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藥 第九章 大圓滿

  第九章 大圓滿

  

  放松于本初離戲(primordial simplicity)的相續中,

  這種本初離戲即是從最初即保有的究竟自性,

  這種自然狀態,是具有解脫叁門的廣袤虛空:

  空性、無特性和無意圖。

  

  空性的自然狀態具有“通往解脫之叁門”。此解脫叁門分別是:(一)它的本質或自性是空,(二)它的起因離于心之造作或約定俗成的特性,(叁)它的果不是要去獲得的“某件事物”,而是一種要去實證的智慧狀態。我們應該安住、不造作、放松于這種狀態之中。

  

  于是你將看見光燦的佛性,

  在佛性之中,

  一切心之造作和活動都在究竟廣空中寂靜。

  

   當我們圓滿了悟空性的意義之後,被稱爲心的本體及所有心之活動和戲論(elaborations)都將自然而然地平息。所有分別概念的寂滅,即是法身。無明、無明的迷妄,以及無明所造成的心之造作,都必須寂滅,這種超越概念的智慧才能被安立。當這些造作都消失在究竟廣空之中時,就能了悟心之本質。

  

  

  顯空雙運

  

  空爲自性,它離于常見;

  明爲展現,它離于斷見。

  雖人因此以爲有空明兩個面向,

  而它就是基本的自性,在其之中,

  一切分別覺知的想法在它們自己的空間中即得解脫:

  不可思議、難以言說,只能透過智慧來理解。

  

   佛性其自性爲空,其展現爲明。佛性是一種了悟的狀態,而不是本來就具有實體的本體。它離于“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永恒的本體。藉由認清這一點,我們將不會落入永恒主義(eternalism)(常見)的錯誤見解之中。

   “空爲自性”不表示佛性是一個完全的空虛或空無。“明爲展現”,乃是因爲佛性展現爲無量的證悟功德。藉由了解佛性這種明的面向,我們免除了落入虛無主義(斷見)這種極端見解的危險。

   佛性的自性空而明,且爲一。顯與空毫不抵觸地一起出現。這種大平等是無法形述的。在這種大平等之中,沒有分別的概念。我們無法用凡俗的智識來體驗這種大平等,唯有透過自生覺性的智慧才能夠體驗。

  

  自性爲非合成的,

  不由觀看而得見,

  如同直視金剛虛空,

  稱之爲“見到究竟的虛空”。

  

  當我們看著天空時,我們說我們看見虛空,但事實上,我們什麼也沒看到。看見究竟自性是一種觀看的方式;這種觀看的方式沒有所見、見者及看見這個動作的區別。這種不可思議的智慧是非和合的。它如同“金剛虛空”——即離于所見和見者與純然覺性之廣空。“不由觀看而得見”表示你已經認清了究竟自性。

  

  沒有什麼要去除的事物,

  也不必添加絲毫的事物。

  圓滿地注視圓滿本身,

  觀見圓滿者即獲圓滿解脫。

  

  我們不需從如來藏(佛性)之中去除任何事物,也不需要添加任何事物。沒有什麼事物會毀壞如來藏,正如雲朵不會改變太陽的真正光亮。情緒的障蔽如同外部的帳幕,從未滲透或毀壞本初圓滿而不變的佛性。佛性自然而真如地純然安住。不帶著二元執著地(“圓滿地”)注視著佛性(“圓滿本身”),你將“獲得解脫”。

  

  當有形和無形的事物

  不再存留于心中,

  沒有其他的取代物,

  了無一切概念,此即全然的寂靜。

  

  一旦你真的感知有形和無形的事物都不真實存在,你將離于任何參考點,也不再執著于實相。你的心將獲得圓滿的寂靜,不再受二元分立的覺知所撕裂。

  

  若不知道這個重點,

  而用心之造作來痛苦地釘住你的心,

  這不是止;

  建構智識的藩籬,這不是觀。

  

   這個偈頌引述自《入菩薩行論》第九品。奢摩他(shamata,即“止”)的修行是用來使心穩定而明澈。我們目前的心如同一壺滾水般激動不安、沸泡四起,且不停打轉。爲了瞥見心的真正自性,我們常常需先平靜難以駕馭的念頭,使心更加甯靜。

  爲了看見湖底,我們就得不再攪動底下的泥巴。因此,我們也得讓狂野散漫的念頭泥巴安頓下來。當狂野散漫的念頭安頓下來之後,心將自然而然地變得明澈。那時,我們將能夠觀見心的深處,覺知心的真正自性。

   藉由修“止”來引導我們趨近那不可思議的自性,稱之爲“觀”(毘婆奢那)。“觀”是“止”自然而必要的互補。

  然而,在禅修期間,爲了不讓心徘徊遊蕩,有時候修行者會試著強迫壓製念頭,或製造一種矯揉假造的平靜感。這不是“止”。藉由單單阻斷心而想來造作空性的性質,這是錯誤的,會輕易地使修行者進入一種昏沈遲鈍的狀態。我們應該體驗顯空雙運。在這麼做的時候,不論念頭生起與否,我們都能領悟一直存在的純然覺性。

  

  圓滿地觀見不可思議的究竟自性,

  不帶任何智識的造作,

  乃純然智慧的範例。

  

  我們也許從一場教法開示或具格上師的直指教導,而對這個究竟自性有個觀念。這個觀念像是能指著什麼東西的範例,但卻非這個東西的本身。這是何以雪謙·嘉察提及“純然智慧的範例”——和智慧相和的某個東西,但非智慧本身。一旦上師指出心的真正自性,下一個步驟即是安住在平等舍之中,並且把這種了解融合爲我們的一部分,如此這種了解才會成爲真正的了悟。直到我們對離心造作的究竟自性有了直接的覺受現證,我們才會了悟純然智慧的本身。

  

  

  止觀雙運

  

  超越此者,乃無上究竟的智慧——

  是已達合一境界的聖者

  所了悟的內涵,

  合一乃洞察(觀)的本初雙運之義——

  它能帶來安住于自然相續的智慧和平靜,

  以上可由上師口訣教導的力量而證得。

  

   止觀雙運,是指修行者在對心的真正自性有更深刻的洞悉時,安住在離于散漫和昏沈遲鈍的甯靜心態之中。

  爲能了悟這種無二止觀的智慧,修行者必須依止上師的口訣教導。這年頭,人們試圖依照所閱讀書籍的教導來從事禅修。然而,從書籍獲得的知識或許有用,但卻無法讓你獲得圓滿智慧。僅僅閱讀教導的譯文,或聆聽教法的錄音帶是不夠的。但是如果你對上師具有虔敬心,並且在過去曾經造過或念過祈願文,那麼你將透過上師的教導而了悟究竟自性。

  

  禅修覺受被事物真實存在的見解所染汙,

  無論是大樂、明晰或無念,

  全都是騙人而誤導的。

  如果你執著事物爲真實,你就是在喂養輪回,

  你將永遠不會超越叁界。

  

  試著不要執著于各種可能生起的禅修覺受,例如大樂、遍在明性的感覺或離于念頭的狀態。這些覺受自然會出現,但是如果你執著于這些覺受,它們會使你投生輪回叁界。如果你執著大樂覺受爲真實,你將投生欲界;執著于明性,你將投生色界;執著于無念,你將投生無色界。相反的,你要努力讓自己從輪回中完全解脫,不要只尋求短暫的快樂和大樂。

  

  因此,運用熟練的技巧,

  安住于離戲之中,讓一切如是

  處于不把事物視爲真實的狀態中,

  于此,了悟者、所了悟及了悟

  皆成爲無二無別,如同把水倒入水中。

  

  此乃超越語言和智識的根本自性

  即是了義,般若智慧,

  只能透過人們自身的覺性而了悟。

  要下定決心掌握此一領會!

  

   如果你不執著于禅修的覺受,並且能依照上師的教導,毫不造作、善巧而自然地安住,那麼你將體驗到觀見的心和被觀見者爲一。“讓一切如是”不代表你要強迫自己心滿意足。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個二元分立的概念。相反的,你要安住在離于造作的離戲(Simplicity)狀態之中。

  如此一來,被了悟者和了悟本身將融合爲一,如同把水倒入水中。“觀見者”、“被觀見者”和“觀見”雖然被區分爲叁,但是在心的真正自性之中,這叁者是不可分割的。純然而直接的覺性,是了解這無法表達之自性的唯一方法。這無法表達的自性,即是“般若智慧”。

  

  

  確立究竟見地與禅修

  

  簡而言之,如怙主阿底峽所說,

  “在勝義中,沒有分別;

  既沒有受製約的現象,也沒有究竟的現象。

  在空性的面前,完全沒有分別。”

  

  “不由了悟而得證,

  單純被稱爲“觀見空性”,

  觀見無法被觀見者。

  最甚深的佛經如是說道。

  無所見,無見者,

  無始,無終,

  寂靜。”

  

  “完全超越“真在彼處”和“非真在彼”,

  離于分類和參考點,

  它不滅,也不住,

  從未來,從未去。

  它無法用文字形述。”

  

  “它無法被表達;它無法被觀看;

  它從未改變,從未存在爲一個堅固實體。

  了悟這一點的瑜伽士,

  去除了二障:

  煩惱障和所知障。”

  阿底峽尊者在《入二谛》中如是說道。

  

   在以上的引言中,阿底峽尊者解釋世俗谛和勝義谛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的,在現象和現象的真正內在自性之間,也沒有真正的差異。在空性的自性之中,無可區分。

   我們無法透過概念來理解究竟實相。然而,我們可藉超越凡俗概念心的方式來覺受,而真實了解實相乃顯空之雙運。

   有兩種“帳幕”遮蔽我們的真正自性。“煩惱障”是由貪、嗔、疑等煩惱所構成。這些煩惱是我們在輪回中受苦的直接原因。第二種障蔽是“所知障”,遮蔽我們對現象真正自性和我們自心真正自性的了解。我們執著地相信現象世界和個人自我真實存在,因而形成了所知障。所知障比煩惱障更細微,也更難去除。

  一位瑜伽士依止上師的教導,分析他的心,了悟心的究竟自性,他將觀見“無法被觀見者”。這“無法被觀見者”即事物的真正自性。這樣的一位瑜伽士了無所知障和煩惱障。

  

  

  大圓滿與虔敬心

  

  了悟勝義谛的八種功德,

  佛經中曾闡釋,

  透過上師的加持

  而直接傳授指出心的真正自性,

  如此,這八種功德將自然在大圓滿中依序出現。

  

  《般若波羅密多經》⑩解釋:“了悟勝義谛的八種品質(功德)”將自然而然地隨著證得大圓滿而出現。弟子必須精進不懈,具備虔敬,持守戒律,並在已證悟且慈悲的上師引導下從事修行,才能夠證得大圓滿。

  

  ⑩《般若波羅密多經》屬于佛陀二轉*輪的教法,詳細說明了現象的空性。

  

  這不在凡庸心的範疇之內,

  那些充滿散漫念頭的人,

  無法嘗到它的滋味。

  因此有這麼一句話:

  “唯有透過信心,

  才能了悟自生勝義谛。”

  

   爲了體驗大圓滿,不只需要培養智識的了解或研究衆多的法本與書籍。我們必須對真正的上師具有虔敬心和深刻的信心,才能夠獲得這種了悟。當一位真正了悟的上師和一位視上師爲佛陀本身的弟子相結合時,才會真的有了悟心之自性的傳授。當這樣的上師和這樣的弟子相遇,並且因緣具足,心之真正自性的傳授才會發生。

  上師與弟子之間的直接傳授,不一定需要繁複的文字和詳細的教導。這樣的範例可見于許多偉大上師的生平事迹之中。有一次,巴楚仁波切和長時間跟隨他的親近弟子紐殊·龍拓(Nyoshul Lungtok)在一起。那天夜晚,他們兩人躺在位于西藏東部卓千寺上方的草原上。巴楚仁波切問他的弟子:“龍拓,你明白心的自性嗎?”龍拓回答:“不盡然。”接著巴楚仁波切說:“你看到在天上閃亮的星辰嗎?”龍拓說:“看到了。”“你可以聽到下面卓千寺附近的狗吠聲嗎?”“可以。”然後巴楚仁波切問道:“那麼心的自性呢?”在那個時刻,龍拓了解了心的究竟自性。上師與弟子之間的清淨緣份,能夠使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請努力生起圓滿的虔敬心。

  

  因此,緊握著虔敬心的生命力,

  這種虔敬心視上師爲法身;

  安住在不間斷的純然離戲之中,

  你將了悟其精義。

  

   沒有虔敬心,你便無法獲得修行的成就。以功德與成就而言,你的上師與佛無異。但是在這個時刻,你的上師正在幫助你,因此他甚至比過去一切諸佛更加仁慈。

  從相對的、世俗的觀點來看,上師以人之身相顯現,轉動*輪,示現修道。你要對上師生起不變的信心,把你的心和上師的心相融合。藉由安住在這種狀態之中,維持自然的覺性之流——毫無造作的圓滿離戲,你將了悟心之真正自性。你的心將和上師的心結合爲一。在那個時候,從究竟的、勝義的觀點來看,你將視上師爲法身,此法身即大平等的狀態。

  

《大藥 第九章 大圓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