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入門

  淨宗入門

  諸位同修:

  這次我們聚會的時間雖然很短,正好最近我在加州洛杉矶、聖荷西等地講經,有不少的同修來見我,談到修學功夫不得力,佛在經論上所說的殊勝之功德利益,我們沒有能夠獲得,這原因究竟在那裏?所以這叁天,我想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壹、爲何修行淨土法門

  佛法的修學,我們第一個目標當然是了脫生死,超越輪回,這是一個大問題,正是佛在《法華經》上所講的“一大事因緣”。世尊在許多大乘經論上告訴我們,無論是理論或是方法,無不是以此爲終極之目的。

  可是佛法傳到現在,依中國曆史之記載,已經叁千年了,外國人的記載也超過二千五百年了,法傳了這麼久,總免不了有流弊發生。現在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末法時代”,五個五百年,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這個時代衆生之根性,與古時候當然不相同,因此有許許多多的經論法門,不是不好,而是我們現代人修學,實在說呢,作不到啊。

  依照大乘經的理論原則,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禅宗也好,教下也好,都需要斷見思煩惱,才能夠了脫生死。什麼叫“見思煩惱”?簡單的說,“見”就是指對于宇宙人生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這叫“見煩惱”。“思”是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見思包括的範圍太多、太多了。

  佛在經論上將無量的見思煩惱歸納爲十大類,這是爲說法方便起見。這十大類的任何一頻,說實實在在的話,現代人都斷不了,一類都斷不了,何況十大類呢?若是斷不了煩惱,這一生的修學就不能成就啊!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毛病,而是現代人的通病。

  我們從倓虛大師的《念佛論》裏可以看到,他老人家曾經非常感慨的說出,他一生當中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參禅有得禅定的,但是已經很少、很少了;而參禅開悟的,不但一生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

  參禅要是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不算成就;得禅定,定的功夫有淺深,功夫淺的生初禅、二禅;功夫深的生叁禅、四禅;四禅天和四空天都沒有離開天道,何況是得禅定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這就是說明末法時期衆生,本身煩惱習氣很重,再加上環境的外緣不善,什麼叫“不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麼能成就?

  何況修學中,古大德所謂的“不老實”,這句話份量很重、很重,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聽了沒在意,笑笑而已,沒當一回事情,而不曉得這句話正是說中了我們的要害。

  爲什麼不老實?不外乎二個原因,要是依佛經來說是善根淺薄,沒有福報,要是以我們現代話來講呢:

  第一:我們對于經義未能真正了解。

  第二:我們在世做人,苦頭尚未吃夠。

  所以修學就不老實了,這是誤了我們一生的大事。

  那要怎樣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如何修學,我們這一生才真正有成就?這是每位同修心目中所希求的。我們既然有這個願望,這願心是不是真的懇切呢?如果真有這個認識,真有一個懇切的願心,那麼此人就是佛經上所講的“覺悟的人”,他真的覺悟了。

  如果我們還醉生夢死,過一天算一天,以這樣的心態學佛,依舊是在無明迷惑之中,並沒有覺悟,他修學功夫怎會得力?

  這些年來,我們在講習當中,諸位從錄影帶裏聽到,還有一些已經寫成文字的,大家也都有看到,我們從那裏入門呢?一定要從“叁福。六和”,“六和”並不是專指出家人的道場,如果“六和”是專指出家人的道場,那在家人怎能成就呢?

  我們必須要曉得,“六和”不分在家、出家,所以佛法是平等法,特別是淨宗的法門,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能令九法界的一切衆生平等成佛,所以在末法時期要想成就,只有這一門了。

  念佛往生的人,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病苦,我們確實親眼看見,也時有所聞,這法門叫“易行道”。修學這法門的基礎還是“叁福。六和”,這“叁福。六和”,我想我們同修人人都能道得,都會說啊,做到了沒有呢?沒有做到,就沒用處。

  前幾個星期,我在洛杉矶講演,有一位同修來告訴我,他說他持經,我問他持什麼經,他說他持《無量壽經》已經叁千遍了,我就告訴他,你不是持經,他說那是什麼?他每天都有讀誦,我說你是讀經,你讀了叁千遍,你沒有持;他說什麼叫“持”呢?“持”是做到,佛在經上講的那些話,你做到沒?你沒有做到就叫“讀經”,連“念經”都沒有,“念”是什麼?你心上真有,你是有口無心,對不對?他說對。有口無心是讀經,尚談不上是“念經”,你能夠說“持”嗎?

  我舉一句話,經上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沒有?他還算老實,搖搖頭說:“我沒做到”,沒有做到,你就是沒有“持”。大乘經論上,佛告訴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受持”擺在第一,佛所講的理論你懂了,方法你明白了,你能夠把理論、方法在生活當中完全做到了,那才叫“受持L。所以“受持”和“讀經”是兩樁事情,不能一概而論。

  我教初學,開始要把經念叁千遍,目的何在?教你把經典上的教訓牢牢記住,必須在生活當中,在處事接物待人當中去做到,這叫“受持”,那就有感應了。假如你沒有照做,你來告訴我,你也有感應,我相不相信?我相信,我爲什麼相信?你的感應不是佛菩薩,你的感應是妖魔鬼怪。確實有感應,妖魔鬼怪加持你,幫助你增長貪嗔癡,幫助你造作惡業,幫助你趕快墮阿鼻地獄。

  世尊在《楞嚴經》末後說我們學佛人有五十種陰魔,魔會加持,魔的力量、威神,我們也不能夠小看他。你的心正、行正,就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心邪、行邪,就與妖魔鬼怪感應道交。

  社會很複雜,六道裏的情形比我們現在更要複雜,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要想了生死出叁界,的確不容易,但是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難,把它看得太難,那也錯誤了。它的確有門徑,有道路,這就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

  貳、叁福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叁福第一個是孝順父母,我們講得很多很多了。我們經念不熟,經義含糊不明,心行與經教相違背,這是大不孝、大不敬,必須要知道啊。

  奉事師長,我們學佛人第一個老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老師教我們學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心像不像佛心?念頭像不像佛的念頭?佛的心、佛的念頭像什麼樣子?一部《無量壽經》、《阿隬陀經》裏所講的就是佛的真心,佛的樣子,我們有沒有認真去體會?有沒有認真的去修行?

  修行就是依照佛所說的標准,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如果我們天天還裝著學佛的樣子,而實際上是自欺欺人,這個感應的必定是魔,這不是佛,是魔來加持。魔來加持的用意在那裏?用意在滅佛法,障礙佛法。

  不但你這一生當中不會自在,不會如意,將來的果報更可畏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有沒有警覺到?所以我勸勉我們的同修,我們的機緣是無比的殊勝,在這一會裏,失掉人身而墮叁途,實在是太可惜了,說得不好聽的,太冤枉了。

  所以佛法的基礎,根本的根本就是“孝敬”,把孝敬擴大,孝敬一切衆生,這是學佛。果然能夠做到孝敬一切衆生了,那就恭喜你了,你不但超越輪回,你也超越十法界了。因爲真正孝敬一切衆生,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做到,《華嚴經》所講的,圓教初住以上才能做到。因此心不能不發,發了之後,要認真努力去把它兌現,也就是要做到。

  在行爲上,罪業最重的是殺業,所以佛綜合戒律的重心,告訴我們“慈心不殺”,佛門裏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要培養慈悲心,決定不能殺害,乃至惱害一切衆生。沒有慈悲心不能學佛,惱害衆生一定結得很多的冤仇,所以這些冤家債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覺的人決定不會與衆生結冤仇,凡是與衆生結冤仇的都是迷惑顛倒,都是被無明煩惱所覆。要修十善業,這是行門的基礎,我們應將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標准都是經論上的教誨,從這基礎入佛門。

  二、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入佛門先受叁歸依,這是佛陀教給我們脫離六道輪回,趨向菩提涅槃的方向目標,稱之爲“叁寶”。叁寶就是覺、正、淨,時時處處保持自己的覺心,覺而不迷,我們從前是迷而不覺,現在轉過頭來叫“回歸”,回過頭來要歸依“覺而不迷”。

  又教我們從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什麼樣的知見才算是“正”呢?佛菩薩決定不會說“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你們的知見是錯誤的知見。”,沒有這種佛菩薩。

  佛菩薩告訴我們,與自性相應的知見是正知正見,與自性相悖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服了。因爲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要承認我們的看法、想法都是錯誤的,所以在初學時不能不靠佛。但是佛說得很好,佛不是教我們永遠的依賴他,可以依賴他一小段的時間,不是教我們長遠的依賴,佛教我們自己要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就不要依賴他了,但是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不依賴他就沒有第二個方法好走了。

  明心見性談何容易呢?必須要斷煩惱,破煩惱障啊!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自性,你有煩惱就決定不能見性,還得要學法門;學法門也破所知障,所知也是障礙自性。這二大類的障礙都除掉了,才能明心見性。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諸根闇鈍的凡夫,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方法妙絕了,可以暫時不要斷見思煩惱就往生西方淨土,也不必修學無量法門,只要具足信願行這叁個條件,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好好的跟阿彌陀佛學,到那地方去,再斷煩惱,再學法門,我們這才有救。

  因此受持叁歸,我們要歸依阿隬陀佛,歸依淨宗經典,淨宗經典現在只有五經一…

《淨宗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