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如是,我,蓮花尊勝(Padma Vijaya),
飲用了流自偉大傳承持有者之口的教導,
已經稍稍窺視這些教導,如今已有些許覺受,
應一位尊貴善知識之請,
我說明此一簡短的論釋。
藉此功德,
願菩提心在一切有情衆生的心識流中生起,
願一切有情衆生看見未被遮蔽的勝義谛,
即佛性的面貌。
在結論之中,作者總結說明本論的起源,獻上一篇祈願文,並且回向撰寫這本著作的功德。因此,我也非常高興有此機會闡釋、探究此一清晰而優美的文本。你或許已經熟悉這些教法。我沒有什麼特別加以補充的,我只想要藉此提醒讀者。
根據西藏的傳統,論釋有叁大類:逐字的字面論釋,針對文本意義所做的論釋,以及“無所不包”的論釋。我所給予的是逐字的字面論釋。
在這個本論之中,我們學習不同的方式來發起菩提心。我們需要運用這些珍貴的教導來獲得真正的覺受,並且把這些教導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這麼做是研讀這些教導的唯一理由。我們修行的結果應該是我們從內在轉化成爲一個更好的人。在修行數月或數年之後,我們應該比較不容易嗔怒、驕慢和忌妒。我們的修行應該使我們的心更廣大而輕安自在。
舉例來說,節食的目的是在減輕幾磅的重量,而不在于累積知識,成爲每一種節食方法的專家。我們或許已經聽說不同的節食方法,閱讀了衆多的書籍,但是除非我們切實執行其中一種節食方法,否則我們不會減輕重量。除非我們決心把節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否則節食無法對我們有所助益。如果你沒有減輕重量,那麼就沒有必要遵循任何一種節食方法。同樣的,如果你不修持教法,具破壞性的情緒和我執將不會消失。那時,無論你領受了多少佛法教導,它們將一無所用。
頂果·欽哲仁波切總是大力強調融合心與佛法和結合修行與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在禅修時,把我們的心與佛法融合,並且把禅修的品德融入我們的所作所爲之中。佛法需要成爲我們的第二天性。在我們修行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我們仍然像以前一樣動怒,甚至比以前更容易動怒,那麼我們可能沒有把修行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欠缺安樂感是我們沒有把修行融入生活的另一個征兆。一個真正的修行者至少應該成爲一個善良的人。
你或許覺得自己可能對心已有些許控製,或修行有了些許進步,然而一旦遭遇困境,你的心毒就像以前一樣,以相同的力量壓倒你的心。如果真是如此,檢查看看你是否成爲一個更好的人。你正在慢慢脫離障蔽的情緒嗎?你正在享受內在自由的成果,遠離障蔽的情緒嗎?
在數年的修行之後,我們應該獲得內在的平靜感,對外在情境也不再那麼脆弱。如巴楚仁波切這般偉大的上師,他們體驗到巨大的喜悅和甚深的快樂,乃是他們修持佛法的結果。當負面情緒和迷妄消失時,內在自由、輕安、開放的快樂和喜悅將會生起。相反的,如果我們的心毒仍然是全能的,時時折磨我們,讓我們老想著自己,我們就錯失了修行的重點。
你可能沒有親見頂果·欽哲仁波切或雪謙·嘉察,但是當你閱讀他們的著作,你可以感受到他們領悟的深奧、智慧的深度,以及心的廣闊。這是真正佛法修行的自然結果,這在修行開花結果的修行者身上顯而易見。即使是尚未獲致證悟的修行者,仍然會散放出一種內在的安樂。這是良好修行者的一個征兆。修行差勁薄弱的人可能會緊繃而難以相處。這樣的修行者體驗到許多煩惱的念頭和問題,而無法加以應付。相反的,修行穩固堅定的人自然會變得更加開放,體驗到內在的自由。他或她已經准備懷著喜悅、精進和慈悲行于菩薩道,在世俗和究竟的層次上利益衆生。願這些教法鼓舞一些人懷著熱忱和信心,踏上慈悲與自在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