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善
第二章 辨認菩提心
正行也分爲叁部分。第一部分說明菩提心或證悟心。第二部分解釋如何修學菩提心。第叁部分則討論修持菩提心的結果。
接下來的偈頌是從勝義谛(absolute truth)的觀點來說明菩提心。之後,這些偈頌探究勝義谛的認清如何因迷妄而喪失,以及有情衆生如何變得顛倒迷惑。最後,這些偈頌解釋如何驅除迷妄,重新發掘我們真正的自性。
菩提心如何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
以下的兩個偈頌,描述勝義谛的自性,以及勝義谛在一切有情衆生之內皆有。
一切諸法住于
無始虛空之中;
因此之故,
一切有情衆生都能證得涅槃。
如同大地之內
有全然純淨的水;
在煩惱之中,
有偉大的本初智慧。
如經典所說:“一切有情衆生無一例外地都具有佛性。”“偉大的本初智慧”即是一切有情衆生皆有的究竟菩提心,或佛性,或如來藏。然而,這如來藏卻被一片暫時的帳幕所遮蔽。
這障蔽的或迷妄的狀態對佛性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同大地內有全然純淨的水”,雖然本初智慧可能尚未被了悟,但是本初智慧卻安住在侵入自心和製約自心的煩惱之中。如同無法從地表看見、在地底下流動的純水,在煩惱和迷妄的領域之中,偉大的本初智慧仍然保持不變。
有時候,你或許會懷疑一切有情衆生是否都具有佛性。當暴力、屠殺、有計劃的滅種和“種族肅清”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時候,你或許難以想象每個人都具有這種慈悲的潛能。你或許甚至開始相信人性本惡。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透過內省和禅修深刻地檢視心本身,你將會照見純然覺性(pure awareness),此乃“識”之最根本面向。即使煩惱或許暫時遮蔽心之本性,但心之本性仍然保持無染。
闡釋空性的佛經,
以及世尊諸佛所說的一切話語,
都談及盡除煩惱。
佛教教法分爲叁大類,即所謂的叁藏(Tripitaka,或稱爲“叁籃”)。叁藏解釋諸法(一切現象)本具的空性。它們有助于清除煩惱和有毒的心理因素,例如貪、嗔、癡、慢、疑。以自性來說,這些煩惱是暫時的,並非本來就存在于心的本然自性之中。因此,雖然我們的心看似受到這些煩惱的毒害汙染,但是基本的佛性本身總是保持純淨無染。我們需要驅除障蔽佛性的帳幕。
這個本論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
佛性是無染的。
它是甚深、甯靜、無造作的真如,
它是非和合的明性廣空
(uncompounded expanse of luminosity);
它是無生、無滅、本然的甯靜,
它是任運自生的涅槃。
佛性是明亮光燦、永不寂滅的,佛性是心的本然自性。“非和合的”是指佛性並非各種因緣所造作或創造出來的。它並非以獨立的、真實存在的實體而安住。它沒有開始,因此也沒有寂滅。它單純就是諸法的究竟自性。
如同芝麻油充滿芝麻一般,
如來藏的本質
本初即在一切衆生的基本狀態之中,
並且與衆生的基本狀態是不分離的。
如同油是芝麻的自性一般,佛性充滿于有情衆生之內。它是“一切衆生的基本狀態”,這基本狀態是指心的究竟或真正自性,也就是“法性”(dharmata)。由于佛性是心的究竟自性,因此佛性住于我們所有衆生之內。佛性不是造作出來的事物。它一直與找們同在,從未與我們分離。
迷妄如何生起
一切有情衆生都具有佛性,然而我們卻輕易地忽略它,因爲我們:
受主體(做者)和客體(受者)的迷妄見解所障蔽,
被包裹在叁種串習的蟲繭之中,
如同藏在窮人房屋底下的寶藏,
這自性仍然未被認清。
在我們的迷妄狀態之中,我們如同一個不知道房屋地下埋藏著寶藏而認爲自己貧窮的人,但事實上,他相當富有。同樣的,如來藏被埋藏在我們之內。我們過得像乞丐一般,沒有覺察或認識到我們本具的財富。當我們忘記我們的佛性,從區分自我和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時候,我們就陷入迷妄之中。
當我們把現象世界和自己具體化的時候,迷妄就産生了。這種區分自我與他人的想法,只不過是心之造作,因爲自我和客體都不真實存在。正是主體與客體的想法創造了一條二元分立的串習之鏈,這條串習之鏈與外在世界、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體有關。
讓我們更詳細地分析這些“主體和客體的迷妄見解”是如何形成的。有叁種串習讓迷妄愈加深重,直到迷妄完全把我們包裹在無明之繭內。
第一種串習和我們視爲外在世界的人事物有關,也就是我們覺得是在“外面那裏”(out there)的所有人事物,以及透過五種感官(五根)所覺知的一切人事物。我們把價值加諸在我們所見的事物之上,想象它原本就是討人喜歡、令人不悅,或既不討喜也不討厭的。然後,我們遵循這樣的過程:想望任何令人愉悅的事物,排拒令人不悅的事物,以及忽略看來既不討喜也不討厭的事物。這麼做的結果是,我們織成一個迷妄與痛苦之繭,如同毛毛蟲作繭自縛。
第二種串習與“識”有關,亦即執取外在事物(外境)的內在主體。內在主體與八識一起運作。第一識根本識即阿賴耶識(vijnana alaya),單指覺察世界這件事。接著是與色、聲、香、味、觸等五根有關的各種識的面向。然後是與煩惱(各種不同的心毒)有關的識的面向。這些煩惱染汙而蒙蔽了智識,也就是第八識。因此,識的八個面向的活動創造了“構想有個獨立“內在”主體”的串習。(譯注:根據唯識宗,八識分別爲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
第叁種串習源自我們對身體的覺知。在藏文中,“盧”(lu)這個字是指身體,其字面意義是“被遺留在後的事物”。“盧”這個字指出了這個事實:當我們死亡時,我們遺棄自己的身體,然後身體就分解了。因此,“盧”這個字指出了身體的自性是短暫而和合的。盡管如此,由于我們執著“我的身體”這樣的概念,以及執著“我們所有的體驗都是透過身體而來”的想法,我們創造了一個非常強烈的串習。事實上,我們傾向把所有痛苦與歡樂的體驗和身體的想法連結在一起。甚至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相信身體經曆了諸如被焚燒、落水,或各種不同的痛苦磨難等感受。
這叁種串習在根本識的基礎上積聚,變得更加強烈。正是這樣,創造了我們迷妄與無明的習氣。
煩惱與錯誤的行爲創造了痛苦,
這些痛苦如雨般降在我們身上。
自無始以來,你一直遊蕩
在看似存在卻不真實的輪回廣袤平原上。
哎!此即無明與業的力量。
煩惱與錯誤的行爲引起“痛苦如雨般降在我們身上之因”。痛苦是身業、語業和意業的結果。這些身、語、意的行爲受到煩惱的觸動或激發,持續地生起一個接一個的行爲,不斷地製造更多痛苦。從無始以來,這個循環一直進行,因此我們漫無方向地在輪回中遊蕩。
然而,輪回不是它外表所顯現的那樣。“看似存在卻不真實”這句話表示,雖然輪回這片平原看似真實而堅固,但它究竟的自性也缺乏任何本具的存在。在經過檢視之後,我們會發現它是顯現卻不真實的。
如何離于迷妄
在真正上師的蓮足前
五體投地頂禮之後,
你應該用他所教導的甘露,
清淨我執的染汙。
爲了驅除迷妄,你需要去尋找真正的上師。你需要善巧地尋找這樣的上師,善巧地修持教法,並且最終要善巧地把教法付諸行動。經典中有許多的教言,列舉了真正上師應該具備的品質(功德)。《普賢上師言教》(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⑥用一整個章節來說明真正的上師所應具備的品質。
你在立志追隨一位上師之前,應該知道這些重要的品質爲何。
⑥ 《普賢上師言教》,巴楚仁波切著,蓮師翻譯小組翻譯,香巴拉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針對金剛乘前行法所做的經典論釋,詳細解釋了修道的衆多面向。它幽默而清晰地探討真假上師的特徽。
既然我們需要上師來幫助我們離于煩惱,因此上師的品質是重要的。爲了全心全意地利益衆生,上師也必須離于煩惱和俗務。你在找到完全合格的上師之後,應該努力根除障蔽,仿佛你在去除布匹上的汙點。然而,這不像一般的水,唯有上師口授授導的甘露,才能夠幫助你去除執著于自我和現象的“汙點”。
一旦我們決定走上修道,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著手,以反從何處開始。修道本身有各種次第。首先,我們需要用四思量(四共前行)來建立基礎。接著,我們立下皈依的願望。在第叁個次第,也就是主要的次第,我們發起證悟心,也就是發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