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药 第三章 前行与皈依

  第三章 前行与皈依

  

   四思量(four reflections)被称为“加行”(preliminaries,或前行),它能使我们的心远离轮回,转向佛法。“前行”这个辞汇或许会造成错误的印象,让人认为它们不是最重要的。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前行是一切修行的基础。虽然四思量被称为前行,但是我们应该把它们视为正行。这四前行包括思量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业报和轮回过患。如果你从事这四前行,毫无疑问地,你将生起脱离轮回的真诚愿望,并且热切地追求修道。这个愿望称为“出离心”,它促使修行者留在修道之上、皈依等等。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已经听闻这四转念(four mind changes,即四思量或四共前行)许多次了。我们或许会说:“让我们就直接跳到口诀教导,不要浪费时间在这上面了。”但是,西藏伟大修行者的生平事迹显示,他们有多么重视这四共前行,以及他们有多么投入于修持这四共前行。

   过去的大师们对于思量无常之真谛和人身之难得,若非用数年的时间,就是用数月的时间来思量。他们不只思量:“喔,是的,拥有这人身太棒了,这人身相当珍贵。让我们继续其他的修行。”相反的,他们对人身的真实价值发展出一种直接而稳定的认识,对无常生起稳固而不变的觉察。这种欣赏与认识所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从事修行的驱策力成为这些大师的第二天性。蒋扬·钦哲·旺波写道,藉由真诚地体验这四种态度的转变,他证得最甚深的证量。

  有一次,巴楚仁波切去见一个闭关中的伟大禅修者。巴楚仁波切本身极具证量,而且博学多闻,但他却请求这位隐士给予被许多人视为非常基本的四思量教法。然而,隐士并未感到惊讶。在第一天,隐士念出一句关于人身稀有殊胜的句子:“哎!暇满人身是如此难得。”在此之后,隐士只是静静地坐着。接着,这两位伟大的大师开始啜泣,为这句话的真谛而感到震撼。在这座修法的剩余时间里,他们两人沈默地坐着。隔天,隐士说:“人生如同山崩般急促。”在思量这个句子之后,他们又开始流泪。因此,在那四天当中,他们每一天只思量一个句子。后来,巴楚仁波切说,这是他所领受过最甚深的教法,因为它们是那么的令人充满觉受。这些教法使他从内在产生转化。上师或许会要求你分别投入一个月的时间来修持一个句子,以便这些教法真能成为你的一部分。

  

  

  殊胜人身

  

  现在你终于获得

  这暇满人身。

  这人身是如此难寻,如此的充满意义。

  在僻静处转化自己,不执着于今生是值得的,

  因为今生的重要性是那么微小。

  

   根据佛教教法的说法,除了人身(人道)之外,尚有许多其他的存在状态。然而,没有一个存在状态如人身一般有用,可以寻找从事佛法修行的机会。举例来说,天道众生是拥有极长寿命的神。在天道之中,一切似乎都很容易,天道众生的所有需求,包括种种舒适和欢乐,都能实现了。然而,那么多的舒适与欢乐却使天道众生容易分心。这些众生缺乏对佛法修行产生兴趣的诱因。最后,他们在死亡的时刻,会预先看见自己即将束手无策地失去天道的生活,堕回入轮回的下三道,此时他们将经历最可怕的痛苦。

   人身之独一无二,乃因人身拥有刚好足够的痛苦,让我们想要离于痛苦,然而痛苦却不会多到让我们无法修行。为了尽可能地善用这个殊胜的机会,在“僻静处转化自己是值得的。”拥有人身,却不好好利用它,似乎没有意义。人们容易因为漠不关心而白白浪费这个潜能(人身),或甚至更糟糕的是,人们从事具毁灭性、负面的行为而糟蹋了这个潜能。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个殊胜的机会,并且尽可能地善用这个机会,我们的人生将只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有位西藏上师曾说,相较于所有其他可能的存在状态,生而为人是稀有的,其稀有的程度如同一片指甲上的尘粒相较于地面上的所有灰尘。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人未能了解重点。这个中国(内地)人说:“如果西藏人来到中国(内地),他们会了解人身一点也不稀有。中国满满都是人。”地球人口或许过剩,但是人类的数量仍然远少于其他物种的数量。而且在人类之中,极少数人过着真正充满意义的生活。只要问你自己就好,有多少人了悟此生的殊胜难得。在那些了悟此生殊胜难得的人之中,有多少人想到利用这个人身来修持佛法?在那些想到利用这个人身来修持佛法的人之中,有多少人真的开始修行?在那些开始修行的人之中,有多少人继续在修行?在那些继续修行的人之中,有多少人获致证量?

   既然人身如此难寻,拥有人身是如此充满意义,那么为什么雪谦·嘉察写道,今生的“重要性是那么微小”

  原因有两个。第一,俗务和世俗追求的重要性是微小的,并且会使我们分心,远离能够为许多来世带来巨大利益的事物。第二,在众多的过去生世和未来生世之中,今生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我们需要一个更宽广的观点;我们需要一个没有陷入通常琐碎俗务的观点,一个没有受到片刻短暂成功所束缚的观点。一旦你开始专注于修行,你很快就会发现,修行是善用时间最好的方式。平静和独处有利于专注,减少心思散。这样的条件有助于初学者发展、稳定和加深禅定。

  当你听到舍离轮回的时候,你或许会感到害怕,并且心想:“轮回是如此熟悉,如此迷人,我为什么要舍弃它?”你觉得害怕,以为舍离轮回代表要放弃美好的事物,而且舍弃令人十分愉悦的事物实际上是荒诞无稽的。然而在这个情况下,你不是放弃任何真正美好的事物,而只是让你自己远离烦恼忧愁。出离的真正意义,如同把一只鸟从黄金笼子里释放出去。如果那只鸟认为笼子比天空美好而不寻求自由,那就奇怪了。

   有时候,轮回和轮回的欢乐似乎非常吸引人。这有点像在印度旅行,当你搭乘巴士在繁忙的道路上长途行驶之后,你来到路边一个美妙的小餐厅。装盘美观的印度薄煎饼和咖哩正等着你大快朵颐。你可以闻到美味可口的香料。光是看着它们就让你垂涎三尺,想要马上坐下来享用。但是,你走到餐厅后面,看了看厨房。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大腹便便的厨子汗流浃背,汗水多到流进食物之中。另一个厨子正在用他的脚揉面团。苍蝇和烟雾到处都是。当你回到餐厅,看着你的餐盘,你感到恶心,不像先前那么想要大吃一顿。

   同样的,乍看之下,轮回看起来非常吸引人。但是如果你从厨房而不是从餐桌检视它,你会注意到,烦恼正在忙着准备所有你贪恋的轮回欢悦:贪的巧克力蛋糕,嗔的墨西哥辣豆汤,以及疑的酸甜酱汁。然后,你立刻对你第一眼瞥见、看起来令人口水直流的食物失去胃口。一旦你了解真相,你将会发现,要把贪恋抛在身后变得容易多了,而且出离变得轻易而自然。

  即使我们认清人身的真实价值,我们仍然会落入迟缓和怠惰的习性。怠惰是妨碍我们尽可能善用今生、把佛法付诸实修的主要障碍。我们总是延迟修行。我们总是说:“喔,我会等到有些空闲或退休之后再修行。”但是,以这种态度,修行的时机永远不会到来。佛经不断强调,观修无常与死亡是驱除怠惰的方法。无常与死亡的念头激励我们修行。这是为什么雪谦·嘉察写道:

  

  在无常与虚幻的云朵之中,

  生命的闪电舞动着:

  你确定你明天不会死亡?

  死亡无可避免,因此你要修持佛法!

  

  

  无常

  

   当我们要去度假时,我们精心准备:订机位、预定旅馆房间、打包行李等等。如果我们要去健行或滑雪,我们会开始做些运动暖身。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了一天的假期!然而,我们却对准备自己的死亡这件事情无动于衷。我们为什么对等在我们前面的最重要旅程如此漫不经心?我们将要离开这个身体,然而我们却没有兴趣为这段无法避免的旅程做准备。在这段旅程之中,只有我们的业会如影随行。当我们比较这两段旅程的重要性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这两段旅程的态度似乎有点不成比例。

   虽然我们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受无常所包围,但我们却不总是能觉察无常。粗重和细微层次的无常存在于外在世界之中。举例来说,在今日的菩提迦耶附近,一座小山丘上覆满用锡片和塑胶板建成的破旧房舍。在佛陀身处的时代,这座小山丘是广大僧团研习和修行的处所。如今连一块石头也不剩,只空留记忆。

  众生也是无常的。事实上,每个人都受制于无常。不论是伟大的觉者或凡俗的众生,无常都一律平等待之。我们全都会衰老、生病和死亡。没有人能够逃离这个循环。我们人生的状况也不断变动。你或许前一天富有,隔天就破产,反之亦然。不论我们多么希望情况不是如此,但没有什么是永久而可以让我们仰赖的恒常事物。

   然而我们紧抓着事物不放,希望因此能找到快乐。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知道某件事物只能维持一刹那,我们甚至不会想去抓住它。我们根本不会去找这个麻烦。这就是为什么思量人身的过渡自性,乃是减少我们喜爱或排拒世间事物的工具。我们愈观修无常,我们的执着就会愈少,因此,我们的贪爱与嫌恶冲动将会消失。

  所有过去的伟大修行者,都把无常做为观修的主题之一。伟大的禅修者噶拉·贡秋(Karak Gomchung)住在洞穴之中,入口处有一株多刺的树丛。每一次他走出洞穴,他的袍子就会被树丛的刺钩住。他会说:“喔,我应该砍掉这荆棘树丛。”但他很快就改变主意,心想:“喔,这么做有什么用处?谁晓得我会不会再回到洞穴里…

《大药 第三章 前行与皈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