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前行與皈依
四思量(four reflections)被稱爲“加行”(preliminaries,或前行),它能使我們的心遠離輪回,轉向佛法。“前行”這個辭彙或許會造成錯誤的印象,讓人認爲它們不是最重要的。然而,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前行是一切修行的基礎。雖然四思量被稱爲前行,但是我們應該把它們視爲正行。這四前行包括思量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因果業報和輪回過患。如果你從事這四前行,毫無疑問地,你將生起脫離輪回的真誠願望,並且熱切地追求修道。這個願望稱爲“出離心”,它促使修行者留在修道之上、皈依等等。
我們之中有許多人已經聽聞這四轉念(four mind changes,即四思量或四共前行)許多次了。我們或許會說:“讓我們就直接跳到口訣教導,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了。”但是,西藏偉大修行者的生平事迹顯示,他們有多麼重視這四共前行,以及他們有多麼投入于修持這四共前行。
過去的大師們對于思量無常之真谛和人身之難得,若非用數年的時間,就是用數月的時間來思量。他們不只思量:“喔,是的,擁有這人身太棒了,這人身相當珍貴。讓我們繼續其他的修行。”相反的,他們對人身的真實價值發展出一種直接而穩定的認識,對無常生起穩固而不變的覺察。這種欣賞與認識所帶來的結果之一是,從事修行的驅策力成爲這些大師的第二天性。蔣揚·欽哲·旺波寫道,藉由真誠地體驗這四種態度的轉變,他證得最甚深的證量。
有一次,巴楚仁波切去見一個閉關中的偉大禅修者。巴楚仁波切本身極具證量,而且博學多聞,但他卻請求這位隱士給予被許多人視爲非常基本的四思量教法。然而,隱士並未感到驚訝。在第一天,隱士念出一句關于人身稀有殊勝的句子:“哎!暇滿人身是如此難得。”在此之後,隱士只是靜靜地坐著。接著,這兩位偉大的大師開始啜泣,爲這句話的真谛而感到震撼。在這座修法的剩余時間裏,他們兩人沈默地坐著。隔天,隱士說:“人生如同山崩般急促。”在思量這個句子之後,他們又開始流淚。因此,在那四天當中,他們每一天只思量一個句子。後來,巴楚仁波切說,這是他所領受過最甚深的教法,因爲它們是那麼的令人充滿覺受。這些教法使他從內在産生轉化。上師或許會要求你分別投入一個月的時間來修持一個句子,以便這些教法真能成爲你的一部分。
殊勝人身
現在你終于獲得
這暇滿人身。
這人身是如此難尋,如此的充滿意義。
在僻靜處轉化自己,不執著于今生是值得的,
因爲今生的重要性是那麼微小。
根據佛教教法的說法,除了人身(人道)之外,尚有許多其他的存在狀態。然而,沒有一個存在狀態如人身一般有用,可以尋找從事佛法修行的機會。舉例來說,天道衆生是擁有極長壽命的神。在天道之中,一切似乎都很容易,天道衆生的所有需求,包括種種舒適和歡樂,都能實現了。然而,那麼多的舒適與歡樂卻使天道衆生容易分心。這些衆生缺乏對佛法修行産生興趣的誘因。最後,他們在死亡的時刻,會預先看見自己即將束手無策地失去天道的生活,墮回入輪回的下叁道,此時他們將經曆最可怕的痛苦。
人身之獨一無二,乃因人身擁有剛好足夠的痛苦,讓我們想要離于痛苦,然而痛苦卻不會多到讓我們無法修行。爲了盡可能地善用這個殊勝的機會,在“僻靜處轉化自己是值得的。”擁有人身,卻不好好利用它,似乎沒有意義。人們容易因爲漠不關心而白白浪費這個潛能(人身),或甚至更糟糕的是,人們從事具毀滅性、負面的行爲而糟蹋了這個潛能。如果我們不珍惜這個殊勝的機會,並且盡可能地善用這個機會,我們的人生將只會失去真正的意義。
有位西藏上師曾說,相較于所有其他可能的存在狀態,生而爲人是稀有的,其稀有的程度如同一片指甲上的塵粒相較于地面上的所有灰塵。一個來自中國(內地)的人未能了解重點。這個中國(內地)人說:“如果西藏人來到中國(內地),他們會了解人身一點也不稀有。中國滿滿都是人。”地球人口或許過剩,但是人類的數量仍然遠少于其他物種的數量。而且在人類之中,極少數人過著真正充滿意義的生活。只要問你自己就好,有多少人了悟此生的殊勝難得。在那些了悟此生殊勝難得的人之中,有多少人想到利用這個人身來修持佛法?在那些想到利用這個人身來修持佛法的人之中,有多少人真的開始修行?在那些開始修行的人之中,有多少人繼續在修行?在那些繼續修行的人之中,有多少人獲致證量?
既然人身如此難尋,擁有人身是如此充滿意義,那麼爲什麼雪謙·嘉察寫道,今生的“重要性是那麼微小”
原因有兩個。第一,俗務和世俗追求的重要性是微小的,並且會使我們分心,遠離能夠爲許多來世帶來巨大利益的事物。第二,在衆多的過去生世和未來生世之中,今生只是一個短暫的插曲。我們需要一個更寬廣的觀點;我們需要一個沒有陷入通常瑣碎俗務的觀點,一個沒有受到片刻短暫成功所束縛的觀點。一旦你開始專注于修行,你很快就會發現,修行是善用時間最好的方式。平靜和獨處有利于專注,減少心思散。這樣的條件有助于初學者發展、穩定和加深禅定。
當你聽到舍離輪回的時候,你或許會感到害怕,並且心想:“輪回是如此熟悉,如此迷人,我爲什麼要舍棄它?”你覺得害怕,以爲舍離輪回代表要放棄美好的事物,而且舍棄令人十分愉悅的事物實際上是荒誕無稽的。然而在這個情況下,你不是放棄任何真正美好的事物,而只是讓你自己遠離煩惱憂愁。出離的真正意義,如同把一只鳥從黃金籠子裏釋放出去。如果那只鳥認爲籠子比天空美好而不尋求自由,那就奇怪了。
有時候,輪回和輪回的歡樂似乎非常吸引人。這有點像在印度旅行,當你搭乘巴士在繁忙的道路上長途行駛之後,你來到路邊一個美妙的小餐廳。裝盤美觀的印度薄煎餅和咖哩正等著你大快朵頤。你可以聞到美味可口的香料。光是看著它們就讓你垂涎叁尺,想要馬上坐下來享用。但是,你走到餐廳後面,看了看廚房。你看到了什麼?一個大腹便便的廚子汗流浃背,汗水多到流進食物之中。另一個廚子正在用他的腳揉面團。蒼蠅和煙霧到處都是。當你回到餐廳,看著你的餐盤,你感到惡心,不像先前那麼想要大吃一頓。
同樣的,乍看之下,輪回看起來非常吸引人。但是如果你從廚房而不是從餐桌檢視它,你會注意到,煩惱正在忙著准備所有你貪戀的輪回歡悅:貪的巧克力蛋糕,嗔的墨西哥辣豆湯,以及疑的酸甜醬汁。然後,你立刻對你第一眼瞥見、看起來令人口水直流的食物失去胃口。一旦你了解真相,你將會發現,要把貪戀抛在身後變得容易多了,而且出離變得輕易而自然。
即使我們認清人身的真實價值,我們仍然會落入遲緩和怠惰的習性。怠惰是妨礙我們盡可能善用今生、把佛法付諸實修的主要障礙。我們總是延遲修行。我們總是說:“喔,我會等到有些空閑或退休之後再修行。”但是,以這種態度,修行的時機永遠不會到來。佛經不斷強調,觀修無常與死亡是驅除怠惰的方法。無常與死亡的念頭激勵我們修行。這是爲什麼雪謙·嘉察寫道:
在無常與虛幻的雲朵之中,
生命的閃電舞動著:
你確定你明天不會死亡?
死亡無可避免,因此你要修持佛法!
無常
當我們要去度假時,我們精心准備:訂機位、預定旅館房間、打包行李等等。如果我們要去健行或滑雪,我們會開始做些運動暖身。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爲了一天的假期!然而,我們卻對准備自己的死亡這件事情無動于衷。我們爲什麼對等在我們前面的最重要旅程如此漫不經心?我們將要離開這個身體,然而我們卻沒有興趣爲這段無法避免的旅程做准備。在這段旅程之中,只有我們的業會如影隨行。當我們比較這兩段旅程的重要性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對這兩段旅程的態度似乎有點不成比例。
雖然我們在許多不同的層次上受無常所包圍,但我們卻不總是能覺察無常。粗重和細微層次的無常存在于外在世界之中。舉例來說,在今日的菩提迦耶附近,一座小山丘上覆滿用錫片和塑膠板建成的破舊房舍。在佛陀身處的時代,這座小山丘是廣大僧團研習和修行的處所。如今連一塊石頭也不剩,只空留記憶。
衆生也是無常的。事實上,每個人都受製于無常。不論是偉大的覺者或凡俗的衆生,無常都一律平等待之。我們全都會衰老、生病和死亡。沒有人能夠逃離這個循環。我們人生的狀況也不斷變動。你或許前一天富有,隔天就破産,反之亦然。不論我們多麼希望情況不是如此,但沒有什麼是永久而可以讓我們仰賴的恒常事物。
然而我們緊抓著事物不放,希望因此能找到快樂。一般而言,如果我們知道某件事物只能維持一刹那,我們甚至不會想去抓住它。我們根本不會去找這個麻煩。這就是爲什麼思量人身的過渡自性,乃是減少我們喜愛或排拒世間事物的工具。我們愈觀修無常,我們的執著就會愈少,因此,我們的貪愛與嫌惡沖動將會消失。
所有過去的偉大修行者,都把無常做爲觀修的主題之一。偉大的禅修者噶拉·貢秋(Karak Gomchung)住在洞穴之中,入口處有一株多刺的樹叢。每一次他走出洞穴,他的袍子就會被樹叢的刺鈎住。他會說:“喔,我應該砍掉這荊棘樹叢。”但他很快就改變主意,心想:“喔,這麼做有什麼用處?誰曉得我會不會再回到洞穴裏…
《大藥 第叁章 前行與皈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