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我隨順一切境緣,可不能叫境緣隨順我,那就壞了。你們想想境緣隨順我,壞在哪裏?增長我執,增長我見。我執跟我見是煩惱裏頭的根本,根本的根本,這一關不能突破,你永遠搞六道輪回。不論你怎麼修法,不論你做多大的好事善事,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的果報是六道裏面的有漏福報。
38 所以無論用什麼身分,無論用什麼行業,總而言之一句話,儒家所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世間再凶惡的人,善學之人、會學的人,都是善知識。再凶惡的人就是《華嚴經》上甘露火王所示現的,那個火王是凶惡到極處,他前面加甘露。誰能在火王裏頭嘗到甘露?會學的。會學的人,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就是會學的。
39 真正做到像六祖講的標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沒有過,你什麼時候能夠入這個境界,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衆生他們的思想行爲,統統沒有過,你要能入這個境界,恭喜你,你雖然沒有明心見性,大概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說你禁得起大風大浪。這個大風大浪有善的、有惡的,善的大風大浪看看你會不會動心?起不起貪念?生不生愛欲?惡的大風大浪你生不生嗔恚?
40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不能不接觸,那是事,事沒有障礙,心裏頭沒有,痕迹都不著,就是《壇經》上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見色,阿彌陀佛,聞聲阿彌陀佛,順境善緣阿彌陀佛,逆境惡緣還是阿彌陀佛,這樣就成功了。一句阿彌陀佛,把順逆境界、善惡之緣全部擺平了,這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懷疑才叫淨,不夾雜才叫淨,懷疑夾雜心就不清淨了;相繼就是不間斷。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叁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如何能做到淨念相繼?一定要都攝六根;換句話說,外面境界你要能放得下,你要能不受幹擾。接觸外面境界心就亂了,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修行你怎麼能成功?
爲什麼接觸境界會起疑惑、會夾雜?說個老實話,你對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你迷惑!怎麼治?讀經、聽講。現在讀經有困難,所以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多聽。
41 所以,同樣是學佛人,同樣是念佛人,我們兩個,兄弟兩個,同參道友。我下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去,我這個兄弟未必有這個決心,那過失在我這邊,不在他,他沒過失。誰懂這個道理?真正把這個理參透了,才是《壇經》裏面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別人過”;他是講“不見世間過”,那範圍更大了。我們要從這些地方,細心的去反省、去檢點、去觀察。
42 我以清淨心對人,別人以染汙意對我;我以平等心對人,別人不會用平等心對我。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要想通!真正想通之後,那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不見世間過”。世間人用虛假、染汙、貢高我慢、不平等、自私自利,正常的,六道人就是這樣的。他不是佛菩薩,你怎麼能把他看作佛菩薩?他的性是真的,他的相是虛妄的,我們要懂。他是迷失了自性才造作惡業,起心動念與性德完全相違背。我們如果沒有這個緣分接觸到如來聖教,想想看,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跟他們一樣嗎?我們也是輪回心,也是造輪回業。
43 《壇經》上不是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不到世間過失,世間那些五逆十惡,搞叁途地獄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爲什麼說不是真的?我看到,我覺悟了。身治則天下治。所以末後的結論,“爲天下者”,這“爲天下”用我們佛門的話,就是你發願度衆生的人,發願什麼?衆生無邊誓願度。從哪裏度起?不在衆生,在自己;自己真的度了,一切衆生都度了。這個道理你慢慢去想,你細心去想,是真的,不是假的。
44 清淨平等心是定,定還不是目的,還是手段。修定的目的在哪裏?是修定有功,開慧是德。開慧就是此地講的,悟了,“心得悟了”,這是德。我曾經見過修禅的人,一般人講這個人禅定功夫不錯,不倒單。我去訪問見了他,他的話很多,說些什麼?都是批評別人的是非長短。我就知道了,他的禅定沒有功夫,智慧沒有開,煩惱習氣現行。我們從《壇經》,《壇經》也是個很好的標准。六祖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眼睛裏面所見的都是別人過,他的目的在哪裏?我們見到了、聽到了,知道,把那些人統統都批評之後,自己的身分地位提高,這是標准的損人利己。顯得自己高超,那些人都不如他。明眼人,不要說真正覺悟的人,就像我這種人,我一看就把他的心思看穿了,批評別人的目的是擡高自己。這樣的禅德我見過一次,下一次再不去見他了,不是真正的大德。
我這一生當中見聞不廣,都在經教裏頭,交友見聞不廣。宗門大德我只看到一個,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的聖一法師,今年也有八十歲了,他今年八十一歲了。這是我一生所見的禅宗真正修行人,心地清淨,有智慧、有慈悲,不說別人過失。我沒有聽到聖一法師說哪個人的不是,沒聽說過。他真正做到像普賢菩薩所說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見到別人不是處,他絕口不說,不贊歎就是了,真的有禮敬,沒有贊歎。我們在外面參學,經教讀得多,漸漸的熟悉了,這是標准。與這個標准相應的,真善知識;與這個標准不相應的,假善知識,不是真善知識。
45 經典裏頭有說,佛講的“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裏面還有很多很多拉雜事情,你的心不清淨,這對你的傷害太大太大了,爲什麼?你不能往生。怎麼樣得清淨心?放下!連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裏面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過是他的,他有他的業報,佛菩薩都管不了,我們哪能管得了?這個道理你要參透,你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就是真正能往生。
事情管多了,沒有不墮地獄,爲什麼?因爲你沒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錯了。管對了是你的功德,管錯了是你的罪過;做對了是應該的,應該要做對、應該要做好,做錯了,那你是不應該的。
46 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一天到晚都看到別人過失,這就完了。學佛就要學跟佛一樣,佛見不見世間過?不見。什麼叫不見?不是佛沒有看到,不是佛沒有聽到,佛不會把這事情放在心上,我們要學這本事。佛的心永遠清淨、永遠真誠、永遠平等、永遠是覺悟、永遠慈悲,佛爲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這要學。
47 佛真慈悲,序分裏面就把行門的綱領說出來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做了沒有?這是總綱領。細說的,就是經裏頭每一品都有,這四十八品,品品都有,我們沒有去做,就沒有行!你怎麼能往生?佛真慈悲,在一切經論裏頭講到行,他都講“身口意”,而在《無量壽經》裏面,他講“口身意”。爲什麼?口業最容易犯。把這個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壇經》上六祖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我們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歡批評人,喜歡說人的過失,這個罪過很大很大,果報在拔舌地獄。
爲什麼?說別人過,別人聽了他會傳,傳的時候他不是忠實的傳,他會加油加醋,所以愈傳愈訛。你說這人是小過失,別人傳出去就是大過失,你要負責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評人一些閑事,自己沒有肚量,不能包容,沒有慈悲心。儒家教人,這是最原始的,中國老祖宗教人,堯舜禹湯那時候教我們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希望別人批評我們嗎?我們不希望別人批評我們,我們就不能批評別人,尤其我們不希望別人在我背後批評我,我就不能在背後批評別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把這個做爲第一堂課,有沒有想到?所以對人,要常常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華,別人不見得跟你一樣。你能做的事情,別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爲別人著想,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別人,沒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強,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樣,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給人爲難。給人爲難,你就給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所以,起心動念要多替別人著想。尤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要常常能想到,現在社會不安全,要常常能夠爲社會安全著想。凡是會引起糾紛,會引起矛盾,會引起社會不安全,這個話不能說,這個事不能做,這個念頭不能生。我們雖然是個平民百姓,我們對社會就有貢獻,對社會就做了一樁好事情。這種好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真是好事情,不會給社會帶來麻煩,不會給團體造成糾紛;你在家裏,家和,你在團體,團體和睦。爲家庭、爲團體做個好榜樣,這個人叫菩薩,這個人叫真正修行人。
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提倡兩句話,“學爲人師,行爲世範”。你有沒有想到,我們的行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別人做好樣子(範就是好樣子)?如果這些行爲不能做爲大衆的好樣子,我們就要改,我們就不能做。喜歡說是非,喜歡批評人,這是衆生的劣根性,這個劣根性要知道人人都有,我自己也有。年輕的時候自己不知道,犯得非常嚴重,所以我讀《了凡四訓》,我感受就很深。了凡先生那些毛病習氣我統統具足,有過之而無不及,讀了之後才知道錯了。認真反省改過,再也不敢批評人,也不敢說人。
我學佛半個世紀了,毀謗我的人很多,造謠生事的人很多,甚至于陷害的。我心裏明白,大概我過去生中沒有接觸到聖賢教誨,我就是這樣對待別人的。今天他們這樣對待我,這是報複,一報還一報,現在我明白了,我統統接受,歡喜接受,沒有一絲毫怨恨,也沒有一念報複。這個帳消了,一筆一筆都勾消了,心裏很舒暢、很自在、很快樂。他對我毀謗,我對他贊歎,我們帳了了,將來再見面好朋友了,就不是冤家對頭了。所以,我們遇到這些挫折,要知道,好事情,不是壞事情…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