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P6

  ..續本文上一頁的不分派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賢上師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薩行論》(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師的偉大詩歌,涵蓋大乘哲學和菩薩道的全體面向。

  

  當我們能夠關心他人,一如關心自己,能夠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們將覺醒。即使我們必須停留在六道輪回中,我們也能夠遠離悲苦。如我所說的,當偉大的菩薩布施自己的頭和四肢時,他們完全沒有因爲失去它們而感到悲傷。

  在過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個君主,習慣毫不後悔地給予所有的財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從不拒絕,因而聲名遠播。有一天,一個邪惡的婆羅門⒁乞丐來到他身前,對他說:“偉大的國王,我的樣貌非常醜陋,而你是那麼的俊美,請把你的頭給我吧。”國王答應了。他的王後和大臣一直擔心他會做出這種事情,趕緊用金銀財寶製作出數百個人頭,供給這個乞丐。

  

  ⒁ 婆羅門(Brahmin):印度種姓製度中,四種主要種姓中最高的祭祀種姓。

  

  “拿去吧,”他們向乞丐祈求,“不要向國王要他的頭。”

  乞丐回答:“珠寶做的頭對我來說沒有用處,我要的是人頭。”他拒絕取那些珠寶人頭。

  他們無法打消他去見國王的念頭。

  國王對他說:“我擁有兒女,王後和一個國家,但我對這一切都不執著。到花園的瞻波伽花樹下,我會把頭給你。如果我今天能把頭給你,將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薩將頭布施給他人的事業。”

  到了樹下,國王脫下衣服,把頭發綁到樹枝上,切下自己的頭。此時,黑暗籠罩大地,天空傳出衆神哭泣哀悼的聲音,聲音大到連地上的人都聽得到。王後們、王子們、大臣們,全部都啞口無言,倒在地下。接著衆神之主因陀羅現身說:“國王啊,你是一位菩薩,你甚至連頭都布施給他人。在此,我帶來諸神的再生甘露,讓我替你塗上,恢複生命。”

  國王確實是一位菩薩,就算他的頭被切下來送走了,他的心仍然存在。他回答,他不需要因陀羅的再生甘露,因爲他能夠透過祈請的力量,換一個新頭。

  因陀羅請求他如此做。國王說:“倘若這一千次在瞻波伽花樹下布施自己頭的行爲,都只有一個利他的目標,而不帶有任何利己的動機,完全沒有悔恨,那麼願我的頭複原。倘若我的動機中摻雜後悔、邪念,或並非純然利他,那麼願我的頭如此被斬斷。”國王才剛說完,肩膀上就出現一個新頭。和原先被婆羅門帶走的那個一樣。王後、王子、大臣們歡呼,並依據佛法治理國家。

  對于那些能夠如此布施的人來說,根本沒有痛苦。證悟的上師們、菩薩們來到世間利益衆生,即使因爲人們被強烈的貪、嗔、癡捆綁,面臨困境和障礙而忽略了他們,他們也從未生起放棄的念頭,完全沒有任何憤怒或怨恨。話說:

  

  如果要讓自己從被害中解脫,

  如果要讓他人從痛苦中解脫,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換,

  保護他人,一如保護自己。

  

  當我們練習把自己的快樂送給他人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想把快樂送給所有衆生,是不智之舉。因爲衆生無限,而你的禅修尚不穩定,如此你將不會從這樣的修持中獲益。因此,一開始先觀想一個你愛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親。心想,當她懷你的時候,受盡折磨,無法舒適地做事、用餐,甚至連起立坐下都有困難。但她始終愛你,關心你。當你出生時,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難被稱爲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這時,你連擡頭的力氣都沒有。雖然如此,母親把你這個不認識她的小東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幹淨,用愛心細心撫養。之後,因爲你犯錯而使她顔面掃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想著要如何保你周全。如果你的父母是修行者,那麼等你長得夠大,他們把你帶入佛法,爲你引介上師,領受上師法教。

  事實上,幸虧母親,你才能擁有殊勝人身。若不是因爲她,誰曉得你是否能夠獲得人身?因此,你應該非常感謝母親。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無數的前世,你就會了解到,所有衆生都曾是自己的母親,都曾像今生的母親一樣照顧你。母親用關愛的眼神注視著你,而非緊蹙著眉頭。她叫你親愛的孩子,把你撫養長大,保護你不受天氣冷熱及其他一切的影響。她用盡一切方法要讓你獲得快樂。就算她能夠讓你當上一國之君,她仍然覺得不夠。因此,你要對母親懷有無限的感恩。

  如果一個人長大之後,不但沒有照顧年邁生病的父母,反而棄之不顧,人們會認爲他厚顔無恥,不知感恩。即便我們不是如此,但如果我們說自己尊敬父母,而卻只照顧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確實照顧父母,但只給予食物、衣著,甚至整個國家的財富等物質,這只能爲他們提供一時的利益。相對之下,如果我們能夠介紹他們認識佛法,讓他們領悟六道輪回的痛苦,進而開始修行,例如禅修觀世音的法門,才算真正成功地幫助他們,也爲他們的來世奠下基礎。我們必須一再爲如母衆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輪回狀態中流轉的衆生,希望自己獲得快樂。我們也像他們一樣,爲了相同的理由在輪回中流浪。因此,我們應該在當下下定決心,要回報衆生對我們的慈愛,努力化解他們的痛苦。

  衆生飽受痛苦的折磨。地獄道的衆生承受極熱與極寒之苦。餓鬼道的衆生承受饑渴的巨苦。畜牲道的衆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衆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的衆生永遠在爭鬥。天道的衆生必須離開天道時,會經曆極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惡行的結果,而善行是快樂的因。停留在阿賴耶識的負面行爲的種子,如同向有錢人借錢的借據。即使經過多年,當債主拿出借據,欠債者就不得不還債。同樣的,當我們累積善業與惡業的時候,業果或許不會像我們被刀劃過一樣立即顯現,但無論如何,每一個行爲必定會有其後果。我們可以透過忏悔來清淨這些行爲,或直接承受業果。總之,它們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也就是“苦谛”(苦的真理)和“集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們實際經曆的傷害,例如地獄道的寒熱,餓鬼道的饑渴等等。“集”是苦的種子——銀行家的借據——若不是現在,就是在未來造成影響。

  所有衆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因此我們應該下定決心,去承擔一切衆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時把所有快樂的因給予衆生。當我們禅觀衆生的痛苦進入我們的心,而自己真的開始受苦時,我們應當快樂地想著,這都是爲了我們的母親。當我們爲了衆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樂和善行時,我們應該忽視自身的利益,甚至爲了衆生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必須努力創造一種環境,讓如母衆生能夠在當下享受快樂,並修持佛法。我們應該祈願他們迅速證悟,並隨喜他們的進展。

  如果我們能夠如此持續地爲父母著想,最後我們將能夠關愛他們勝過自己。對于兄弟姐妹、朋友和愛人,也是如此。接著,我們應該把範圍擴及所在的城市的每一個居民,然後擴展到全國。當我們習慣了這種觀想,就可以試圖容納所有衆生。如果我們循序漸進地觀想,我們的心態會漸漸擴大,情緒會愈來愈穩定,心中的愛會愈來愈強烈。因此,剛開始以父母爲觀想對象,最後擴及所有衆生,因爲從無始輪回以來,這些衆生都曾像現在的父母一般照顧我們。我們應當對衆生深深感恩。我們知道如母衆生在輪回中承受各種痛苦,我們應當用強烈的慈悲培養一個念頭:“願我能夠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

  概括來說,我們要懷有強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衆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時把過去、現在、未來的身體、財富和善行回贈給他們。如果看到衆生得到快樂,善行增長,我們應該不斷隨喜。

  如果我們依循以下本續偈頌的訣竅,我們將能夠輕易做到交換快樂與痛苦的觀想:

  

  彼二乘呼吸。

  

  觀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當你呼氣時,你一切的快樂、善行和財富,如同風吹霧氣般離開自己,融入敵人之中。因此,他從痛苦中解脫,充滿喜悅,如同投身西方極樂淨土⒂一般快樂。當你吸氣時,他所有的痛苦、惡行和障礙,如同風中塵沙般沈入我們的體內。想象他的痛苦真實地落在我們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負重擔。隨著練習,觀想會愈來愈容易。長期從事如此的禅觀,月複一月,年複一年,你就會習以爲常,你的覺受也會有所增長。

  

  ⒂ 西方極樂世界淨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淨土。淨土就是佛菩薩之覺醒願力,相應于衆生功德所顯現的境域或世界。投生淨土的衆生可以迅速走向證悟,永遠不會墮入輪回下叁道。我們也應該了解,任何當下智慧所覺知的地方,其實就是淨土。

  

  在過去的時代,堪千·劄西·歐薩(Khenchen Tashi Oser)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隱居。當他家中一位仆人過世時,他爲仆人祈請。一天晚上,他夢到仆人投生地獄道中的一個熱地獄。醒來之後,這位隱士直接去找堪千·劄西·歐薩,向他說明這個夢境,請求他爲已故的仆人祈請。

  堪千·劄西·歐薩回答:“我會爲他祈請的,但你應當同時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如果你能夠持續地修持,他將會從地獄道中解脫出來。”

  隱士回到山洞,精進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七天後,他全身長滿水泡。他認爲這是一種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劄西·歐薩。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換,”他告訴上師,“現在我的身體仿佛被火焚燒一般,全身長滿水泡。”

  “這只是一個征兆,”堪千·劄西·歐薩說,“那個仆人已從地獄道中解脫。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們希望從這個修行法門中獲得真正的利益,我們應當持續修持,直到這類的征兆生…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