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偏離見地
如果你錯失重點,
並且沾沾自喜地相信你沒有誤入邪魔外道,
或聲稱你不做任何確立,
或執著空性爲空無一物,
那不是中觀。
如果你無法摧毀
對唯物觀點的心智執著,
你就更加偏離中觀。
中觀(Middle Way)是了悟大圓滿見地所不可或缺的基礎。中觀離于虛無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個極端。中觀不執著空性和現象爲堅實。如果空性意味著你只要盡除所有的念頭和現象,不留任何空間讓智慧的明性閃耀,那就不是真正的中觀。
如果你尚未完全了悟空性的本性,僅只精于空談,那麼你即尚未圓滿了悟中觀。必須有覺性和智慧兩者。只談論空性,你將不會在自身的覺受中親證這個見地。
因此,要滋養那離于執著和一切心之造作的自在。
所謂的大禅修者若未了悟這一點,
而害怕他們的修持將會挨餓到自斷生路,
他們這是在努力折磨自己。
這有什麼意義?
智識的探究可能會永無止境且徒勞無益,如同一只小鳥飛離汪洋中的一艘船,企圖去尋找天空的界限。天空如此廣大浩瀚,那只鳥將疲憊不堪,別無選擇地返回船只,無法完成它的目標。同樣的,我們將無法找到心之造作的終點。
話說,“如果沒有執著,就沒有見地。”一旦我們瞥見究竟自性並不再執著,我們就能夠沒有任何恐懼或困難地飛越輪回這個娑婆世界。
追蹤念頭的來去
哪有什麼意義?
“覺醒的覺性超越心識,”
“法身超越根本識,”
“離于受製約的智識。”
我遺憾地說,
凡俗衆生對這一切確是聞所未聞,
而此意涵仍未被開啓。
但是我不會多說。
一切衆生都具如來藏,
因此一切衆生都具有成佛之因。
因此,視一切衆生爲清淨,
並且思量一切衆生之大慈。
修行者若不斷努力計算念頭般的咒語數量,然而卻未了悟顯空雙運,便是錯失了重點。光是覺察念頭的生起和寂滅,也不會讓修行者有太大的進步。光是重複他們所閱讀、所聽聞的理論,或努力以概念去理解這些理論,將不會讓修行者獲得真正的了解。這樣的方式無法正確了悟超越智識和概念的事物。雪謙·嘉察說,他將“不會多說”,因爲他並非在撰寫一部哲學論著。相反的,雪謙·嘉察試圖傳達他自身的深刻覺受,讓他人明了要如何獲得這種覺受。
你要尋找真正的上師,學習做個優秀的弟子,最重要的是,你要把上師的教導付諸實修。重點是,不要只粘在上師身邊,而是要達到真正的轉化,改變你的態度,成爲一個更好的人。如果你追逐各種上師,修持這個和那個,而沒有立下任何誓願,那麼你將永遠不會直接處理你的煩惱,你的煩惱甚至可能更加囂張。佛法是自我轉化的教法,而非只是消遺娛樂。
怠惰是修道上最大的陷阱之一。一旦教法不再充滿于我們的覺性之中,佛法將不會如預期地“發揮作用”。西藏人用奶油搓揉僵硬的獸皮,使其變得柔軟。一些獸皮即使不斷地接觸奶油,但仍然僵硬。如果我們變得沾沾自喜,不真心去努力改變,我們也將變得“愈來愈僵硬”,直到我們排拒任何可能聽聞到的教法。
要于每個覺受之中看見佛法。一切有情衆生都具有佛性——即如來藏,都具有成佛之因。懷著偉大的善心、溫暖和慈心來看待有情衆生。當我們學習而能看待其他衆生爲清淨時,我們便會在修道上前進,並且培養慈心、忍辱與悲心。有情衆生提供我們成佛所必須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