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善
第一章 關于本論之導言
這個本論摘自《雪謙•嘉察作品集》(Collected Writings of Shechen Gyaltsap),雖然簡短,卻非常深奧完整。
作者
雪謙•嘉察•局美•貝瑪•南賈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他住世于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撰寫了《大藥:戰勝視一切爲真的處方》這本書。他是十九世紀最偉大上師的弟子。這些偉大的人物包括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和喇嘛•米滂仁波切(Lama Mipham Rinpoche)。在他身處的時代,雪謙•嘉察無疑是最博學多聞、最有成就的上師之一。他的十叁函巨作包含許多明晰而甚深的論釋。這些論釋闡述了佛教哲理和修行的各種面向。
雪謙•嘉察也是一位具有成就的修行者。在他的一生當中,大多數的時間都在位于西藏東部雪謙寺上方的關房閉關,證得許多成就的征兆。有一次,他展開一個爲期叁年、以普巴金剛(Vajrakilaya,或金剛橛)的修行法門爲基礎的閉關,但是出乎衆人意料之外的是,僅僅叁個月之後,雪謙•嘉察就出關了。他說他已經圓滿了這次想做的閉關。隔天早晨,他的侍者注意到,在關房的石質門檻上有他的足印。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雪謙•嘉察的弟子把這個石塊移走,隱藏起來。今日在西藏的雪謙寺,人們仍可見到這個有雪謙•嘉察足印的石塊。這個足印是雪謙•嘉察修持普巴金剛的內在證量之外顯征相。
雪謙•嘉察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第一位根本上師,也是宗薩•欽哲•卻吉•羅卓(Dzongzar Khyentse Chokyi Lodro)的第一位根本上師。雪謙•嘉察在他的關房教導了頂果•欽哲仁波切和宗薩•欽哲•卻吉•羅卓。他認證頂果•欽哲仁波切爲蔣揚•欽哲•旺波的化身。頂果•欽哲仁波切在自傳中如此描寫雪謙•嘉察:
“當他給予灌頂的時候,我常常被他莊嚴的表情和雙眼所震懾。他以手指向我,對我引介心的自性。我覺得,盡管由于我的虔敬心微弱不定,因此我才把他視爲凡人;但事實上,他根本就是那給予二十五位弟子灌頂的偉大蓮師。我的信心愈來愈強烈。當他再度注視我,指著我問:“心的自性是什麼?”,我懷著強烈的虔敬心想著:“他真的是一位偉大的瑜伽士,可以看清實相的究竟自性!”我也開始了解如何從事禅修④。”
④ 引自《西藏精神》(Spirit of Tibet)。
如同許多傳統的教法,這個教法也分爲叁個部分:初善、中善和後善。初善是前行(導言),中善是正行(主要的教法),後善是結行(跋)和回向。前行本身包含四個部分:本論的名稱、作者的禮敬文、作者撰寫本論的原因,以及對這種教法的需求。
這個教法的完整名稱是:“戰勝視一切爲真的大藥:觀修菩提心的次第”(The Great Medicine that Conquers Clinging to the Notion of Reality: Steps in Meditation on the Enlightened Mind)。根據讀者的學識、證量和根器,一本書的書名能發揮各種不同的功能。對于一個學識豐富、具有上等根器和領悟的修行者而言,光是聽到書名,就會明白書的內容。這種修行者如同醫術精湛的醫師,只要閱讀藥物的標簽,就立刻知道使用該藥物的時間和方法。具有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會了解,這本書屬于佛教教法的哪一個面向。就這個例子而書,這個本論屬于大乘佛教的教法。最後,對于我們這些具有下等根器的人而言,書名只會讓我們更容易找到這本書!
禮敬文
南無上師、佛陀、菩提薩埵,
禮敬上師、諸佛、菩薩衆!
禮敬文以梵文和藏文寫成,兩者都翻譯爲“禮敬上師、諸佛、菩薩衆!”作者把梵文的禮敬文(Namo Guru Buddha Bodhisattva)包含在內,是爲了提醒讀者,大多數的經典教法都譯自梵文,而源自印度的佛教基本教法則是這個本論的基礎。禮敬文也帶來佛陀傳承的加持,並創造一個習慣,讓人們去學習佛教教法的原始語言。
在梵文的禮敬文之後是長篇的禮敬文。長篇的禮敬文通常用來禮敬與教法關系最密切的人物或教法的源頭,例如佛、菩薩或上師。
我向證得無上本初解脫的一切上師頂禮。
這些上師
出于慈悲而住于世間,
浚斷輪回的深淵。
這篇禮敬文是獻給上師。“上師”的意義隨著你修行的深度和見觀的清淨度( purity of your vision)而改變。尋求個人解脫的聲聞乘(Hinayana,或小乘)僅僅把上師視爲善知識。大乘視上師爲菩薩。金剛乘或密咒乘則視上師爲佛。
由于這個本論屬于金剛乘的教法,因此我們禮敬上師爲佛。我們此處提到“佛”,指的不僅是從一個平凡人逐漸證悟成佛的曆史人物釋迦牟尼佛。反而是,我們從金剛乘的觀點,把佛視爲已經證得佛果,認清本初圓滿(primordial perfection),也就是認清萬事萬物之究竟自性的人。他化現在我們的世界,爲有情衆生顯示究竟通往證悟成佛的福慧資糧道。對一切有情衆生的慈悲,是佛在娑婆輪回中化現爲上師的唯一理由,藉以“浚斷輪回的深淵”,讓一切有情衆生從痛苦中解脫。
作者的旨意
在接下來的偈頌中,作者宣示他撰寫這個教法的目的,並針對教法的主題做了介紹。他如此宣說他的教法:
我將淺談如何用菩提心這個甘露
來摧毀人們以一切爲實的執著。
大乘修道是諸佛菩薩行走過的道路,
而菩提心則是大乘修道的精髓。
菩提心,也就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而證悟成佛的利他願望,乃是大乘證悟道不可或缺的生命力。月稱菩薩(Chandrakirti)在其所著的《入中論》⑤,中說道:“阿羅漢、聲聞和緣覺佛(或辟支佛)藉由聽聞佛陀的教法,把佛陀的教法付諸實修而證得各自的果位。”但是佛陀則主要是透過菩提心和慈悲而成佛。菩提心和慈悲是成佛的根本。
⑤ 參見由蓮師翻譯小組(Pak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翻譯、香巴拉出版社出版的《入中論》(Introduction to the Middle Way),譯自月稱菩薩所著之《入中論》(Madhyamakavatara),由蔣貢•米龐加以論釋。
諸佛菩薩無一例外地藉由修持菩提心而獲致證悟。菩提心這個甘露療愈了我們。自我和他人的概念、個人本體的見解,以及視現象(諸法)爲真實的信念,即是我們的疾病。這種執著是一切痛苦之因,也是獲致證悟的主要障礙。慈悲和立志解除一切衆生痛苦的利他菩提心甘露,即是治療這種執著的藥物。
對教法的需求
這篇導言的最後一部分,則解釋需要這個教法的原因。
你要記住,
當你處于極度的困境中,
在那執著人生顯象的廣大平原上,
被你的敵人——障蔽性的情緒——包圍時,
你那無上的財富——善德——就快被奪走了。
行走在輪回旅途上的旅人,時時刻刻都受到盜匪和敵人的威脅。這些盜匪是誰?他們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情緒和負面狀態;他們奪走我們隨身攜帶的珍寶。他們取走所有心的正面面向;這些面向讓我們能夠在證悟道上行走。
在西藏的許多地區,騎在馬上的盜匪會伺機而動,掠奪旅人。今天在整個世界,有另外一種盜匪試圖搶奪我們的心。最近我曾經身處紐約市的時代廣場。在每個刹那,明亮閃耀、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廣告試圖偷取我的心,並且把它帶往求取、想望、渴求和執著的方向。這種執著創造了一片廣大的迷妄平原,在這片平原上,我們執著于一切顯現的事物,理所當然地認爲這些事物確實存在。這些煩惱盜賊不必然是騎乘在馬匹上。
我們不斷陷入嫌惡與憎恨的機製之中。我們緊抓著自己的財物、親人和我們認爲屬于自己的所有事物。當我們試圖摧毀敵人,或抛棄那些看來會威脅這個自我的事物時,總是陷入迷妄的不變模式之中。我們執著今生的顯象(appearances),受到利(得)、衰(失)、毀(卑微)、譽(名聲)、苦、樂、稱(贊美)、譏(怪罪)等世間八法的束縛。這些希望和恐懼將奪走我們的菩提心珍寶。我們要如何擊敗這些盜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