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P3

  ..续本文上一页他过”。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戒学人说得更彻底—“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是最彻底的。真正修道人自己改过自新都来不及了,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了,那里还有心思看别人过失?诸位要晓得,看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自己没有过失,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这一段讲到戒律,真正要想学戒,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奠立坚定的信心,深信因果。修行的方法在《感应篇》、在《阴骘文》,了凡先生的功过格,就是依《感应篇》编的。《感应篇》的实践,我们今天讲《感应篇》的落实,就是功过格。所以这个地方的结语很好—“非戒不能修心行故”,这句话重要!

  26 从什么地方入门?从礼敬入门。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存真诚的恭敬心?有没有如理如法的一个态度,过去所讲的礼节,今天我们所说,应当具备良好的态度。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要真干,以真诚的心、恭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许有很多同修说:“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看到这个人到处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这话有没有说错?这听起来没错!实际上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处处见世间过。你为什么会见到世间的过失?普贤菩萨为什么见不到?难道普贤菩萨没有我们聪明,我们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贤菩萨都没有看出来?普贤菩萨比我们看得清楚,比我们看得明白,然而普贤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人家高明在此地,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跟普贤行愿相应。不见不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的眼睛有问题;见了之后,不要去计较它,处处想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别人错误的一面。错误是正常现象;他要不错误,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会犯过失,这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计较?所以不见是不计较,决定不放在心上。

  27  六祖惠能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那个范围大,“世间”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齐居士给你讲故事,出家人住在那个道场,她说半夜一点、两点鬼出现,青面獠牙吓死人,鬼有没有过?没有过。鬼出来吓我,为什么不吓别人?一定我有过,他没有过。我们能够这样想法,改过自新,这些鬼都变成护法神了,他护持你,他不会把你赶下山。会把你赶下山,什么原因?你有过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赶下山。赶下山,还不知道反省,还不晓得回头,那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你决定还是搞轮回,决定还是要堕落。知过要改!看到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失,“我哪里有过失?别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过失;自己没有过失,决定看不出别人有过失。

  28 世法、佛法都从谦虚里头得益。《易经》谦卦里面所讲的“满招损,谦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样。只有真诚恭敬谦虚的人,他能够得到。骄傲就是满足了,佛菩萨给他东西装不进去,他是满的。像个杯子,你要问人要水喝,你这个杯子是满的,装满东西水倒不进去。空虚的,那人家的东西就送给你了。人决定不能自满,必须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有我们做不到的,你能从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来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长处,每个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处,自己贡高我慢心就生起来了。所以惠能大师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所见到的世间人,个个都有长处,礼敬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见自己的过失,所以他的烦恼能够分分断,这才能做到真精进。

  29 所以要记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那不仅仅是教禅宗的,《坛经》是大乘佛法的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能得受用。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一个断情伪、去爱恶的好方法。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六祖所以能在一生当中成就。我们今天的毛病是,不见自己过,只见别人过,所以你怎么用功,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三千个大头,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堕三恶道。这是什么原因?我常讲的,你口善,你的身善,口念佛口善,身拜佛身善,你的念头不善,你的心不善,你的心、意还有爱恶、情伪,所以你不能往生!

  30 普贤的十愿合起来就是“孝敬”,圆满的孝敬。称赞,与性德、与善,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称赞;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与自性不相应的,他不说话,决定没有毁谤。这就是《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他的心多好!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这个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你们同学见过许哲居士(注:现居新加坡,今年109岁),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对于一切人好人、坏人怎么看法?她那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看到好的,记在心里面向他学习;看到坏的,她说:我就像看到马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一样,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在马路上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有没有把他记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过眼云烟,不落印象。她看到坏人坏事心里头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完全是善好的,决定没有丑恶。这是在我们的现前,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去检讨。

  人家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正觉心现前。正觉从哪里看?人家问她什么是宗教?你对于社会上许许多多宗教是怎么看法?她说,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这是正觉心。她要求皈依三宝,不是我们劝她,我们没劝她、没有拉她,是她自动发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么人送她一本《认识佛教》,她读完之后非常有兴趣,她要发心皈依三宝。传授三皈,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为什么?她五戒圆满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圆满,你说这个人的生活多幸福!多么美满!幸福美满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内学,从你内心里头求,不是从外头;从外面求,那是无尽的烦恼;所以佛教我们从内心去求,不要从外面求。佛法称内学、称内明,唯有从内学,才能转外面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许哲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我们看这个世界不清净,她看世界清净;我们生活在秽土,她生活在净土。诸位细细去观察、去体会,好好的学习。

  31 《坛经》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外头人有没有过失?没有。天地鬼神、诸佛菩萨都没有过失,所有过失都在自己,这叫回头了。你说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可恶,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喜欢他?要是他真的可恶,不应该有一个人喜欢他,为什么喜欢他的人还不少?所以自己从这个地方,要回头好好的去想一想。善恶的标准不在外面,是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之处。

  32 我们展开经卷,一定要晓得“佛是教我的,不是教别人”,我们要明白这一层道理。教我的,我就得认真好好的学;不是教别人的,别人认不认真与我不相干。所以自己要想成就,首先要肯定三藏十二部是诸佛菩萨教导我的,我要发心作佛弟子,我要发愿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别人学不学与我不相干。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佛而不能成就,就是这个地方观念颠倒了,“佛是教你的,不是教我的”;天天责备别人,“你破戒了,你犯戒了”,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起心动念都是找别人麻烦,这样造了一身的罪业,最后的结果三途轮转去。亏还是自己吃,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33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世间过,就跟我前面跟诸位讲的,像许哲居士一样,决定不把世间过失放在自己心里,自己心地纯善、纯净,没有丝毫过失。人修行到这个程度,随时可以走,随处可以走,决定去好地方,这个人才有智慧、才有见识,所作所为纯正。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意思就在此地,我们要得“甚深自在”。甚深自在讲到极处,生死自在,这才是真自在。生死不自在,其他自在都是假的,全都落空了,生死自在。

  34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过尚且不见,怎么会见善知识过?我们想一想,惠能大师在五祖黄梅道场八个月,五祖黄梅有没有过失?如果惠能在那个道场也常常听别人讲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为也未必以为然,那他就不能觉悟了,五祖不会把衣钵给他。传法的弟子必定是对老师有十分诚敬之心,老师才把衣钵传给他,这必然的道理!为什么?有一分疑惑,你诚敬有亏,诚敬有亏你的道业不全,祖师把衣钵传给你,传错了人。传错人他要背因果责任。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很冷静细心去想一想,不难明了,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学习。

  35 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都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从这里下手。儒家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真实教诲。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来教我的,善人为我示现善行,做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为我示现恶行,示现恶的果报,提醒我,警觉我。我见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我将来会不会受这个恶报?”警惕自己,认真反省,断恶修善,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们对他都要恭敬供养。

  36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们是专门打听世间过,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么会清净?

  37 六祖在《坛经》里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话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真正修道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真正修道人,这一生当中只顺从别人,恒顺众生。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什么境界,学着顺从、随顺。佛家常讲随缘,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学着随顺。要学什么?我随顺…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