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长啊。
第一个是能够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贪嗔痴慢就是染污,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是造业。
我们不管世间人的过,世间人造的罪业,我也不闻不问,心就容易清净,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你找别人的麻烦,你说别人的罪过,那个人甘不甘心?情不情愿?如果不甘心、不情愿,那你就和他结下冤仇了;结了冤仇必定有报复。纵然你做得十分的技巧,别人还不知道是你陷害的,你能掩饰得这样的高明,他虽不知是谁陷害的,但记恨在心,死了之后去当鬼,鬼有五通,他当了鬼就会把从前陷害他的人抓出来了,找到之后,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生你害他,来生他害你,再来生你又害他,永远搞不清了,菩提道上产生重重的障难,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下手,根本是“不见世间过。不见人是非。”,即使过去曾经造过这个业,我现在把这个缘断掉了,缘断了之后,好啊,虽有因,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我们念佛往生也把障碍减低了。
伍、清净解脱之法
一、舍绪愦闹
其次,佛教我们热闹的场所少接近,喜欢热闹,你想想看,那心怎么定得下来?凡是佛禁止我们,不让我们做的,你仔细去想一想,都是障碍定慧的。所以佛教导我们修行的人要能静得下来,愈是清静的环境愈好,真的是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无事与道相应了,道就是定、慧。
二、少欲知足
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教我们要知足,知足常乐,把欲望、希求这个念头要打掉,因为欲望、希求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这种念头不断,这种念头增长,就很难摆脱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身要清净,心要清净,环境也要清净,这才是很好的助缘。
用什么方法把妄想除掉呢?这条很重要,妄想是六道轮回的根,是三恶道的根。净宗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念佛,我们没有办法不想啊,它自然会想,想不想也不行,做不到,总是会想;佛晓得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那要想什么?想佛,想经。经念的很熟,常常想经所讲的道理,要想这个,这个好;或者是想经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也好。
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常想西方极乐世界,这境界就会变成西方极乐世界;常想阿弥陀佛,这正报身形就会变成阿弥陀佛,这很有道理,不能错想了,错想了就坏了,看错了,想错了,果报不可思议。
三、远离利养
佛说在末法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些菩萨没有智慧,这些菩萨包括有出家、在家的菩萨,我们现在通常受了菩萨戒的,都挂名做菩萨了,再去建一个道场,道场里热热闹闹的,天天搞佛事,这叫“弘法利生”。
我们在台湾也常听说“开佛店”,建一个道场,把它当做商业来经营,这叫“开佛店”了,这就是佛说的“愚痴的菩萨”,没有智慧的菩萨。他们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目的在那里?目的是有利,赚钱哪,或者是信徒供养的,无论你用什么手段,这个钱愈来愈多,就生欢喜心。要是没有钱,他就不喜欢了,以这种心态从事于佛教的事业,其至于为人说法,都是过失,都在造罪业。
何况还要用种种手段把这些亲友、信徒统统拉过来,归属于我。这还不算,还要教那些出家众、在家众要恭敬我、供养我,对我要生绝对的信心。佛说这些愚痴的菩萨以财利过为人说法,没有财利,他就心生疲倦,于一切没有利养的地方,也就是供养微薄的地方,不称他的心意,他就觉得这个地方没有味道,这个地方我下一次再也不来了。
专求供养,专求别人伺候,专求别人尊重,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样子,古来就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确确实实没有为利益一切众生,没有真正为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帮助众生改变他现前的生活环境,这是佛所说愚痴的菩萨,没有智慧,造作罪业,果报都在三途。
四、以无希望心说法
所以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凡是有希求心,即使为众生说法,那个法也不清净,那个法实在讲也不如法,所谓“不如法”,是经典没错,而是他讲错了,所讲的不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这个罪业很重。
五、不以贪污心说法
佛绝对不说贪污的心能成熟众生,所谓自己都度不了自己了,怎么能度别人?佛讲的贪是指贪、嗔、痴,污是指染污,我们今天讲的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及见解的污染,本身有这么严重的污染,怎能帮助别人?
六、不以尊重供养安乐其身为利益事
佛不说尊重供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不但小乘经上没有,大乘经上也没有,何况以种种手段及欺诈的方式所得来的利养,这是佛决定不许可的,我们决定不能做这些事情。不但不能做。这种不正当的贪的念头都不能生,为什么?因为有此念头,决定不能往生,你一天念一百部经,念一百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以为你能往生?
七、以读经念佛伏妄念
读经、念佛是方法,目的在清净心;用这个方法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念掉,把清洁心念出来,心净则土净,这才能往生。千万不要把意思搞错了,以为多念佛号才能往生,一面念佛,一面还搞贪嗔痴,一面还计算怎样去盘算别人,这能往生吗?
所以要知道,用这种方法把烦恼念掉,把妄想念掉,把分别、执著念掉,把清净心、慈悲心念出来,这才能往生。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和经上所讲的比照比照,对一对。为什么佛菩萨教我们做早晚课?这意思我跟诸位说得很多了,早晚课是治病的,古时候早晚课是自己做的,佛陀在世,佛法刚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大众在一起共修就是听经、研究讨论,好像上课一样;修行是个人修个人的,没有在一起共修,只有听经、研究讨论才在一起。
在一起共修,我们净土宗第一位就是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了念佛堂,找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人共修,但是其他的宗派没听说过,而每派普遍提倡共修则是唐朝中叶以后的事情,实在讲是百丈和马祖二位大师提倡建丛林,建丛林就是提倡不但要共学,而且要共修。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大家在一起共同修行,共同修行有什么好处?就是依众靠众。自己一个人有时会偷懒懈怠,大家在一起,逼著你不用功不行,一个看著一个,大家互相勉励,互相督促,不敢偷懒,是这个意思。
所以丛林制度对末法众生有好处,一个人很容易懈怠,很容易退转;但是人家在一块是真修,这才有早晚课诵,课诵的内容是看我们害的什么病,要用什么药来治。古时候的课诵本,现在不适用了,也就是说它可以治那时候人的病,但现在人的病已治不了。那怎么办呢?要检查我自己是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来对治。
今天我们修净土,《阿弥陀经》好啊,太短、太深了,也许你会说《阿弥陀经》很好懂啊,不深哪,那你去看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去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你会吓一跳,你才晓得深,比《无量寿经》深,所以我们今天课诵采取《无量寿经》,熟读它,常常想到佛在经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有没有做到?
晚课是反省,已经做到的,要勉励自己,明天要做得更好,没有做到的,一定想法子做到,如教修行,这是早晚课,这早晚课才有真实的功德。不是早晨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佛菩萨听,而与自己生活行为毫不相关,那罪业就重了,都堕阿鼻地狱。
见了阎罗王还问:“我天天早晚课一堂都没有缺,你怎么教我下阿鼻地狱?”,阎罗王告诉你:“你早晨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再骗佛菩萨一次,骗了一辈子,你不堕地狱,谁下地狱?”。要知道啊,要是不懂早晚课的意义,那都是阿鼻地狱的业因,骗佛菩萨,佛菩萨不在世,泥塑木雕的形象,你都忍心骗他,你的心太狠了。
光阴过得很快,这次讲演,今天是最后的一天,下一次就是此地举办的佛七法会,欢迎诸位同修能够来参加。这三天我们所讨论的,与我们的修学、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
陆、正法与真实利益绝对相应
首先我们要体认,在这个时代的生活、修行都非常的艰难,也正是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魔障太多了;我们眼所见的,耳所闰的,凡是与我们清净心相违背的,都是属于魔障。所以佛在经上说得好,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也有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当然是教诫菩萨,希望后学都能遵守。
第一个原则,佛所说的一切法绝对是与利益相应,也就是说佛帮助我们在现前生活上得到好处,如果说现前得好处,而来生得不到好处,后生也得不到好处,佛说这不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是今生得好处,来生后世,生生世世都得好处,这叫“真实的利益”。与此相违背的,诸佛菩萨决定不说。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因为除佛外,在现代这个社会,就像《楞严经》所讲“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所说当然不是正法,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他?有那么多人拥护他?这里面当然有道理。
如果从利益上说,也许这些邪师能够帮助你现前得利益,可是决定不能保证你来生得利益。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不难体会到,现前可以使你得到名闻利养,满足你的贪嗔痴慢,满足你的烦恼,你也很喜欢,你所要贪得的也都能得到。
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我们命中没有这些富贵,没有这些名利,这些邪师能不能帮我们得到呢?告诉诸位,决定不可能的。假如他能帮助我们得到,那他的能力就超越因果了,他能够把因果定律推翻,诸佛如来都做不到的,他怎么能做到?
由此可知,即使他以种种的方式,很像是他帮助我们得到的,其实那是我们命里所有的,真正的事实真相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些事实,凡是头脑冷静一点的人也能看得出,他这些所有的信徒、信众,是不是个个都能得到名闻利养呢?不见得,真正能得到的是少数人哪,如果说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大概就是真的。
…
《净宗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