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心地功夫▪P12

  ..續本文上一頁日子確實不好過。他們若能學佛,那是大福報!

  我過去曾經勸導大家,一年拼命工作賺錢,生活費用有了,就休息兩年不要工作,專心念佛;這是有智慧、有大福報的人。兩年後錢花光了,再去找工作。你要問:工作不好找,到那時能找得到嗎?決定找得到。爲什麼?佛菩薩保祐你,你要相信佛菩薩。這個世間靠人靠不住,靠佛菩薩決定靠得住。但是你必須對佛菩薩有堅定的信心,如理如教的修學,哪有不成就的!這也是保持清淨心的一個方法。

  總而言之,保持清淨心最重要的原則:第一、要有堅定的信心舍離娑婆,求生淨土,這是真心;第二、決定不受世間的誘惑,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絕不過分,所謂“知足常樂”,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淨的,清淨心才能保持長遠而不失,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這些修行人,他們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生活上只取基本所需的就夠了,這才不受誘惑,才能保持清淨心。

  七、放下控製·占有·支配的心

  1、養心更重于養身

  古人教我們:“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也是攝取營養的一個原則。以佛法來講,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懂得“養心”,因爲心能生種種法,心是能生,身是所生之法,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這是一定之理。但是世間懂得的人少,還是刻意向外尋求補充養分。

  真修行人對于身體的養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內。經上講,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禅悅爲食”,禅悅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不是從外求得。所以佛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都能舍棄。這五樣稱爲“五蓋”,將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蓋覆住,使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五樣是欲望,若對這五樣生起貪念,煩惱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那煩惱豈能斷得掉?

  佛陀教弟子,對于飲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佛陀當年在世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托缽只許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禅定。這種作爲,都是幫助我們克服欲望、貪心、煩惱,要懂得這個道理。

  因爲我們有這個色身,所以需要飲食的攝取,以維護色身健康。若身體不健康,還要麻煩別人來照顧,住在道場也連累常住,這樣不好。但要明了“健康之道總在清淨心”,對自己決定是清淨心,清淨無爲;對人、對事、對物要有大慈悲心,無所不爲,我們以行動服務大衆、照顧大衆、幫助大衆,這才真正是以身行道。這都是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

  2、能所皆空不可得

  可是愛心是義務的付出,決定不能占有。凡夫的愛心,縱然是對自己的兒女、親人很愛護,也不算是慈悲,因爲他有控製、占有的念頭。念念想控製、占有一切人事物,這是錯誤。錯在哪裏?佛告訴我們“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經》裏,“不可得”這叁個字重複千遍以上,就是要我們牢牢記住“不可得”是事實真相。以爲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癡、無明。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脫了。“解脫”,用現代話說,就是心裏沒有負擔,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別、執著就會全部放下。我們處處放不下,主要是愚癡沒有破,還以爲有能得、有所得,心裏還有負擔,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學功夫也不得力。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所作所爲全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道場建得再大、再輝煌,覺悟的人視爲鏡花水月,沒有絲毫執著、悭貪,這才顯示出大自在,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絕對沒有控製、占有的念頭,這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之處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當中想要控製別人,念念當中想要占有一切,所以心裏患得患失,憂慮煩惱永遠不斷,這種日子過得好苦。

  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定圓滿含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攝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慈悲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是佛法講的四種慈悲的“愛緣慈悲”。這是凡夫的慈悲,沒有舍棄控製、占有,沒有舍棄種種要求,這不是大慈大悲。愛緣慈悲往上提升,是“衆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再向上是“無緣慈悲”,大慈大悲就是無緣慈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無有要求、無有占有、無有控製,這是諸佛與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心。我們要是用這種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在處事、待人、接物裏就證果了;像《華嚴經》說的“入大解脫門”,就成佛了。這個大也是大乘的意思;小的解脫門是阿羅漢,小乘聖者。

  ◎讀經聞法

  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煩惱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斷除,唯有用覺悟的方法才能斷除。所以讀經聞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間斷。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時間的聽聞、學習就能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契入《華嚴經》所講“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覺悟,這是真正得大利益。

  3、管事要戒律清淨

  我是個凡夫,是個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有這點成就,能有這點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得來的。也有一些大德們也是講經,但他們除了講經外,還要管事;管事要操心,對自己多少有妨礙。我這一生的緣分殊勝,一生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世俗間的事務,對我沒有障礙,才能有這點成就,這也是我現身說法爲大家做個榜樣。

  什麼人能管事?真正得清淨心的人。所以古代寺院叢林裏的管事,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的。我們不是聖人應化,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若也辦事,就是舍己爲人,也值得敬仰。雖犧牲自己的定慧來服務大衆,但是戒律一定要清淨,這才是修真正的福報。戒律清淨是如理如法的照顧大衆,沒有私心,以真誠、愛護、關懷,幫助一切大衆好好修學。

  韓館長就是這種人,她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她創建道場,成就大家,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對她的報答,是表現在臨終那一刻,我們送她往生,這是大報恩。可是這種緣很不容易得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緣分,這麼好的機會。她若不能往生,來生得大福報,作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但世間的福報,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還是搞六道輪回,出不了叁界,所以那個福報不是究竟圓滿的。我們現在清楚明白,唯有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

  4、放下控製、占有、支配的心

  修學就是學過日子,知道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決定是清淨、慈悲,專修專弘;對別人,一定要真誠、清淨、慈悲,做到無緣,沒有條件。決定不可以對一切人事物,有絲毫控製、占有、支配的念頭;只要有這個意念在,就是造業。所以放下一切控製、占有,放下一切要求,這是智慧,這是功德,比福德還要殊勝。希望大家共同勉勵,依教奉行。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宗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