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起菩提心
爲了修持佛法,尤其是修持大乘佛教之法,我們必須改變自我中心的態度,而變得親切、關懷他人的福祉與安樂。到目前爲止,我們一直只關心自己的情況,學習如何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但這是十分有限的。在那麼多的有情衆生之中,我們爲什麼獨獨希望某個人遠離痛苦?把思考的範圍超越自己,思量一切有情衆生和我們一樣都希望獲得快樂,不是比較值得嗎?
你承認自己希望獲得快樂、避免痛苦,並了解一切有情衆生也一樣渴望相同的目標。關心他人的福祉安樂,如同關心自己的福祉安樂。你要努力獲致證悟,來讓一切有情衆生離于痛苦,爲一切有情衆生帶來快樂。本論勸告我們,要把帶領其他衆生獲致證悟,視爲我們的責任:
自無始以來,母衆一直溫柔地照料我們,
在這個世界上,
有誰比追求個人的涅槃寂靜,
而遺棄在輪回汪洋受苦的母衆之人
更厚顔無恥?
自無始以來,在你的每個生世之中,你的母親懷胎十月。當你是個無助的嬰孩時,她照顧你;她給你食物、教育,保護你免于恐懼。我們對她的仁慈報以愛與感謝。
你爲什麼不把對母親的尊敬與感謝擴及所有其他衆生?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思量,在無數的生世之中,每個衆生都曾是你的母親。如今他們不也值得你仁慈以待?你可以把你虧欠今生母親的感謝,推及一切有情衆生。把這種感恩之情從一個人擴及一切有情衆生。藉由這麼做,你將開始深深關切其他衆生的安樂。這種感受將自然而然地生起,並且對你有了意義。
我們受皈依戒不只是爲了自己,也爲了一切有情衆生。此即以一切有情衆生獲致證悟爲目標的菩提心或利他心。這種菩提心的力量是那麼強大,之于修道是那麼關鍵,因此:
自無數劫以來,
那些具有無上智慧者及其子嗣
已經用大智慧探究並了解,
殊勝的菩提心具有大利益。
擁有全知智慧的諸佛“及其子嗣”,全都是曾經追隨佛陀腳步的偉大男女菩薩。他們全都了悟到,生起利他的菩提心,乃是在證悟道上前進的唯一動力。我們要努力追隨諸佛及其子嗣的腳步,並且像他們一樣生起殊勝的證悟心或菩提心。
修學菩提心有兩個面向: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並且隨著時間的進展而慢慢成熟。相對菩提心是一種利他主義,以慈悲爲根基。相對菩提心展現爲一種態度(願菩提心),也展現爲行動(行菩提心)。經過長時間的深耕培養,相對菩提心的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
相對菩提心
相對菩提心是爲了其他衆生的利益而踏上證悟道的願望。在生起願菩提心之後,你要修持願菩提心,並且把願菩提心化爲行動(行菩提心),因爲:
在所有通往究竟目標的道路之中,
如果你走上這條道路,
開啓雙重目標的寶藏,
你怎還需要其他的見證?
遵循兩個傳統的其中一個傳統,
生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學習它的戒律:
詳細的和精簡的、共與不共的戒律,
並熱切地把它們付諸實修。
“開啓雙重目標的寶藏”是指藉由遵循這個道路,你將毫無疑問地實現自己和他人的願望。你可以領受菩薩戒的教法,做爲你的誓戒之“見證”。這個菩薩戒的兩大傳承是“廣”(the vast)傳承和“深”(the profound)傳承。深傳承源自偉大的龍樹菩薩,廣傳承則來自無著尊者(Asanga)。在這兩個偉大的傳承之中,菩薩戒是生起菩提心,並且時時刻刻把菩提心付諸實修。在付出任何努力之前,你要先生起決心,如此你才能立志去完成任務。同樣的,在受菩薩戒之後,你要先學習所有的菩薩戒律,並且再次確認你的發心——共與不共兩者。接著,你開始把所學熱切地付諸實修。
令菩提心覺醒的利益
思量諸佛與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之間的不同。
諸佛實現其他衆生的利益,
我們則以自身的利益爲目標。
即使犧牲你的性命,也不要放棄菩提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要全神貫注于自我中心的動機發心,並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所纏繞。我們主要的關注是保護自己的福祉,而且通常是犧牲他人的利益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覺得必定能夠從照顧自己中獲得滿足。但是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自我中心只會增加痛苦,並創造一個讓我們在歡樂與痛苦之間擺蕩的不定模式。
相反的,菩提心的利益是明確的。那些成佛者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這麼做是他們成就證悟道的秘訣。利益他人的動機讓他們達成兩個目標。他們利益衆生,但在此同時,他們也在沒有刻意尋求的情況下,爲自己獲得了短暫的和究竟的安樂。
對于初學者而言,菩薩的偉大行爲或許似乎無法企及。但你慢慢地著手進行,你將逐漸能夠生起展現慈悲的能力。你要從采取小步驟,生起一顆善良的心開始。你要努力保持正念觀照,如此一來,即使是最簡單的行爲都不會源于自我考量的發心。藉由這麼做,你將生起更大的悲心。
既然菩提心是菩薩
如海事業的根本,
因此菩提心是一切學處的關鍵,
大乘修道之根。
如果你擁有菩提心,你將走上正道;
你的所作所爲,即使是無記(不善不惡)的行爲,
都將轉爲善行,
而你將永遠不會偏離解脫道。
菩提心應該是一切學處和一切事業的根本。此即菩薩戒的核心。一般來說,我們不把中性(無記)的行爲和修行連結在一起,例如洗衣服或上樓梯等中性行爲。但是如果你的利他目標是帶領一切有情衆生獲致證悟,那麼菩提心將成爲你的第二天性,充滿你所有的念頭和行爲。菩提心讓生活的所有面向充滿價值。有了菩提心,即使是最微小而普通的行爲,都將使你更接近所要達成的目標,而且你“將永遠不會偏離解脫道”。
若無菩提心,不論你做什麼,
你將停留在小乘的道路上;
即使連你的善行都將使輪回永存不滅,
更別說中性的和其他的行爲。
不論你做了什麼,都將是痛苦。
行爲既不是“本善的”,也不是“本惡的”。行爲是善或惡,取決于行爲背後的動機發心。時時問自己,你的動機發心是利他的,還是會造成進一步的痛苦。不要只看自己行爲的表象和他人行爲的表象,而要思量行爲背後真正的動機發心。如果你擁有菩提心,不論你做什麼,都會成爲善行。相反的,“沒有菩提心,不論你做什麼,你將停留在小乘的道路上。”沒有菩提心,“即使連你的善行都將使輪回永存不滅。”從外表來看,這些行爲或許是美好的。但若無利他的發心,這些行爲將無法真正地利益他人。
因此,你必須以當下、覺察和關切
一再檢視你的心。
絕對不要認爲,
違犯微小的戒律是一樁輕罪。
唯有警醒地質問你的動機發心,你才能夠確定動機發心的本性是自我中心的或利他的。戒律的要求是,你的所作所爲都必須是利他的。不要認爲小小的犯規無足輕重,因爲小小的犯規會帶來更具毀滅性的結果。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警醒,即使是在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層面,都要保持警覺。放棄利他心,等于喪失了“治愈”所不可或缺的共通丹藥。
不斷地用正念觀照來檢視你的態度和行爲。這種覺察是生起菩提心的關鍵。
菩薩戒
在請求諸佛菩薩
護念你之後,
你披上立誓解脫一切衆生的盔甲,
因而使天上和人間歡喜。
因此如果你現在欺騙了他們,
所有這些有情衆生將會如何?
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你請求十方叁世的諸佛菩薩來見證,看你披上解脫一切衆生的勇氣與決心之“盔甲”。沒有什麼比奉獻自己來利益他人更能夠令“天上和人間”歡喜。如果你沒有貫徹諾言,你不但欺騙和遺棄了自己,也欺騙和遺棄了無數無量你努力奉獻的有情衆生。
話說,透過精進不懈,
即使連蜜蜂和蒼蠅都能夠獲致證悟。
爲什麼你身而爲人,
卻缺乏勇氣?
剛開始,這個任務的巨大程度或許看來令人卻步。我們或許會感到挫折,懷疑我們實現這個承諾的能力。但是事實上,在展開一件事情之前就感到挫折,不正是怠惰的一種形式嗎?任務不可行不是問題所在,我們的感受才是問題所在:我們覺得,完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太多的努力。事實上,我們甚至在離開起跑點之前,就放棄了比賽。
如果你要對治這個惰性,你必須記得你能夠用精進不懈和決心來成就任何事情。從許多生世以來,無數無量的衆生逐漸地從畜生道前進至人道。在長時投生人道(多次)之後,他們堅持不懈而獲致證悟。即使像“蜜蜂和蒼蠅”這樣的昆蟲“都能夠獲致證悟”。因此,當我們擁有殊勝珍貴的人身、具足一切必須的順緣時,我們怎可變得缺乏勇氣?如雪謙·嘉察所說:
熟能生巧,
萬事皆然;
你必須一再努力
不斷修心。
藏文“禅修”(meditation)這個字意指“熟稔”(familiarization)。我們可以精進不懈、按部就班地修心。這麼做使我們能夠在菩薩道上前進。在你成就菩薩最勇毅的勝行之前,你需要時間和努力。因此,你要精進不懈地修行。在座上修法期間,你要立下誓願,並且加以觀修。接著,試著在座下修法期間,把這個願望付諸實修。
《大藥 第四章 生起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