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入門▪P7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傳個幾十代,傳個幾百年。所以專製不是沒有好處,現在總統任期四年,就沒有這種責任感了。

  我們再說回來,佛教誡初學的菩薩,我們大家都是初學的菩薩,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要知道名聞利養的禍害,決定沾染不得。可是名聞利養最容易誘惑人,幾個人能夠舍離?如果不能夠從這裏回頭,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太難了。

  佛教人少欲知足,欲望少就很容易滿足。我們現在每天叁餐,佛陀在世時,日中一食。叁餐飯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物質生活足了,少煩少惱,心才能夠向道。要是貪圖利養,決定增長貪嗔癡慢,增長煩惱,喪失正念。

  佛所說的一切善法,不但你做不到,甚至于佛所講的這些意義,你都體會不到。佛所說的殊勝福田,你不能夠領會,殊勝的福田就是戒定慧叁學,是布施等六度、普賢十大願王。雖然你也能說得,實際上你對于佛的教誨存著輕慢心,不願意去做,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與魔相應,這樣怎麼能成就呢?所以佛教初學的菩薩一定要遠離名聞利養。

  說到這裏,我們就想起明末蓮池大師,他是明朝末年四大師之一,中興佛法最殊勝的,後世提起蓮池大師,沒有不尊敬的,沒有不向往的。蓮池大師自己說他年輕時參學,非常仰慕當時一位高僧大德,遍融老和尚,他真的是恭敬,叁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這樣的虔誠,見到老和尚請求開示,老和尚跟他說了一句話,“你要好好的記住,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說完了就叫他走,旁邊的聽衆看到這個樣子都哈哈大笑,以爲蓮池老遠叁步一叩到這裏來,老和尚一定有妙法爲他開示,那裏曉得只說這麼一句話。

  蓮池大師的心真誠恭敬,他就接受了,他告訴別人“老和尚值得人尊敬。”,說的是老實話,沒有談玄說妙來欺騙後學,于是他一生遵循,他的成就得力于老和尚一句話點醒他,一生遠離名聞利養。

  遍融老和尚的話,與佛對初學的開示相應,這些前面已講過,“與利益相應。與法相應。與斷煩惱相應。與大涅槃相應。”,這樣的人是真善知識。

  一個少欲知足之人,他的好處很多,最明顯的是他減少許許多多的過失,我們知道,不但是世間人,就是佛門當中,出家人當中,許許多多的過失由那裏生的?貪欲生的。

  玖、行門叁大綱領

  佛在《無量壽經》爲我們說出行門的叁大綱領:

  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裏面包含無盡深廣之義,身、語、意叁業,佛在《無量壽經》把口業放在第一,爲什麼?一切衆生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我們要曉得口業,前面和諸位講的小故事,造謠生事、破壞法師講經、間離法帥和聽衆,墮阿鼻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從地獄出來,五百世生盲;還不曉得多少世要貧窮下劣,然後才能恢複正常的人身,才曉得造作口業之可怕。

  二、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叁、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叁句話是行門的總綱領,我們要牢記在心頭,一切經論所說的,都是這叁條綱領的細說,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裏面、應酬裏面,怎樣去實踐這叁大綱領。

  現代人新的思潮是所謂的求新、求變、求速,這是現代的時代潮流,這種思想佛法裏有沒有?大乘佛法裏有,但是相當不容易,初學的菩薩如果也有這個觀念,要求新、要求變、要求快,很可能走上歧途而不自覺。那是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做呢?佛在經上講慧行菩薩,法身大士可以做,人家心清淨,智慧開了。

  心不清淨,智慧沒有開,生活在煩惱中,這求新、求變、求速的觀念是絕對有害的。所以初學的菩薩最好是遵循古大德走的道路,你要曉得,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年了,二千年前已在印度流行一千年了,叁千年當中,凡是走老路、老實遵循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想一些新奇花樣,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成功的,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深去反省。

  佛法和世間法不一樣,理論和方法也不相同,我們此生到底想不想了生死出輪回?這是我們自己修行的關鍵,真的想了生死、超越六道輪回,我們就要重視佛的教誨,要求解、要實行、要認真努力去做到,我們此生才有成就的希望。

  佛教我們做的,應當認真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這才是佛的弟子,這才是佛的好學生,萬萬不能做一個挂名的佛弟子,也就是有名無實。

  拾、行門之要

  爲佛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做的有叁樁事情,一天都不能夠缺少。

  第一是讀誦。

  讀經,對著經本叫“讀”;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經本都能背下來,背就叫“誦”。

  讀誦的目的在那裏?不忘佛對我的教誨,時時刻刻想到佛對自己的教訓,也就是說那些應當要做,那些不應當做。

  第二是修行。

  修行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佛不許可的,一生起來,我們馬上把它改過來。“修”是修正,“行”是行爲,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詞、行爲,有了過失,這過失是以佛的教訓做標准,把這些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處,在言語造作之中,要常常覺悟,要知道自己的過失。

  我們佛門裏常講“開悟”,有很多人視開悟爲很玄,很奇妙不可思議,其實都是騙人的,什麼叫“開悟”?我知道我自己的過失,知道我自己的毛病,我覺悟了,這就是“開悟”了。你自己一身的毛病而不知道,你迷惑顛倒啊,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了;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改過來,這叫“真修”,這才是修行。

  恭敬善人,喜歡善事,成人之美,這叫有“德”;心地清淨平等,大慈大悲,這叫“得道”,都在日用平常之中,那有什麼玄妙?那有什麼稀奇?所以要認真反省檢點,修正行爲,天天要做,時時刻刻要做。

  第叁爲人演說。

  “演”是表演,也是我們在講習當中常講的,佛菩薩是九法界有情衆生的最佳榜樣,最好的模範,他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他表演給我們看,什麼表演?不是叫你到舞臺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是表演,待人接物應酬也是表演,言語造作都是表演;做別人的好榜樣,讓別人看到心生敬仰才向你學習,這是“演”。

  “說”就是講經說法,這講經說法的範圍非常之大,經上常講,不一定叫你講全經,經上的一句,經上的半偈,半偈是兩句,隨時隨地遇到人就勸人,善根成熟的就勸他念佛,善根沒有成熟的就勸他斷惡修善,自求多福。

  例如朋友見了面,你問他想不想發財?我知道發財的方法,你要不要聽?這個他很中意,一說他的精神馬上就來了。怎麼發財?修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的範圍很廣,不是叫你拿著錢財,到處到寺廟裏去捐獻,那就錯了,是你要善用你的財物,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大衆,這個就是真的布施。

  這叁樁事情,佛在一切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我們要能體會到佛的意思,要曉得怎樣去奉行,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有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衆務”,這個過失很大。

  “衆務”是什麼?喜歡做事,喜歡經營許許多的事業,佛說這是過失,佛在經上曾講到,他舉了一個例子,“若有菩薩”,這菩薩是沒有智慧的菩薩,愚癡的菩薩,經營許多的事業,我舉個例子,譬如造寶塔,這和建道場的意思差不多,古人常講造塔供佛、福報無邊;佛說此人修福,縱然造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世尊說:“我看到這位菩薩不會生歡喜心,他也不是真的供養我,也不是恭敬于我。”。

  我們看這段經文,就會聯想到梁武帝那個時代,菩提達摩到中國來,他就是中國禅宗的祖師,梁武帝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菩薩,他就喜歡幹這個事情,到處蓋廟,共蓋了四百八十座廟,都是很有規糢的寺廟,南朝有四百八十座寺廟。他也喜歡勸人出家,他說度出家人共數十萬人,他以帝王之尊及財富來建廟及供養出家人。

  達摩來了和他見了面,梁武帝感到值得驕傲,值得誇耀,就向達摩祖師說他做了這麼多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呢?”,達摩祖師是個老實人,正是經上講的“清淨心爲衆生說法”,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很不高興,這一盆冷水澆到頭上,算了,不護他的法了,搞得菩提達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慧可,傳法給他。

  假如當年達摩祖師要是能隨順人情,“你老人家功德很大很大。”,那梁武帝不就變成他的護法了嗎?但是一個真正修道人絕對不爲名聞利養而說非法之法,他說的是正法,所以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道場並無功德。佛在經上講,你建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也沒有功德。

  道理在那裏?就是前面講的“非真實利益”,這個不是真實利益,不如法,不能了生死,也不能證涅槃,與這個不相幹啊!這些事情說得好聽點是福報,六道衆生有漏的福報,與功德毫不相幹。所以世尊教誡菩薩一定要與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四句偈”,這是《金剛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他所得的功德,前面所說造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與他不能比,《金剛經》上這樣的比喻太多了。

  《無量壽經》上說得更好,“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小乘聖人是阿羅漢,大乘聖人是地上菩薩、等覺菩薩、諸佛如來,你供養這些人如恒河沙數那麼多,佛說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因爲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利益,永恒的利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叁不退,你一生就成佛。

  不要說成佛了,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時,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你就有智慧、有神通、有能力度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衆生,你就能幫得上忙了,你承侍供養恒沙聖衆,只是修一點福而已,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不但不能度衆生,自己也度不了,此話六祖大師說得很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也不能幫你了生死,你還是出不了輪回。

  了生死出輪回要修積功德才行,功德裏第一殊勝的無過于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殊勝的願心發不出來,爲什麼發不出來?煩惱習氣還是這麼重,還是斷不了,心還是靜不下來,這就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習氣太重了,它在障礙我們啊。

  我們很想心清淨,很想與佛相應,但是就做不到,做不到爲什麼又遇到這個法門?爲什麼又遇到這部經典?換句話說,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能遇到這部經典,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已經成熟了。遇到之後,想做而做不到,這是自己業障深重,雖然在這邊緣上,但還有一點障礙,只要把這點障礙拿掉,我們就成功了。

  用什麼方法把這障礙去掉呢?讀誦。如果有幾個志向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常常研究討論,一定不要怕難爲情,把自己的過失說出來,發露忏悔。二叁好友,彼此認真來檢討有那些毛病,大家要研究討論把這些煩惱習氣克服。

  我們這一生的善根福德因緣真的是恰好成熟,就這一點障礙作祟,把它拿掉,我們就成功了,關鍵哪!所以要牢牢記住佛的叁句話,“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個功德不曉得要比梁武帝一生建四百八十座寺廟要大多少,佛在經上講若有個人造七寶塔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他也不如你啊。

  佛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希望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也是一身毛病,也是習氣很重,想改卻改不了。我的好處是天天和大家講經,反省的機會多。如果不爲人演說,你反省的機會少,常常勸別人,當然也就勸自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循著這個方向,這個目標,認真努力,那我們這叁天的聚會就非常有意義,幫助我們消除眼前許許多多的障緣,知道應該怎樣去修學才是真實功德,才是佛對我們真實的教誨。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爲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普度衆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裏爲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爲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裏做出圓滿的叁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幹幹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禅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于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裏,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裏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 

  

  

《淨宗入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