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視幻象爲四身。
四種修行爲上法。
將困境帶入道上,
立刻開始修行。
總結教授精意:
應修習五力。
大乘死教授,
五力靠自己。
諸法攝一要。
二證取上首。
恒當依歡喜。
能者受擾亦能行。
恒學叁要點。
改變態度,持之以恒。
不應說殘支。
莫批評他人之過。
先淨重煩惱。
斷一切果求。
棄舍毒食。
莫因責任而狹窄。
莫發惡語。
勿埋伏候險。
莫刺弱點。
犛載莫移牛。
莫暗藏動機稱贊他人。
勿錯用對治。
天神莫成地魔。
勿利用他人之苦。
一切修行只有一個動機。
一切困境只有一個對治。
初後做二事。
二境皆應忍。
二事舍命護。
當學叁種難。
取叁主要因。
修叁種不可退減。
成就叁無離。
修心無偏頗;
修行要遍徹。
恒修所無能避免。
不依賴余緣。
今當修主要。
勿犯錯。
修行要有恒。
修行要精進。
分析試驗求解脫。
不應自持。
不應暴戾。
不輕喜怒。
莫期待回報。
這教義之精要,
由金洲上師所傳授,
能將五濁之肆虐,
轉化成覺醒之道。
因著過去修行之善業,
得到強烈之加持,
我無視于苦及他人之指責,
尋找降伏我執之指示;
我死而無悔。
修心七要開示
導言
皈依偉大慈悲觀世音①,
圓滿叁學,
成就二菩提,
四處弘佛法,
持法教者之頂嚴,
無上上師,我頂禮!
叁時諸佛唯一道,
衆善與喜之寶地,
具福弟子常求此;
依于上師之教授。
今將說明此教義。
① 觀世音。藏文Chenrezig,梵文Avalokiteshvara或Lokeshvara。慈悲的菩薩,佛陀八大心子之一。他是諸佛語的精義,也是諸佛慈悲的化身。他是叁佛部怙主的叁位菩薩之一(另兩位是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也是西藏地區及西藏人民的守護者。
所有想要成就無上覺醒(即證悟)的人,都應該努力修持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噶當派大師的許多法教以長篇、中篇、和極短形式闡述,但所有法教的精髓都存在于偉大菩薩俄邱·督美·藏波②所著的《修心七要》之中。
② 俄邱·督美·藏波(Ngulchu Thogme Zangpo,1295-1369):偉大上師布敦仁波切(Buton Rinpoche)的弟子,噶當派著名上師,《佛子叁十七行頌》的作者。
在過去,佛法仍盛行于印度時,聲聞乘和大乘僧團分開修行,大乘法教沒有傳給聲聞乘的信徒。這不是因爲上師對聲聞乘信徒有任何意見,而是因爲大乘法教如果在那種環境中傳授,不會對聽衆産生任何影響,甚至會被誤解。因此之故,大乘的法教在那個時代還是隱密的。只有在後來,透過蓮師③加持的力量,經乘和密乘的完整佛法才得以在雪地西藏公開弘揚。因此,我們能夠進入佛法,立下皈依誓言,許下願所有衆生都能得到叁寶護持的宏願,進而步入大乘的道路,完全緣于蓮師的慈悲。
③ 蓮師:又名烏金·貝瑪·炯涅(Orgyen Pema Jungne),銅色山淨土之蓮師。無上智慧和瑜伽事業的密乘大師。當年由赤松德贊王延請入藏弘揚佛法,先降伏並轉化了當地許多對佛法懷有敵意的負面能量,其後在西藏廣傳法教,並利益後代衆生,埋下許多伏藏。由釋迦牟尼佛預言其誕生,並被譽爲第二佛。
大乘有深及廣兩個面向。《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lankara)說明深的面向,《寶性論》(Uttaratantra)則說明廣的面向。這兩種法教與佛陀二轉和叁轉*輪的教法是一致的。而兩者皆濃縮于《經莊嚴論》(Sutraalankarashastra);《經莊嚴論》說明了菩薩廣大如大海般的事業。關于這一切,博學多聞的大師們可以做出非常長篇的說明,但簡而言之,大乘的深廣兩個面向,全包括在兩種菩提心的修持中:相對菩提心(俗義谛)和究竟菩提心(勝義谛)。
相對菩提心是依著一般的概念心來修持,就算是初學者,只要向內在檢視,用正確的方式修持,就可能圓滿成就。當相對菩提心圓滿成就之後,究竟菩提心,也就是內觀的智慧、無我的了悟,就會自行生起。此即噶舉派的大手印,甯瑪派的大圓滿。這些修持暫時都超過我們的能力所及。新生嬰兒尚在哺乳,如果喂以水果、米飯或肉類等固體食物,他們將無法消化。同樣的,究竟菩提心也不是在一開始就可以做到,所以我們必須從相對菩提心開始修持。
龍樹菩薩④曾說:
倘若我等及世界,
向往無上之覺醒,
其基礎乃菩提心;
穩如泰山菩提心,
展向十方之慈悲,
超越二元之智慧。
④ 龍樹菩薩(Nagarjuna,西元第叁世紀):偉大的印度上師,有系統地整理“無上般若波羅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創立中觀(Madhyamika)學派。
相對菩提心有兩個面向:空性與慈悲。如果修持慈悲的根基穩固,就不會岔入聲聞乘和緣覺乘的道路;如果能仰賴空性的見地,就不會在叁界輪回中流轉。事實上,圓滿的覺醒超越輪回和涅槃。如果能夠兼具慈悲及對空性的了悟,就像一臺四輪俱全的車輛,可以上路;但少了一輪,就無法去任何地方。缺乏慈悲的空性禅修,不是大乘的道路;修持慈悲,而缺乏對空性的了悟,也不是大乘的道路。空性和慈悲必須兼具。
《修心七要》的開示源自阿底峽尊者⑤的叁位偉大上師:第一位是慈氏瑜伽(Maitriyogin),他確實有能力承擔他人之苦;第二位是法铠大師(Dharmarakshita),他不斷修持愛與慈悲,到了連自己的血肉都可以布施的地步,因而成就了對空性的了悟;第叁位是法稱(Dharmakirti),他住在黃金島(Serling,今日印尼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修持菩提心。
⑤ 阿底峽(Atisha Dipamkara,982-1054):偉大的印度上師及學者,藏人簡稱“Jowo Je”,意指“尊者”。他是戒香寺大學最著名的老師之一,嚴格維護寺廟戒律。他一生中的最後十二年在西藏四處弘法,將大量佛教經文翻譯成藏文,讓佛法在西藏滅佛之後得以重生。
有一個故事說,一天,慈氏瑜伽正在傳法,一只狗對著某人大吠。這個人失去控製,對狗丟擲石頭,被擊中肋骨的狗發出哀鳴。慈氏瑜伽對這只狗感到無比的憐憫而大叫一聲,從傳法寶座上摔了下來。弟子們心想:“這是不是太過頭了?”慈氏瑜伽知道他們的想法,于是說:“看這裏,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塊瘀血,跟石頭打中狗的位置一模一樣。他承受了那只狗的痛苦。
另一個故事是:法铠大師在那瀾陀大學時,一位男子生病了,完全沒有體力。醫師們束手無策,並對他說,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吃活人的肉。男子非常沮喪,心想怎麼可能找到活人的肉?當法铠大師聽聞此事,就跟男人說:“如果能治愈你的病,你可以取我的肉。”接著他從大腿上切下一塊肉,拿給男子,男子吃了之後痊愈。那時,法铠大師尚未了悟空性,所以傷口非常疼痛,尤其當晚上躺下就寢時,更加疼痛難當。雖然如此,他完全沒有認爲這麼做有任何不尋常,也沒有任何悔恨。接近黎明時分,他進入淺眠,夢到一個相貌俊美的少年站在他面前,發出白光。
少年說:“這是我們應該爲衆生所行的菩薩事業。你的傷有多痛?”
當法铠大師回答的時候,少年——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用手劃過傷口,輕輕吹了一口氣。于是法铠大師得到觀世音的加持,醒來時傷口已完全愈合,沒有疼痛,而他也了悟空性的本質。
法稱大師住在海邊,被人稱爲“金洲上師”(Serlingpa),也就是黃金島的上師。阿底峽尊者跟隨他十二年,在其教導之下精進修行,使菩提心深植于心。之後,雖然阿底峽跟隨過其他上師,別人提到他們的名號時,他也會將雙手合在胸前,但只要提到金洲上師的名號,他則把雙手合掌置于頭頂哭泣。他每年都會紀念其他老師的圓寂,但對金洲上師,他則每個月祭一次。弟子問他:“你對其他上師表達敬意的方式似乎非常不同,是不是因爲他們的智慧比較差?”
阿底峽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師都達到無上的境界。他們之中沒有一位是凡人,他們之間的功德也沒有任何差別。但因爲金洲上師的慈悲,菩提心才能在我心中生根,因此在感恩上,我是有差別的。”
法稱大師的傳承也包含了慈氏瑜伽和法铠大師的法教。有很多方式可用來解釋這些法教。但在此,我們將根據噶當派大師切卡瓦·耶喜·多傑⑥的修行,以《修心七要》的偈頌來說明。
⑥ 切卡瓦·耶喜·多傑(Chekawa Yeshe Dorje,1101-1175):著名的噶當派格西(或上師)。他將修心法教製度化,成爲七要點,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第一章 修習菩提心的根基
首先修前行。…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