐。他对我毁谤,我对他赞叹,我们帐了了,将来再见面好朋友了,就不是冤家对头了。所以,我们遇到这些挫折,要知道,好事情,不是坏事情…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