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入門▪P6

  ..續本文上一頁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得不到,那就未必是真的,得到的人是他的機緣成熟,業因成熟,果報現前,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由此可知不是他的能力,他有能力知道你的果報何時會現前,他是有這些小神通,知道你什麼時候走運,知道你什麼時候將會升官,知道你什麼時候將會發財,藉你的因緣,他說他來加持你,他來保佑你,你上了他的當啊,來生必墮叁途,所以這個不是利益,與真實的利益不相應。

  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求世間的富貴,不是求不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要怎樣求法呢?一定要如理如法,它有正當的理論和方法。

  理上來講,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事上講的,那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布施”。財布施是種因,得財富是果報,所以我們要想得財富,一定要修財布施。

  你要想聰明智慧,你要懂得法布施。

  你要希望你健康長壽,你要知道修無畏布施。

  佛是教我們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這個是相應的,不但是利益相應,與法也相應,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如果我們有所希求而不能滿願,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住了,所求不能滿願。

  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把業障找出來,把業障消除,所求就滿願了。佛在一切經裏,這些理論及事實,以及所求的方法,講得太多太多了,諸位讀《無量壽經》就講得很圓滿,讀熟之後,有機會同修們在一起要互相研究討論,經文裏的義理如何應用到生活上,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要怎樣去運用這些原理原則,那才是真修行。

  所以要與利益相應,要與法相應,要與理論方法相應,更重要的要與斷煩惱相應。魔所說的一切法絕對沒有這個,魔不教你斷煩惱,魔是鼓勵你搞貪嗔癡慢,佛菩薩是教你遠離煩惱,滅盡煩惱。

  遠離煩惱,你的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滅盡煩惱,你才能證果,也就是說你才能得到大圓滿,才能得到大自在。

  在末法時期,也就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諸佛菩薩應世,也就是他們要是再來,再來的人有啊,不是沒有,但是不一定是什麼身份,有出家法師的身份,有在家居士長者的身份,必是勸你念佛求去淨土,爲什麼?因這是究竟圓滿的利益。

  如果此生不能往生,不論你修學那個法門,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也就是說你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不離輪回,絕對是叁惡道的時間長,叁善道的時間短,這是我們不能不警惕的。

  佛以身作則,爲一切大衆說法,守住這個原則,縱然佛陀在世時,各種不同根基的學人,在家、出家的這些弟子,根性成熟了,所以佛說種種法門幫助他們成就,這就是以後留下來這麼多的經典。

  可是佛在《大集經》上明白的開示後人,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正法是世尊滅度後一千年;像法時期禅定成就,佛教傳到中國來正是像法時期,所以禅定成就在中國的的確確顯示出燦爛的光彩。佛法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現在無論是從中國曆史的記載,或者是外國人計算的方法,世尊滅度二千年以後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修淨土容易成就,這話是佛說的。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要是乘願再來世間,一定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柒、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楞嚴經》上說現前世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正從那裏辨別?世尊說法四個原則的反面就是魔說。

  第一、就是絕對與利益不相應。

  這是魔說,換句話說,那些法學了,實實在在沒有利益,沒有利益就有損耗,那些地方損耗?我們就不必說了,諸位想想,不難見到。

  第二、就是非法相應。

  與佛所說的法恰恰相悖,和佛講的相反。

  第叁、一定和煩惱相應。

  你修學他那個法門,煩惱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增長,增長貪嗔癡慢,增長嫉妒,增長造罪業。

  第四、絕對與生死相應。

  也就是說他不主張超越輪回,他教人死了以後趕快再來做人。死了之後,你想做人就能得人身嗎?不見得,佛說的話是真的,佛比喻說人死之後,來生能再得人身的,如爪上的土,不能得人身則如大地的土。所以人失去人身,來生能再得人身,鳳毛麟角,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

  什麼樣的人才能得到呢?佛在經上講得很多,此生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身叁口四意叁,我就不必細說了。自己想想,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爲自己的五戒十善打上八十分,如果可以打八十分,來生決定不失人身;假如沒有這個分數,來生就靠不住了。

  所以魔家說法與生死、六道輪回相應,不教你出六道。我們接待一切衆生,你的親戚朋友、認識的人,也應當給他們說法,勸他們斷惡修善,勸他們念佛往生。與世尊這四個原則相應,你說的就是正法,與這四條不相應,那你說得就是邪法,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捌、順行與劣行

  我們可以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菩薩在這世間有種種不同的示現,示現隨順法性行的,沒有問題,我們不會懷疑,我們會很尊重依教奉行。但是也有示現隨順劣行的,我們就相當不容易辨別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

  示現劣行的,譬如破戒了,故意示現種種罪惡之行,他的示現,一定有他特別的因緣,度一些特殊的對象,不是在一般人當中輕易隨便示現的,如果我們能體察到這一層,那你就有相當的智慧了。

  這種示現,自古至今,時時可以聽到,若有機緣,你也可以能見到。關于此點,佛有特別的教誨,佛舉一個例子,譬如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五十叁參裏就見到好幾位隨順煩惱的。這些菩薩,佛稱爲“慧行菩薩”,不是初學的菩薩,初學的菩薩沒有這個能力,爲什麼?初學的菩薩貪嗔癡慢的習氣沒有斷,你要是造作這些惡業,必定墮叁途。

  慧行菩薩是指什麼樣的人?《金剛經》上所講的破了四相及四見的菩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他統統都沒有了,這是什麼人?大乘經上常講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他示現種種惡行,他心裏頭沒有,他度衆生可以大開方便之門,毫無約束;人家的心地清淨,真正一塵不染,他有這個本事。

  我們中國人大都曉得古時候有個濟公長老,你看濟公的行持好像不守戒律,也不守清規,還特別喜歡吃狗肉。確實有濟公此人,但不是小說寫的那人,小說是不負責任的。那他是不是有這些行持呢?有,《高僧傳》裏確實有記載,他是吃狗肉、喝燒酒的,而且《高僧傳》裏的“濟公傳”很長,比其他法師的傳記都長,好像有四、五卷,那是真實的,不是小說,記載他生平的事迹,那是阿羅漢應化來的,不是凡人。

  他度的那些對象,是我們一般規規矩矩持戒、講經、念佛的人所度不了的那些衆生,成就無量功德,他心地清淨,不爲煩惱纏繞,他有這個本事。這一類的人,我們學不得,我們只有佩服,只有恭敬贊歎,決定不能學,你要是學他,你墮叁途,他不負責任。

  近代民國初年,出現一位和濟公長老很相似,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人稱“金山活佛”,他的行儀很像宋朝的濟公。這種示現是逆行的,你看他每天早晚課也沒有,從來沒有看他念過經,也沒有看過他誦過戒,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和男女居士混在一起,一起吃喝,什麼都不講究。

  他能教人佩服,人家稱他“活佛”,對他恭敬得不得了,他就穿一件單衣服,春夏秋冬就是穿這一件衣服,冬天也沒覺得冷,夏天也不覺得熱,這就很奇怪啊。他的衣服也不洗,一生都沒洗過一次澡,他的身上也不臭,不但不臭,他身上還有香氣,這不是普通人,我們學不得的,這是真的。

  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冒充這些聖人,他也無拘無束,但你仔細去觀察,他冬天穿不穿棉衣?如果他冬天要是穿一件單衣服,那大概是真的;如果冬天穿得厚厚的,恐怕不是真的。夏天看他能不能穿皮襖?飲食是否能不分別?不分別幹淨、肮髒統統都吃。如果在這些地方他沒有,可能他是冒充的,這都是我們自己要細心、要謹慎的,學佛不要被人欺騙了。

  形迹能騙人,言詞能騙人、寫成書也能騙人,應當要謹慎;現在這個時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沒有限製,不同于過去,你看前清以前的時代,你所寫的東西要出版,在佛教裏要經過國家的審查,不是你隨便可以流通的,當代的高僧大德審查沒問題了,才送到皇帝那裏,批准後才可以流通,不像現在如此自由。

  自由有它的好處,但是弊病更多,邪知邪見充斥社會,沒有高度智慧的人,很難不被他迷惑,這是民主自由的缺點。古時專製時代,皇帝他的確是保護人民的清淨心,保護你不受汙染,他有此責任,有此使命。

  在中國古時候,這一切當政務官的,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行政首長”,地方上的縣市長,他也遵守叁條戒,這叁條戒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九字,這就是他當政務官的責任及使命。

  “君”是領導老百姓,他若是縣市長,他要領導縣市的民衆。“作之親”,他要拿做父母的心來關懷市民,所謂“民之父母”、“父母官”,你要幫助他,使他的生活能夠更好。“作之師”,你還要教導他們,教育他們。所以政務官的叁戒條(叁使命)就是“君、親、師”。

  現在民主時代不講這叁條了,民主時代稱政務官爲“人民的公仆”,你們是主人,我是仆人,你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你想想看,我們要父母的政務官好呢?還是要一個奴才的政務官好呢?

  父母照顧我們無微不至,你家裏的傭人照顧你未必可靠,所以有許多人問我,“法師,你是贊成民主,還是帝製?”,我說我贊成帝製,我不贊成民主,我知道帝製的好處,帝製的優點比民主多,而弊害比民主少。諸位如果細讀曆史就明了了,不要以爲當皇帝的都很自私,實在講,自私就是他的好處,他要處處小心,處處謹慎,處處顧慮到老百姓的利益,如果疏忽了,人民會起革命將他推翻。他要想令人民擁護,他就要當一個好皇帝,真正替國家、人民服務,人民才會擁護他,他代代才能相傳,…

《淨宗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