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P3

  ..續本文上一頁他過”。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教戒學人說得更徹底—“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是最徹底的。真正修道人自己改過自新都來不及了,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了,那裏還有心思看別人過失?諸位要曉得,看別人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怎麼會看到別人過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今天這一段講到戒律,真正要想學戒,學《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奠立堅定的信心,深信因果。修行的方法在《感應篇》、在《陰骘文》,了凡先生的功過格,就是依《感應篇》編的。《感應篇》的實踐,我們今天講《感應篇》的落實,就是功過格。所以這個地方的結語很好—“非戒不能修心行故”,這句話重要!

  26 從什麼地方入門?從禮敬入門。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存真誠的恭敬心?有沒有如理如法的一個態度,過去所講的禮節,今天我們所說,應當具備良好的態度。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要真幹,以真誠的心、恭敬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許有很多同修說:“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看到這個人到處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這話有沒有說錯?這聽起來沒錯!實際上錯了。錯在哪裏?錯在你處處見世間過。你爲什麼會見到世間的過失?普賢菩薩爲什麼見不到?難道普賢菩薩沒有我們聰明,我們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賢菩薩都沒有看出來?普賢菩薩比我們看得清楚,比我們看得明白,然而普賢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人家高明在此地,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禅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跟普賢行願相應。不見不是沒有看見,沒有看見,你的眼睛有問題;見了之後,不要去計較它,處處想到別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計較別人錯誤的一面。錯誤是正常現象;他要不錯誤,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會犯過失,這是正常現象。既然是正常現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計較?所以不見是不計較,決定不放在心上。

  27  六祖惠能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那個範圍大,“世間”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裏頭都沒有過。齊居士給你講故事,出家人住在那個道場,她說半夜一點、兩點鬼出現,青面獠牙嚇死人,鬼有沒有過?沒有過。鬼出來嚇我,爲什麼不嚇別人?一定我有過,他沒有過。我們能夠這樣想法,改過自新,這些鬼都變成護法神了,他護持你,他不會把你趕下山。會把你趕下山,什麼原因?你有過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趕下山。趕下山,還不知道反省,還不曉得回頭,那你這一生就沒指望,你決定還是搞輪回,決定還是要墮落。知過要改!看到別人的過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哪裏有過失?別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過失;自己沒有過失,決定看不出別人有過失。

  28 世法、佛法都從謙虛裏頭得益。《易經》謙卦裏面所講的“滿招損,謙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樣。只有真誠恭敬謙虛的人,他能夠得到。驕傲就是滿足了,佛菩薩給他東西裝不進去,他是滿的。像個杯子,你要問人要水喝,你這個杯子是滿的,裝滿東西水倒不進去。空虛的,那人家的東西就送給你了。人決定不能自滿,必須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長處,有我們做不到的,你能從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來了。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長處,每個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處,自己貢高我慢心就生起來了。所以惠能大師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所見到的世間人,個個都有長處,禮敬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見自己的過失,所以他的煩惱能夠分分斷,這才能做到真精進。

  29 所以要記住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頭,那不僅僅是教禅宗的,《壇經》是大乘佛法的原理原則,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能得受用。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一個斷情僞、去愛惡的好方法。不見別人過,只見自己過,六祖所以能在一生當中成就。我們今天的毛病是,不見自己過,只見別人過,所以你怎麼用功,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叁千個大頭,還是搞六道輪回,還是墮叁惡道。這是什麼原因?我常講的,你口善,你的身善,口念佛口善,身拜佛身善,你的念頭不善,你的心不善,你的心、意還有愛惡、情僞,所以你不能往生!

  30 普賢的十願合起來就是“孝敬”,圓滿的孝敬。稱贊,與性德、與善,與社會大衆有利益的稱贊;與社會大衆沒有利益,與自性不相應的,他不說話,決定沒有毀謗。這就是《壇經》裏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說他的心多好!心裏頭沒有一個惡念,只有善念,沒有惡念,這個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你們同學見過許哲居士(注:現居新加坡,今年109歲),李木源居士問她:你對于一切人好人、壞人怎麼看法?她那個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她看到好的,記在心裏面向他學習;看到壞的,她說:我就像看到馬路上走來走去的人一樣,沒有放在心上。你們在馬路上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有沒有把他記在心上?沒有放在心上,過眼雲煙,不落印象。她看到壞人壞事心裏頭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完全是善好的,決定沒有醜惡。這是在我們的現前,人家能做到,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去檢討。

  人家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正覺心現前。正覺從哪裏看?人家問她什麼是宗教?你對于社會上許許多多宗教是怎麼看法?她說,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這是正覺心。她要求皈依叁寶,不是我們勸她,我們沒勸她、沒有拉她,是她自動發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麼人送她一本《認識佛教》,她讀完之後非常有興趣,她要發心皈依叁寶。傳授叁皈,我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爲什麼?她五戒圓滿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圓滿,你說這個人的生活多幸福!多麼美滿!幸福美滿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內學,從你內心裏頭求,不是從外頭;從外面求,那是無盡的煩惱;所以佛教我們從內心去求,不要從外面求。佛法稱內學、稱內明,唯有從內學,才能轉外面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許哲心清淨則世界清淨,我們看這個世界不清淨,她看世界清淨;我們生活在穢土,她生活在淨土。諸位細細去觀察、去體會,好好的學習。

  31 《壇經》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外頭人有沒有過失?沒有。天地鬼神、諸佛菩薩都沒有過失,所有過失都在自己,這叫回頭了。你說那個人不好、那個人可惡,爲什麼還有很多人喜歡他?要是他真的可惡,不應該有一個人喜歡他,爲什麼喜歡他的人還不少?所以自己從這個地方,要回頭好好的去想一想。善惡的標准不在外面,是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之處。

  32 我們展開經卷,一定要曉得“佛是教我的,不是教別人”,我們要明白這一層道理。教我的,我就得認真好好的學;不是教別人的,別人認不認真與我不相幹。所以自己要想成就,首先要肯定叁藏十二部是諸佛菩薩教導我的,我要發心作佛弟子,我要發願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別人學不學與我不相幹。這樣你才能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學佛而不能成就,就是這個地方觀念顛倒了,“佛是教你的,不是教我的”;天天責備別人,“你破戒了,你犯戒了”,完全沒有想到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找別人麻煩,這樣造了一身的罪業,最後的結果叁途輪轉去。虧還是自己吃,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33 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不見世間過,就跟我前面跟諸位講的,像許哲居士一樣,決定不把世間過失放在自己心裏,自己心地純善、純淨,沒有絲毫過失。人修行到這個程度,隨時可以走,隨處可以走,決定去好地方,這個人才有智慧、才有見識,所作所爲純正。菩薩在此地爲我們示現,意思就在此地,我們要得“甚深自在”。甚深自在講到極處,生死自在,這才是真自在。生死不自在,其他自在都是假的,全都落空了,生死自在。

  34 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過尚且不見,怎麼會見善知識過?我們想一想,惠能大師在五祖黃梅道場八個月,五祖黃梅有沒有過失?如果惠能在那個道場也常常聽別人講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爲也未必以爲然,那他就不能覺悟了,五祖不會把衣缽給他。傳法的弟子必定是對老師有十分誠敬之心,老師才把衣缽傳給他,這必然的道理!爲什麼?有一分疑惑,你誠敬有虧,誠敬有虧你的道業不全,祖師把衣缽傳給你,傳錯了人。傳錯人他要背因果責任。這些事情如果我們很冷靜細心去想一想,不難明了,我們從這些地方去學習。

  35 決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連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都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從這裏下手。儒家教導我們:“叁人行,必有吾師”,真實教誨。叁個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來教我的,善人爲我示現善行,做好榜樣,我要向他學習;惡人爲我示現惡行,示現惡的果報,提醒我,警覺我。我見到之後要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惡行?我將來會不會受這個惡報?”警惕自己,認真反省,斷惡修善,那個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反面教,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我們對他都要恭敬供養。

  36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們是專門打聽世間過,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麼會清淨?

  37 六祖在《壇經》裏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話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真正修道人,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真正修道人,這一生當中只順從別人,恒順衆生。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什麼境界,學著順從、隨順。佛家常講隨緣,緣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學著隨順。要學什麼?我隨順…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