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習這個法教之前,必須先思量人身珍貴難得、無常及輪回過患來做前行。
人身
此刻,我們俱足殊勝人身的十八種特質,是非常難得的。如果能夠把握機會,正確地修持佛陀的法教,就如同俗諺所說:
用得妥當,此身爲渡往解脫彼岸之船,
用不妥當,是令我們停泊在輪回之錨。
此身乃一切善與惡的媒介。
從追求覺醒的觀點來看,生而爲人的好處遠超過投生天界的神。在天界的衆生以甘露爲食,如意樹能圓滿所有的願望;既無疲憊,也無困難,既無病痛,也無老邁。在這個時代中,已獲得證悟和即將證悟的千佛,都是俱足八暇十滿的人,而不是神。再說,人身不是靠強迫或隨機得來的;它是正面行爲的結果。由于衆生很難做出正面行爲,因此殊勝人身確實難得。雖然如此,我們現已獲得人身,遇見佛法,走上修行的道路,並且正在接受法教。但如果我們無法修習這些法教,聽聞法教本身不會讓我們從輪回中解脫,面對生老病死的困境時,也不會有任何幫助。我們生病時,如果不遵照醫師的處方,即使醫師隨伺在側,痛苦也不會消失。
無常
如剛才所說,如果忽略佛法的修持,佛法就沒有用處。此外,生命脆弱無常,因爲死亡及死因不確定,我們隨時會離開人世。或許我們會想:“啊,等年紀大一點再修行吧。我現在還年輕,我要過一般的生活,賺錢,超越對手,幫助朋友等等。”事實上,我們未必能夠活到年老。只要想一想同輩就好了。有些人可能幼年夭折,有些人在工作崗位上,或因其他理由英年早逝。而我們自己也未必長命百歲。
再者,相較于畜牲,獲得人身幾乎是不可能。如果你在夏天檢視一塊泥土,你可能會發現,裏面的生物數量可能比法國的總人口數還多!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單單以數量來看,人身非常難得。我們應下定決心修持佛法,不要把生命耗費在無意義的活動上。
藉由人身來成就佛法,如同跨越汪洋,尋獲珍貴寶珠,滿載而歸;旅程的艱難也獲得回報。空手而返多麼可惜!如今我們擁有殊勝的人身,發現了佛陀的法教。透過上師的加持和慈悲,我們已能聽聞、研讀並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把全部的時間用于俗世之事:從商、耕田、超越敵人、幫助朋友、期待重要的職位等等,在死亡之前沒有挪出時間修行,一如入寶島卻空手而返。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浪費!因此我們要想:“我不要錯失良機。趁我擁有這個珍貴機會,我要修持佛法。”當然,終身修持佛法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能的話,起碼要好好皈依,因爲皈依是佛法的精髓,同時可以關閉墮入下叁道之門。佛法是普世良方,可以應用于任何困境。因此,修持佛法是最重要的。
此刻,由于語言的差異,各位無法了解我所說的話,但你們都知道,我正在給予一些教導。等我走了以後,一切會被翻譯出來,然後你們可能會想:“那位喇嘛教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必須把它付諸實修。”如果你們真的可以每天實修,那麼我的解說就會有意義。請大家確實用心留意。
輪回過患
快樂與痛苦的經驗,皆是正面與負面行爲的結果。要盡量屏棄惡行,培養善德。
就連住在草裏面最微小的昆蟲也希望獲得快樂,但它不知道如何積聚快樂的因——正面的行爲,也不知道如何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惡的行爲。當動物互相厮殺啃噬,是出于本能地做出負面行爲。它們希望快樂,但它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斷受苦。這是它們無明與迷妄的程度。但如果能真正讓它們看到真相,它們會絲毫不顧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項能帶來快樂的善德。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了解什麼是應該做的行爲,什麼是應屏棄的行爲。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法教。
此刻,我們都困在迷妄的狀態中,因此我們應該認清自己多生多世一直到今天所犯下的一切惡行。而且從現在開始,要避免從事惡行,不論其大小,如同我們應該避免讓刺跑進眼睛。要時時檢查自己的行爲:犯下任何負面行爲,要立即忏悔,從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盡己所能不做錯事,盡力積聚善業。
第二章 菩提心
菩提心是獲致覺醒的不敗法門。它有兩個面向: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對菩提心是運用凡夫心意來修持,比較容易培養。盡管如此,相對菩提心帶來的利益是無量的,因爲只要珍貴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們就永遠不會墮入輪回惡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廣大豐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覺醒心。
爲了准備來修持菩提心,我們要遵循觀世音儀軌的教示:“皈依叁寶,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語、意的善行,都是爲了如虛空般廣大的衆生。”
法教中說:“由于衆生是無量的,因此祈願衆生安樂的利益也是無限的。”衆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這塊草坪上可能有上億的衆生!如果我們祈願他們都能達到證悟成佛的境界,這種願望所産生的利益,將如同衆生的數量般廣大。因此,我們不應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數衆生身上。只要有虛空,就有衆生存在,而所有衆生都在受苦。爲什麼要在他們之中劃分界限,擁抱一些被認爲是可愛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認爲是可怕的敵人?
從無始的生世以來,我們一直在輪回中流轉,積聚惡業。當死亡來臨時,除了下叁道,還有什麼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們生起必須帶領一切衆生證悟成佛的願望和想法,那麼我們已生起了所謂的“願菩提心”。接著,我們要向上師及本尊祈請,願珍貴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們應當念誦“積聚資糧祈請文”(Prayer of Perfect Action)中的“七支獻供”,身體坐直,心不受幹擾地數息二十一次,中間不遺漏也不數亂。如果能用一串念珠來數息,心中的妄念會減少,相對菩提心的修持也會更容易。這就是成爲適當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視一切現象如夢。
對于敵人,我們總認爲他們永遠充滿敵意。或許我們總認爲,他們曾是我們祖先的敵人,如今他們與我們敵對,未來也會憎恨我們的子女。這只是我們的想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不知道在過去世,自己身處何地,是什麼樣的衆生,因而也無法確定,此刻對我們充滿敵意的人,在過去世是不是我們的父母!當死亡來臨,我們不知道自己將投身何處,因此也不知道這些敵人未來會不會成爲我們的父母。此時,我們對如此關愛我們的父母充滿信心,但當他們離開此生之後,誰能說他們不能輪回成爲我們的敵人?由于我們對過去和未來的生世一無所知,于是我們産生一種印象,認爲現在的敵人不會改變敵意,現在的朋友永遠會是友善的。這只說明,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要仔細思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情境:許多人一起從事一個複雜的計劃。在某個階段,他們是朋友,彼此親近、信任、扶持。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使他們反目爲仇,互相傷害,甚至互相殘殺。這種事情確實會發生,而在一生當中,諸如此類的變化也會出現很多次,因爲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狀況都是無常的。
雖然殊勝人身是獲致覺醒的無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過是一個短暫無常的現象。沒有人知道死亡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到來。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難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們耗費所有的時間,但誰知道生命會在什麼時候消逝?一旦我們失去殊勝的人身,繼續存在心識流或許會投生畜牲道、地獄道或天道。在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衆生享受一切的舒適惬意,但因爲不斷地放縱和分心,而不適合修行。
從我們的感官認知來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巒和懸崖——似乎是恒永而穩定的,如同我們認爲,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夠維持好幾代。但事實上,沒有什麼是堅實穩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樓。
過去佛陀在世時,身邊環繞著許多阿羅漢,佛法盛行,功德主爲他們建造了那麼壯觀的建築!但一切無常,如今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空曠的平原。同樣的,在戒香寺和那瀾陀大學⑦,曾有成千上萬個學者費心教導龐大的僧團。一切無常!如今在這些地方,連一位僧侶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尋不著。
⑦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瀾陀大學(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兩所佛教大學,直到十二世紀,佛教在誕生地印度沒落爲止。
……
如果對無常有所領悟,我們就能修持殊勝的法教。但如果我們仍然認爲,一切都將如常,我們就會像在臨終病榻上,仍然談論生意的富人!這些人從不會去談論來生。這顯示,他們從未體認死亡是確定的。這是他們的錯誤和迷妄。
什麼是迷妄?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它?如同一個瘋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戶外,縱身跳入水裏洗澡,精神錯亂到無法發現他的身體凍僵了。我們會認爲這個人瘋了。但同樣的,在一個心智清明而覺醒的菩薩眼中,我們的行爲跟那個瘋子一樣瘋狂。我們應該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當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們面前顯現,它們本身不具絲毫真實性,也並非獨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麼創造了這個幻象
是心。心把虛幻、不存在的事物視爲真實。盡管如此,我們應該清楚了解,這種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來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無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這個幻象的創造者呢?我們甚至能說心是存在的嗎…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