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入门▪P7

  ..续本文上一页才能传个几十代,传个几百年。所以专制不是没有好处,现在总统任期四年,就没有这种责任感了。

  我们再说回来,佛教诫初学的菩萨,我们大家都是初学的菩萨,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名闻利养的祸害,决定沾染不得。可是名闻利养最容易诱惑人,几个人能够舍离?如果不能够从这里回头,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太难了。

  佛教人少欲知足,欲望少就很容易满足。我们现在每天三餐,佛陀在世时,日中一食。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物质生活足了,少烦少恼,心才能够向道。要是贪图利养,决定增长贪嗔痴慢,增长烦恼,丧失正念。

  佛所说的一切善法,不但你做不到,甚至于佛所讲的这些意义,你都体会不到。佛所说的殊胜福田,你不能够领会,殊胜的福田就是戒定慧三学,是布施等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虽然你也能说得,实际上你对于佛的教诲存著轻慢心,不愿意去做,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魔相应,这样怎么能成就呢?所以佛教初学的菩萨一定要远离名闻利养。

  说到这里,我们就想起明末莲池大师,他是明朝末年四大师之一,中兴佛法最殊胜的,后世提起莲池大师,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向往的。莲池大师自己说他年轻时参学,非常仰慕当时一位高僧大德,遍融老和尚,他真的是恭敬,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这样的虔诚,见到老和尚请求开示,老和尚跟他说了一句话,“你要好好的记住,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说完了就叫他走,旁边的听众看到这个样子都哈哈大笑,以为莲池老远三步一叩到这里来,老和尚一定有妙法为他开示,那里晓得只说这么一句话。

  莲池大师的心真诚恭敬,他就接受了,他告诉别人“老和尚值得人尊敬。”,说的是老实话,没有谈玄说妙来欺骗后学,于是他一生遵循,他的成就得力于老和尚一句话点醒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

  遍融老和尚的话,与佛对初学的开示相应,这些前面已讲过,“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与断烦恼相应。与大涅槃相应。”,这样的人是真善知识。

  一个少欲知足之人,他的好处很多,最明显的是他减少许许多多的过失,我们知道,不但是世间人,就是佛门当中,出家人当中,许许多多的过失由那里生的?贪欲生的。

  玖、行门三大纲领

  佛在《无量寿经》为我们说出行门的三大纲领:

  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这里面包含无尽深广之义,身、语、意三业,佛在《无量寿经》把口业放在第一,为什么?一切众生最容易造作的是口业。我们要晓得口业,前面和诸位讲的小故事,造谣生事、破坏法师讲经、间离法帅和听众,堕阿鼻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五百世生盲;还不晓得多少世要贫穷下劣,然后才能恢复正常的人身,才晓得造作口业之可怕。

  二、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三、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三句话是行门的总纲领,我们要牢记在心头,一切经论所说的,都是这三条纲领的细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应酬里面,怎样去实践这三大纲领。

  现代人新的思潮是所谓的求新、求变、求速,这是现代的时代潮流,这种思想佛法里有没有?大乘佛法里有,但是相当不容易,初学的菩萨如果也有这个观念,要求新、要求变、要求快,很可能走上歧途而不自觉。那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呢?佛在经上讲慧行菩萨,法身大士可以做,人家心清净,智慧开了。

  心不清净,智慧没有开,生活在烦恼中,这求新、求变、求速的观念是绝对有害的。所以初学的菩萨最好是遵循古大德走的道路,你要晓得,佛教传到中国二千年了,二千年前已在印度流行一千年了,三千年当中,凡是走老路、老实遵循的人,没有不成就的;想一些新奇花样,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成功的,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去反省。

  佛法和世间法不一样,理论和方法也不相同,我们此生到底想不想了生死出轮回?这是我们自己修行的关键,真的想了生死、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重视佛的教诲,要求解、要实行、要认真努力去做到,我们此生才有成就的希望。

  佛教我们做的,应当认真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这才是佛的弟子,这才是佛的好学生,万万不能做一个挂名的佛弟子,也就是有名无实。

  拾、行门之要

  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做的有三桩事情,一天都不能够缺少。

  第一是读诵。

  读经,对著经本叫“读”;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经本都能背下来,背就叫“诵”。

  读诵的目的在那里?不忘佛对我的教诲,时时刻刻想到佛对自己的教训,也就是说那些应当要做,那些不应当做。

  第二是修行。

  修行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念头佛不许可的,一生起来,我们马上把它改过来。“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词、行为,有了过失,这过失是以佛的教训做标准,把这些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在言语造作之中,要常常觉悟,要知道自己的过失。

  我们佛门里常讲“开悟”,有很多人视开悟为很玄,很奇妙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骗人的,什么叫“开悟”?我知道我自己的过失,知道我自己的毛病,我觉悟了,这就是“开悟”了。你自己一身的毛病而不知道,你迷惑颠倒啊,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了;把自己的毛病过失改过来,这叫“真修”,这才是修行。

  恭敬善人,喜欢善事,成人之美,这叫有“德”;心地清净平等,大慈大悲,这叫“得道”,都在日用平常之中,那有什么玄妙?那有什么稀奇?所以要认真反省检点,修正行为,天天要做,时时刻刻要做。

  第三为人演说。

  “演”是表演,也是我们在讲习当中常讲的,佛菩萨是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最佳榜样,最好的模范,他给我们做榜样、做模范,他表演给我们看,什么表演?不是叫你到舞台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是表演,待人接物应酬也是表演,言语造作都是表演;做别人的好榜样,让别人看到心生敬仰才向你学习,这是“演”。

  “说”就是讲经说法,这讲经说法的范围非常之大,经上常讲,不一定叫你讲全经,经上的一句,经上的半偈,半偈是两句,随时随地遇到人就劝人,善根成熟的就劝他念佛,善根没有成熟的就劝他断恶修善,自求多福。

  例如朋友见了面,你问他想不想发财?我知道发财的方法,你要不要听?这个他很中意,一说他的精神马上就来了。怎么发财?修财布施得财富,财布施的范围很广,不是叫你拿著钱财,到处到寺庙里去捐献,那就错了,是你要善用你的财物,能够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个就是真的布施。

  这三桩事情,佛在一切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要能体会到佛的意思,要晓得怎样去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还有一桩重要的事情,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众务”,这个过失很大。

  “众务”是什么?喜欢做事,喜欢经营许许多的事业,佛说这是过失,佛在经上曾讲到,他举了一个例子,“若有菩萨”,这菩萨是没有智慧的菩萨,愚痴的菩萨,经营许多的事业,我举个例子,譬如造宝塔,这和建道场的意思差不多,古人常讲造塔供佛、福报无边;佛说此人修福,纵然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世尊说:“我看到这位菩萨不会生欢喜心,他也不是真的供养我,也不是恭敬于我。”。

  我们看这段经文,就会联想到梁武帝那个时代,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他就是中国禅宗的祖师,梁武帝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菩萨,他就喜欢干这个事情,到处盖庙,共盖了四百八十座庙,都是很有规糢的寺庙,南朝有四百八十座寺庙。他也喜欢劝人出家,他说度出家人共数十万人,他以帝王之尊及财富来建庙及供养出家人。

  达摩来了和他见了面,梁武帝感到值得骄傲,值得夸耀,就向达摩祖师说他做了这么多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呢?”,达摩祖师是个老实人,正是经上讲的“清净心为众生说法”,说了一句老实话:“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句话很不高兴,这一盆冷水浇到头上,算了,不护他的法了,搞得菩提达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等到慧可,传法给他。

  假如当年达摩祖师要是能随顺人情,“你老人家功德很大很大。”,那梁武帝不就变成他的护法了吗?但是一个真正修道人绝对不为名闻利养而说非法之法,他说的是正法,所以梁武帝建四百八十座道场并无功德。佛在经上讲,你建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也没有功德。

  道理在那里?就是前面讲的“非真实利益”,这个不是真实利益,不如法,不能了生死,也不能证涅槃,与这个不相干啊!这些事情说得好听点是福报,六道众生有漏的福报,与功德毫不相干。所以世尊教诫菩萨一定要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四句偈”,这是《金刚经》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所得的功德,前面所说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与他不能比,《金刚经》上这样的比喻太多了。

  《无量寿经》上说得更好,“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小乘圣人是阿罗汉,大乘圣人是地上菩萨、等觉菩萨、诸佛如来,你供养这些人如恒河沙数那么多,佛说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利益,永恒的利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你一生就成佛。

  不要说成佛了,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时,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了,你就有智慧、有神通、有能力度尽虚空遍法界有缘的众生,你就能帮得上忙了,你承侍供养恒沙圣众,只是修一点福而已,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你不但不能度众生,自己也度不了,此话六祖大师说得很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报也不能帮你了生死,你还是出不了轮回。

  了生死出轮回要修积功德才行,功德里第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殊胜的愿心发不出来,为什么发不出来?烦恼习气还是这么重,还是断不了,心还是静不下来,这就是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业障习气太重了,它在障碍我们啊。

  我们很想心清净,很想与佛相应,但是就做不到,做不到为什么又遇到这个法门?为什么又遇到这部经典?换句话说,我们能遇到这个法门,能遇到这部经典,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已经成熟了。遇到之后,想做而做不到,这是自己业障深重,虽然在这边缘上,但还有一点障碍,只要把这点障碍拿掉,我们就成功了。

  用什么方法把这障碍去掉呢?读诵。如果有几个志向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常常研究讨论,一定不要怕难为情,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发露忏悔。二三好友,彼此认真来检讨有那些毛病,大家要研究讨论把这些烦恼习气克服。

  我们这一生的善根福德因缘真的是恰好成熟,就这一点障碍作祟,把它拿掉,我们就成功了,关键哪!所以要牢牢记住佛的三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功德不晓得要比梁武帝一生建四百八十座寺庙要大多少,佛在经上讲若有个人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也不如你啊。

  佛说的话句句都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也是一身毛病,也是习气很重,想改却改不了。我的好处是天天和大家讲经,反省的机会多。如果不为人演说,你反省的机会少,常常劝别人,当然也就劝自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循著这个方向,这个目标,认真努力,那我们这三天的聚会就非常有意义,帮助我们消除眼前许许多多的障缘,知道应该怎样去修学才是真实功德,才是佛对我们真实的教诲。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 

  

  

《净宗入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