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開始,禅修是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它會愈來愈容易。俗話說:“沒有任何事情是無法習慣的。”
曾經有一個非常吝啬的人,無法布施任何東西。他跑去見佛陀說:“我完全沒有辦法布施,怎麼辦?”
佛陀回答:“想象你的右手是你的,左手是一個可憐的窮人。從你的右手拿一些不喜歡或不需要的舊食物給左手。努力去習慣這麼做。你要一直這麼做,直到不吝啬爲止。”
這個人開始練習,但他吝啬到在最初,只能給左手一點點他不喜歡或吃剩的食物。漸漸的,他開始習慣了,直到有一天,他感覺自己沒有那麼小氣,于是他又去向佛陀報告:“我現在把食物從右手拿給左手,心中沒有那麼不舍。”佛陀回答:“仍然把你的右手當成自己,拿一些金子、絲綢或華服送給你想象是乞丐的左手,看看你能不能心中無貪念地慷慨布施。”這個人努力去做,養成習慣之後,又去見佛陀。佛陀說:“現在你可以成爲功德主。你已從執著中解脫出來,可以把食物和衣服布施給需要的人。”
這個人從吝啬中解脫出來,濟助許多乞丐和窮人。他漸進地修持,直到後來他的布施是穩定且不動搖的。他了解到,過度節省或執著于財富是無意義的。他後來出家,達到阿羅漢的境界。透過精進地修持,我們也能夠成就兩種菩提心。
善因力。此即積聚功德。我們到寺廟,在聖物前面做大禮拜、行供養時,心中應當祈願:“願我心中生起兩種菩提心。願我心中祥和,不對傷害我的人生起嗔恨。願我能從對親友一面倒的執著中解脫出來。”不斷如此祈請,透過諸佛菩薩的力量,我們將成就這些功德。
忏悔力。經由仔細思考,我們可以看到此生經曆的一切痛苦和煩惱,都是我執創造的災難。我執是萬惡之因。當它生起時,即使是一刹那,也應當立刻加以對治,如同在生病時,醫師會給我們對治的藥方。俗話說:“打豬打鼻子;油燈趁熱清。”當一只憤怒的山豬沖向我們,用棍子打它的鼻子,它會受不了痛而立刻轉身跑掉。趁油燈未冷卻之前清洗,很容易就可以清幹淨。同樣的,在我執尚未凝聚力量之前下解藥,就不會受到它的影響。
願望力。每當我們完成一些善行時,應當祈願“從現在直到覺醒,願我永不放棄兩種菩提心。不論我遭遇任何沖突煩惱,願我能夠把它們當作修道上的踏腳石。”如此祈請,供養上師,叁寶及護法,請求他們的協助。
這五種力量含藏所有佛法,而全部濃縮成一個“吽”字。這意思是說,一切修心的甚深複雜的教導,都包含在這五種力量之中。因此,我們應該熱切地修持這五種力量。佛陀在其中一世就曾這麼做;在那一世,他是皇室的隱士——忍辱仙人。
故事是這樣的:忍辱仙人到森林中苦行。之後,他的弟弟繼承王位。有一天,這個弟弟,也就是國王,出遠門,在森林中一個地方停下來休息,睡著了。此時,王後、大臣及侍衛離開他,去見他們曾經認識的忍辱仙人,向他求教。國王醒來時,發現獨自一人,以爲王後、大臣和侍衛遺棄了他。他非常憤怒,起身尋找,發現他們圍繞著一位隱士。他不知道這位聖人正在向他們開示,反而以爲他在引導王後、大臣們走入歧途。
國王大喊:“你是誰?”因爲哥哥遠離世俗的時候,他年紀尚幼,因而不認識哥哥。
哥哥說:“我是忍辱仙人。”
國王說:“那我要看看你配不配這樣的法號。讓我看看你能忍辱多少。”邊說,邊把隱士的右手砍掉。“能夠忍受嗎?”他說。
隱士回答:“可以。”
國王接著砍掉隱士的左手,說:“你還是忍辱仙人嗎?你還能忍受嗎?”
隱士回答:“可以。”
國王接著把隱士的頭砍掉,說:“你還能忍受嗎?”
隱士回答:“可以。”
國王砍掉隱士的手和頭,但傷口居然沒有流血,反而溢出牛奶般的白色液體。國王平靜下來,心想他可能不是一般的人。于是國王問隨從他是誰?他們告訴國王:“他是你的哥哥,忍辱仙人。他過去放棄王國,到森林中修行。”聽到這話,國王感到巨大的後悔,開始哭泣。因爲忍辱仙人是一位菩薩,頭被砍掉了,仍能說話。他說:“你一邊問問題,一邊把我的頭手砍掉。在未來世,待我成佛之後,當你問我問題時,願我同樣能砍掉你的迷惑。”
事實上,忍辱仙人即後來的釋迦牟尼佛。
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他最早的五位弟子(其中一位就是過去忍辱仙人的弟弟)問他:“什麼是輪回?”
佛陀說:“輪回在本質上就是苦。”
接著他們問:“苦從哪裏來?”
佛陀說:“苦從煩惱的情緒來。”
他們又問:“我們如何消滅苦因?”
佛陀說:“你們必須遵循道路。”
他們再問:“遵循道路有什麼好處?”
佛陀說:“遵循道路後,所有的業和煩惱將止滅。”透過這個開示,五位弟子成就了阿羅漢的境界。雖然忍辱仙人的頭是在嗔恨中被砍掉,然而經由他強大的證悟願望,而能夠把惡業轉化,讓國王在未來世成爲他的弟子。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爲什麼佛法教導我們必須發願。
接下來談論在佛法傳統之下,關于死亡的教導。根據修心的法教,轉換意識的修行如本續所說:
大乘死教授,
五力靠自己。
如先前所說,這五種力量分別是:善因、願望、忏悔、決心和娴熟的力量。
善因力。身爲修行者的我們知道自己被絕症纏身,無法延長壽命,即將死亡的時候,應當把一切財産供養上師及叁寶,以及布施給最需要、最具功德之處。同時,我們應當完成所有未竟之事,對任何人事物沒有執著或怨恨。
願望力。對上師及叁寶做七支獻供,並如是祈請:“願我在中陰免于恐懼。願我在所有未來世,能夠得到修持兩種菩提心的加持。願勝者,尤其是授予修心法教,教導我修持菩提心的上師,賜予我加持。”不斷如是祈請,深信上師一定會照看我們。
忏悔力。我們應該記得,我執曾經帶給我們傷痛;即使現在,我們仍然希望延續生命,把身體視爲珍貴的事物而執著,擔心財富會如何被用罄:這一切仍會引起許多痛苦。如果到了這個地步,仍然無法擺脫這種執著,我們將永不得安甯。放下自己的身體,視其爲泥土和石頭,心想它不值得執著。我們受苦,正是因爲自己執著于身體。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了!這個身體的外面是皮膚,裏面裝的是肌肉、血液、骨頭、以及各種惡心的物質。身體只不過是裝滿灰塵的袋子,沒有必要認定那就是自己。讓他們拿去燒吧,給鳥或狗吃了!如此想,可以去除我執。
決心力。提醒自己,穿過中陰的時候,如果能夠禅修殊勝的菩提心——事實上,這是修持諸佛菩薩的心要——就不會墮入下叁道。下定強烈的決心,持續修持菩提心,可以保護自己不受中陰恐怖的影響。
娴熟力。我們要不斷複習上述的技巧:如何修持兩種菩提心,如何修持自他交換,如何對懷有敵意的人生起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要讓自己隨時記得修心的法門。如此在死亡來臨、承受許多痛苦時,我們才有能力運用它。
在死亡時,你應當如此做:如佛陀圓寂時,側躺在右邊,頭枕在右手上。右手的小拇指擋住右鼻孔,用左鼻孔呼吸。禅修慈心,願廣如虛空般的衆生皆能得到快樂;然後禅修悲心,願衆生都能夠從一切痛苦中解脫。呼氣時,把所有快樂、舒適與財富布施給所有受苦的衆生。吸氣時,把所有衆生的病痛、邪惡、負面情緒和障礙吸納到自己身上。
之後,你應該觀照輪回與涅槃本身如夢如幻,或如一個魔術師的魔術表演,萬事萬物缺乏自我的存在。不論是在此處或在中陰,一切不過是心的覺知,即沒有事物存在,也沒有恐懼的原因。努力保持這種信念,心中沒有任何執著。
有一次,一位老婦和女兒被河水沖走。老婦心想:“只要我女兒得救,我不在乎自己淹死!”女兒心想:“我死了有什麼關系?只要母親平安就好!”後來兩人都死了,但因臨終的願望是如此強大的愛,而使她們往生天道。我們應該隨時保有這種慈愛的念頭。當死亡來臨時,應當分別禅修兩種菩提心。
對于死亡時如何轉換意識,有許多著名的教導,但沒有一個教導比這個法教更無上、更奇妙、更不可思議。
第五章 修心進步的衡量標准
諸法攝一要。
佛陀開示八萬四千種不同法門,每一個都是爲了降伏我執。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這些法教無法對治我執,所有的修行都是無用的。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即是一例。他熟悉的經文多到能夠載滿一只大象,但他無法擺脫我執,而投生地獄道。
戰勝我執的程度,顯示我們修法的正確度。我們要非常努力。
二證取上首。
如果衆人對自己産生良好的印象,並說:“這個人菩提心修得不錯。”這可以算是一種見證。但仔細去想,除非別人有能力解讀我們的心,否則我們內在的各種心理過程,別人是看不到的。他們無法確知,我們是否真的已經用上所有的對治方法。因此要自我檢查,我們的嗔恨是否確實減少了?我執是否確實減少了?我們是否有能力修持自他交換?這才是我們該仰賴的見證。我們活著,應該要有清楚明白的良知。密勒日巴尊者說:“在死亡時,俯仰無愧,即是我的宗教。”大部分的人都不這麼想;我們假裝自己很平靜,很低調,嘴裏充滿甜言蜜語,讓無法看到我們內心的一般人說:“他是一個真正的菩薩啊。”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外…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