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者几分钟之后,我是否还会活着?”之后,当他进入洞穴时,同样的事又发生了,他心想:“喔,我应该砍掉这个树丛!啊,但是谁晓得我会不会再出洞?我最好善用每一分钟来禅修,而不要浪费时间。”噶拉·贡秋已经把无常融入心中。在闭关多年之后,那个树丛仍然留在那里做为一个提醒。
轮回过患
轮回过患是改变我们态度的第三个思量。只要无明占上优势,我们这依缘的存在不过是痛苦以蒙纱遮掩的一种表现。这是为什么佛陀在初转*轮时,他一开始就说:“喔,比丘们,你们应该认清痛苦的真谛(苦谛)。”
自无始以来,
在轮回的牢狱之中,
你一直忍受三苦的惩罚。
诸如疼痛、炎热、寒冷等痛苦是明显而常见的痛苦。这些痛苦相继而来,一个痛苦堆叠在另一个痛苦之上。那是常见的痛苦体验。痛苦也有更细微的形式。我们常常误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没有了解到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快乐,事实上充满了痛苦。
即使我们一般的快乐感受似乎至少暂时是令人愉快的,但这种快乐注定要变成痛苦。转变成痛苦是这种快乐的本性。举例来说,当我们在非常寒冷的房屋之中,我们想要取暖。因此,我们走到外面去晒太阳。刚开始,太阳的温暖令人感到非常愉悦,我们的寒冷消失了。但是当我们待在阳光下愈久,我们感觉愈热,这中和了我们愉悦的觉知。最后,我们觉得太热了。这感觉太强烈,变得令人感到不悦。我们最初的快乐改变了。最初似乎令人欢喜的温暖不再让我们快乐,最后转变成痛苦之因。
另一种形式的痛苦甚至更细微、无所不在,而且隐而不见。这个层次的痛苦和我们的习气有关:执着“有个永久自我”和“现象是个实体”这种想法的习气。这种执着让我们视现象为独立的实体,具有美、丑等本具特质。最后,喜爱和嫌恶的冲动生起,制造了心毒,进而引起痛苦和挫折。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无明或没有认清现象只是依缘而生的短暂事件,乃是引起痛苦的根本原因。只要无明还在,痛苦永远不会远离。痛苦是轮回的本性,但是我们没有认清这个本性。这是为什么本论说道:
然而,你仍然漠不关心——这腐败堕落的心!
此时此刻是征服大乐城堡的时机。
“大乐城堡”是指证悟和尽除无明,因此也就是尽除痛苦。“大乐”并非暂时的纾解,它能根除痛苦之因。
因果业报
第四个思量是因果业报,说明了“快乐与痛苦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佛陀教导,一切都是因与缘的结果。这是业之法则。因果业报是无法避免的。根据佛教传统的说法,因果业报不但决定今生的方向与轮廓,也决定了来世的方向与轮廓,其中包括来生各种存在状态的体验。
佛教徒不把死亡视为终点。生命的终结不像火焰熄灭的刹那,或水滴在炎热表面蒸发的片刻。相反的。佛教徒相信,心识持续带着源自所有活动和行为的潜藏力,后者称之为“业”。善与不善的行为决定业的方向。善业带来快乐,恶业带来痛苦,因此,认清和区分善业与恶业之间的不同是极为重要的。
快乐和痛苦是业的展现。
因此世尊曾说,
你无法逃离因果业报的法则。
明白这一点,谨慎地加以区分:
避免恶业,成就善业。
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要看看你过去是什么模样,看看你的身体;如果你想要看看你未来会是什么模样,看看你的行为。”
你不是没缘没故、无中生有而来。你的人生境遇既不是注定命运的结果,也不是造物圣主加诸在你身上的事物。你今天的模样纯粹是因果这条长链的结果。你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了解到,过去的错误如何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你想要知悉未来,思量你现在的行为、思想和语言。如果你想要避免痛苦,获得快乐,那么你要聚集会带来安乐的因缘。你要保持正念观照,检视你目前的行为、念头和语言,看它是会成为痛苦之因,还是会成为快乐之源。身、语、意的行为,不一定会带来立即的结果。这些行为比较像种子,具有成为花朵、树木或果实的潜能。我们过去的业,包含许多尚未盛放的潜在种子。
想一想这个故事。佛陀的一个追随者想要成为此丘。佛陀的弟子舍利弗(Shariputra)运用神通来追忆过往,想要找到那颗种子:让那个沙弥生起走上比丘解脱道之愿望的种子。在那些种子之中,有一个种子看起来相当不起眼,但事实上非常重要。这个人曾经投生为猪,被狗追赶而绕着佛塔跑。因此,这只猪在不知情之下绕行了佛塔许多次。这看似微小的因缘,最后成为带领他遵循修道的种子
我们过去的行为和印记极为错综复杂。我们目前所处的境地并非出自偶然。我们目前的经历是众多因缘的展现。这些因缘相互交织,如今开花结果。
了悟空性,让我们对因果业报法则有甚至更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行为有更强的洞察力。为什么?因为藉由了悟现象缺乏独立的存在,我们了解到,现象唯有依赖其他的现象才能够生起。对于“缘起”的了解显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牵涉了众多的因缘。为了成就快乐和避免痛苦,我们需要检视自己的行为和念头,并且对因果业报法则生起非常细微的了解。证量高深的修行者,从不忽视因果业报法则。事实上,对因果业报法则的了解使他们谨言慎行,并对他们的言行做精细的判断。
修道之根本:皈依三宝
深刻地观修四思量,将为你的态度带来甚深的改变。你将了解人身实际上多么殊胜而脆弱。在对因果业报法则生起信心,并了解痛苦遍布轮回之后,你将自然而然地生起逃离这恶性循环的欲望。你将需要一个人引导你,帮助你找到自由,而这个人不是随随便便的某人。你需要一个具有证悟功德的人。
依止一切皈依的无欺体现:
无上之三宝。
只要听闻他们的名号,
就能够粉碎轮回之城。
三宝是指佛、法和僧(或僧伽)。佛如同向导,法是道路,僧是道路上的友伴。
佛或桑杰(Sangye,藏文)是什么意思?“桑”(sang)意指已经清净,“杰”(gye)意指已经盛放或增长。佛是已经去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二障⑦、并生起二智⑧者。法保护我们免于轮回的不同痛苦和迷妄的障蔽。法透过两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传之法(transmission of the teachings,即三藏)和所悟之法(Dharma of realization,即透过修行所证得之法)。
⑦ 二障是指:一,诸如嗔怒、执着等烦恼障,以及二,遮蔽全知,二元而充满概念思维的所知障。此二障如同帐幕,遮蔽了心与现象的究竟自性。
⑧ 二智是指:一,通常特指对空性了悟而生起的正确辨别能力;二,心之自性其本然而无二的了知层面。
僧伽是具有自在与解脱功德的团体。漫长旅途上的友伴总是珍贵而重要的。僧伽陪伴你在修道上行走,因此特别殊胜。
僧伽的成员是“无上的”,因为他们离于无明,已了悟究竟智慧。因此,僧伽值得你完全信赖,而可以寻求他们的协助。藉由依止僧伽,你将能够尽除无明之根,驱除痛苦之因。
皈依如同穿过一扇门,进入佛教的道路。这有如播下一粒能够使我们从轮回解脱的种子。这种子将在因缘成熟时开花结果。认清心之真正自性,了悟我们本具之佛性,即是皈依之果。
《大药 第三章 前行与皈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