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者幾分鍾之後,我是否還會活著?”之後,當他進入洞穴時,同樣的事又發生了,他心想:“喔,我應該砍掉這個樹叢!啊,但是誰曉得我會不會再出洞?我最好善用每一分鍾來禅修,而不要浪費時間。”噶拉·貢秋已經把無常融入心中。在閉關多年之後,那個樹叢仍然留在那裏做爲一個提醒。
輪回過患
輪回過患是改變我們態度的第叁個思量。只要無明占上優勢,我們這依緣的存在不過是痛苦以蒙紗遮掩的一種表現。這是爲什麼佛陀在初轉*輪時,他一開始就說:“喔,比丘們,你們應該認清痛苦的真谛(苦谛)。”
自無始以來,
在輪回的牢獄之中,
你一直忍受叁苦的懲罰。
諸如疼痛、炎熱、寒冷等痛苦是明顯而常見的痛苦。這些痛苦相繼而來,一個痛苦堆疊在另一個痛苦之上。那是常見的痛苦體驗。痛苦也有更細微的形式。我們常常誤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我們沒有了解到我們現在所認爲的快樂,事實上充滿了痛苦。
即使我們一般的快樂感受似乎至少暫時是令人愉快的,但這種快樂注定要變成痛苦。轉變成痛苦是這種快樂的本性。舉例來說,當我們在非常寒冷的房屋之中,我們想要取暖。因此,我們走到外面去曬太陽。剛開始,太陽的溫暖令人感到非常愉悅,我們的寒冷消失了。但是當我們待在陽光下愈久,我們感覺愈熱,這中和了我們愉悅的覺知。最後,我們覺得太熱了。這感覺太強烈,變得令人感到不悅。我們最初的快樂改變了。最初似乎令人歡喜的溫暖不再讓我們快樂,最後轉變成痛苦之因。
另一種形式的痛苦甚至更細微、無所不在,而且隱而不見。這個層次的痛苦和我們的習氣有關:執著“有個永久自我”和“現象是個實體”這種想法的習氣。這種執著讓我們視現象爲獨立的實體,具有美、醜等本具特質。最後,喜愛和嫌惡的沖動生起,製造了心毒,進而引起痛苦和挫折。因此,在這個情況下,無明或沒有認清現象只是依緣而生的短暫事件,乃是引起痛苦的根本原因。只要無明還在,痛苦永遠不會遠離。痛苦是輪回的本性,但是我們沒有認清這個本性。這是爲什麼本論說道:
然而,你仍然漠不關心——這腐敗墮落的心!
此時此刻是征服大樂城堡的時機。
“大樂城堡”是指證悟和盡除無明,因此也就是盡除痛苦。“大樂”並非暫時的纾解,它能根除痛苦之因。
因果業報
第四個思量是因果業報,說明了“快樂與痛苦如何形成”這個問題。佛陀教導,一切都是因與緣的結果。這是業之法則。因果業報是無法避免的。根據佛教傳統的說法,因果業報不但決定今生的方向與輪廓,也決定了來世的方向與輪廓,其中包括來生各種存在狀態的體驗。
佛教徒不把死亡視爲終點。生命的終結不像火焰熄滅的刹那,或水滴在炎熱表面蒸發的片刻。相反的。佛教徒相信,心識持續帶著源自所有活動和行爲的潛藏力,後者稱之爲“業”。善與不善的行爲決定業的方向。善業帶來快樂,惡業帶來痛苦,因此,認清和區分善業與惡業之間的不同是極爲重要的。
快樂和痛苦是業的展現。
因此世尊曾說,
你無法逃離因果業報的法則。
明白這一點,謹慎地加以區分:
避免惡業,成就善業。
有一句話說:“如果你想要看看你過去是什麼模樣,看看你的身體;如果你想要看看你未來會是什麼模樣,看看你的行爲。”
你不是沒緣沒故、無中生有而來。你的人生境遇既不是注定命運的結果,也不是造物聖主加諸在你身上的事物。你今天的模樣純粹是因果這條長鏈的結果。你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了解到,過去的錯誤如何帶來嚴重的後果。
如果你想要知悉未來,思量你現在的行爲、思想和語言。如果你想要避免痛苦,獲得快樂,那麼你要聚集會帶來安樂的因緣。你要保持正念觀照,檢視你目前的行爲、念頭和語言,看它是會成爲痛苦之因,還是會成爲快樂之源。身、語、意的行爲,不一定會帶來立即的結果。這些行爲比較像種子,具有成爲花朵、樹木或果實的潛能。我們過去的業,包含許多尚未盛放的潛在種子。
想一想這個故事。佛陀的一個追隨者想要成爲此丘。佛陀的弟子舍利弗(Shariputra)運用神通來追憶過往,想要找到那顆種子:讓那個沙彌生起走上比丘解脫道之願望的種子。在那些種子之中,有一個種子看起來相當不起眼,但事實上非常重要。這個人曾經投生爲豬,被狗追趕而繞著佛塔跑。因此,這只豬在不知情之下繞行了佛塔許多次。這看似微小的因緣,最後成爲帶領他遵循修道的種子
我們過去的行爲和印記極爲錯綜複雜。我們目前所處的境地並非出自偶然。我們目前的經曆是衆多因緣的展現。這些因緣相互交織,如今開花結果。
了悟空性,讓我們對因果業報法則有甚至更深刻的了解,並對我們的行爲有更強的洞察力。爲什麼?因爲藉由了悟現象缺乏獨立的存在,我們了解到,現象唯有依賴其他的現象才能夠生起。對于“緣起”的了解顯示,我們所有的行爲都牽涉了衆多的因緣。爲了成就快樂和避免痛苦,我們需要檢視自己的行爲和念頭,並且對因果業報法則生起非常細微的了解。證量高深的修行者,從不忽視因果業報法則。事實上,對因果業報法則的了解使他們謹言慎行,並對他們的言行做精細的判斷。
修道之根本:皈依叁寶
深刻地觀修四思量,將爲你的態度帶來甚深的改變。你將了解人身實際上多麼殊勝而脆弱。在對因果業報法則生起信心,並了解痛苦遍布輪回之後,你將自然而然地生起逃離這惡性循環的欲望。你將需要一個人引導你,幫助你找到自由,而這個人不是隨隨便便的某人。你需要一個具有證悟功德的人。
依止一切皈依的無欺體現:
無上之叁寶。
只要聽聞他們的名號,
就能夠粉碎輪回之城。
叁寶是指佛、法和僧(或僧伽)。佛如同向導,法是道路,僧是道路上的友伴。
佛或桑傑(Sangye,藏文)是什麼意思?“桑”(sang)意指已經清淨,“傑”(gye)意指已經盛放或增長。佛是已經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等二障⑦、並生起二智⑧者。法保護我們免于輪回的不同痛苦和迷妄的障蔽。法透過兩個方面來達到這個目的:所傳之法(transmission of the teachings,即叁藏)和所悟之法(Dharma of realization,即透過修行所證得之法)。
⑦ 二障是指:一,諸如嗔怒、執著等煩惱障,以及二,遮蔽全知,二元而充滿概念思維的所知障。此二障如同帳幕,遮蔽了心與現象的究竟自性。
⑧ 二智是指:一,通常特指對空性了悟而生起的正確辨別能力;二,心之自性其本然而無二的了知層面。
僧伽是具有自在與解脫功德的團體。漫長旅途上的友伴總是珍貴而重要的。僧伽陪伴你在修道上行走,因此特別殊勝。
僧伽的成員是“無上的”,因爲他們離于無明,已了悟究竟智慧。因此,僧伽值得你完全信賴,而可以尋求他們的協助。藉由依止僧伽,你將能夠盡除無明之根,驅除痛苦之因。
皈依如同穿過一扇門,進入佛教的道路。這有如播下一粒能夠使我們從輪回解脫的種子。這種子將在因緣成熟時開花結果。認清心之真正自性,了悟我們本具之佛性,即是皈依之果。
《大藥 第叁章 前行與皈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