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P5

  ..續本文上一頁?爲了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

  

  觀心性無生。

  

  當嗔恨在我們所認爲的“心”中生起時,我們甚至無視于可能威脅生命的危險。我們的臉因憤怒而漲紅,手上握著武器,甚至可能殺人。然而,這嗔恨其實是一個幻象;它不是什麼從外面沖進我們體內的偉大力量。它只能達成一個目的,就是把我們送往地獄。然而,它只不過是一個念頭,一個無實質性的念頭。它只不過是一個念頭,但是居然……。

  再以富人爲例。他富裕、快樂,心滿意足地想:“我有錢。”但如果他的財産被官方或類似的人沒收,他的快樂立刻蒸發,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樂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頭。

  要如何說明念頭?此刻,我在傳授佛法。讓我們分析一下你們聆聽我傳法的心理體驗或念頭。它擁有形狀或顔色嗎?它能夠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嗎?我們所謂的“心”,其實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個“東西”,它必須具有屬性,例如顔色。它必須是白色、黃色等等。或它必須具有形狀,像是一根柱子或一個花瓶。它必須大或小,新或舊等等。只要向內仔細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將會發現,心沒有起點,沒有結束,也沒有停駐。它即無顔色和形狀,也無法在體內或體外找到。當你了解到,心不以任何“東西”的姿態存在,你應該安住在那個覺受之中,不要爲它帖上標簽或下定義。

  當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會像蓮師和密勒日巴尊者⑨,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響,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沒有痛苦。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了悟心的空性,我們連被小昆蟲叮咬,都會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當一個人說了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們會動怒。這都說明,我們沒有了悟心的空性。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詩人之一,大譯師馬爾巴的弟子。爲了清淨密勒日巴用巫術殺害家人的惡業,馬爾巴讓他經曆多來的試煉,才答應收他爲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後,密勒日巴終身留在寂靜的山中禅修,達到無上覺醒,留下豐富傳承和證悟詩歌。

  

  “了悟空性”通常被稱爲“對治”。當身心在本質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時,有一句話說:

  

  對治亦自解。

  

  人們前來求法,乃是因爲他們害怕死亡後會發生事情。他們認爲,他們必須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專注于修行:十萬遍大禮拜、十萬次獻曼達,念誦皈依文等等。當然,這些都是正面的念頭,但這些念頭不具實質,無法停留太久。當上師不在了,沒有人能夠指導什麼是該做或不該做的時候,這對大部分修行者來說,就如俗語所言:“老瑜伽士發財;老上師結婚。”這句話說明念頭並非恒常不變。因爲我們要記得,任何“念頭”或“對治”——即使是空性的念頭——在本質上是空的。不具有實質的存在。

  

  道體歇于阿賴耶。

  

  但我們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離于所有的心智活動?首先要認清,當我們想到“我”這個念頭時,其實不具任何真實性。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覺得,有一個真實的、實在的東西叫做“我”。這個“我”由一個具有五種感官、八種識的身體支撐。這些都是技術名詞,不容易了解。舉例來說,當眼睛辨認出一個形體,視覺的産生是透過眼識的作用。如果那體形是悅目的,我們心想:“這個好。我喜歡。”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東西,或有人拿著槍對准我們,我們心想自己將要被殺害,心中充滿恐懼。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是在“那裏”發生,但事實上,它們是在“這裏”,在“內在”發生;它們是心造作出來的。

  至于心的所在位置,我們可以說,它們和身體連接在一起;正因爲如此的組合,我們有著語言能力。一個帳蓬中間有一根柱子,四邊繩子拉起帆布,就變成一個能夠駐留的處所。同樣的,我們的身、語、意也暫時暫時連結在一起。但是當死亡來臨,我們的心會進入中陰,身體被遺留在後,語言則完全不存在。我們的心無法帶走此生所累積的財富,父母親友也無法隨行。我們將只身一人,背負所從事的一切善行與惡行。這些善行和惡行如影隨行,無法擺脫。

  被我們遺留在後的身體稱爲屍體。不論是父母的屍體,或上師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屍體。屍體雖有眼睛,卻無法看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我們可以尊重對待屍體,替他穿上緞袍,供奉在寶座上;也可以粗魯地把它丟進火裏或水裏。對屍體來說,沒有差別。它們像石頭一樣沒有心,既不快樂也不悲傷。

  身體和語言是心的仆人,當心是正面的時候,身體和語言也是正面的。但是我們要如何讓心正面?此刻,我們執著于一個念頭,認爲心是真實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時,我們心想:“這人對我真好。我必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讓他成爲我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這只顯示,我們不了解心的空性。至于敵人,我們只會想到如何竭盡所能地傷害他們,最好把他們殺死,或至少搶走他們所有的財産。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爲我們認爲憤怒是真實且永久存在的。事實上,它什麼都不是。因此,我們應該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維戲論,安住在離于執著的狀態,一種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後,本續說:

  

  禅修後,視現象爲幻。

  

  有一種說法認爲,禅修後,一切現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衆生,皆顯現如幻。我們對這個說法必須要有正確的了解。

  偉大的菩薩來到世間利益衆生,引導衆生趨向解脫之道,不是因爲業力或煩惱的緣故。我們從故事得知,佛陀在過去幾世仍是菩薩時,曾投生鳥、鹿等禽獸之中,爲的是教導它們走向善道。他也曾經投生爲一個偉大的國王,修持布施;後來爲了求法,或聆聽幾句開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顧自己的性命。因爲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沒有任何痛苦。除非我們達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則只要我們執著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無法達到如佛陀的境界。這是我們每天都要謹記在心的事情。

  

  

  相對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把相對菩提心的修持當作一種禅修,然後再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針對禅修,本續說我們應該:

  

  修習自他交換;

  

  “自他交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如偉大的寂天菩薩⑩所說:

  

  任何希冀快速成爲自己與他人的依怙,

  應當從事此殊勝之秘密:

  設身處地爲他人,並將一切施予彼。

  

  ⑩ 寂天菩薩(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師,出生于皇室,那瀾陀大學的僧侶。著作豐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薩行論》。

  

  我們非常重視“我”、“我自己”的概念,接著又把範圍擴及“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朋友這些念頭之上。我們忽略了“他人”的概念。或許我們真的對乞丐很慷慨,分送食物給需要的人,但事實上,我們對他們的關心不如對自己的關心。我們確實應該關心他人,而且正因爲我們現在能夠忽略他人,我們也應該能夠忽略自己。此即菩提心開始生起的方式。這是菩薩極秘密的訣竅。此刻,菩提心尚未在我心中覺醒,因此我感到非常幸運,能夠依著這個法本來向大家說明。

  如果透過聆聽這次“修心七要”的論釋,而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這將成爲我們未來證悟的正因。在八萬四千種不同法門之中,珍貴的菩提心是其精髓。只要聽到這樣的開示,即使是生性嗜殺作亂的邪魔,也不可能不生起正面的念頭!在過去,西藏東部的康區充斥惡鬼邪靈⑾,這也是巴楚仁波切⑿不斷對弟子講解《入菩薩行論》⒀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後,那個地區不再有鬼魂出沒,至少沒有鬼會作亂!此即菩提心的潛藏力量!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快樂送給他人,

  以換取他人的痛苦,

  我永遠無法成佛。

  甚至在六道輪回之中,快樂也會從我身上飛離而去。

  

  ⑾ 邪靈:佛教從最早就認爲有非人的“靈”,人們無法透過一般感官來辨識。尤其在西藏傳統中,經常提到邪靈、鬼魂等等,並有複雜的體系來爲鬼靈分類。根據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爲魔是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受苦,無法解脫。于是,如本書經常指出,他們成爲我們生起慈悲的適當對象。另一個傳統觀點認爲,這是一種擬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現代西方心理學所謂的精神分裂和情結。換句話說,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業所創造的。堪布俄旺·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說:“我們所稱的魔,並不是那些張大嘴巴瞪著我們的東西。它就是阻止我們超越痛苦,妨礙我們達到解脫境界,並創造輪回中所有煩惱的一切;簡而言之,它就是任何傷害我們身心的事物。”

  ⑿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烏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卓千·巴給·祖古(Dzogchen Palge Tulku)或劄·巴楚(Dza Paltrul)。一位極爲尊貴的上師,出生于東藏康區。他在當代所有最偉大的上師跟前學習,然後成爲流浪隱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樹下,既沒有寺廟,也不擁有任何房屋。他不斷禅觀愛和慈悲,他認爲這是心靈修行之根。他是菩薩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視爲寂天大師的轉世。他的學問淵博,具有完整的記憶力,是藏傳佛教各門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後來成爲“利美運動”——十九世紀開始…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