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P6

  ..续本文上一页的不分派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贤上师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师的伟大诗歌,涵盖大乘哲学和菩萨道的全体面向。

  

  当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一如关心自己,能够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们将觉醒。即使我们必须停留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也能够远离悲苦。如我所说的,当伟大的菩萨布施自己的头和四肢时,他们完全没有因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悲伤。

  在过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个君主,习惯毫不后悔地给予所有的财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从不拒绝,因而声名远播。有一天,一个邪恶的婆罗门⒁乞丐来到他身前,对他说:“伟大的国王,我的样貌非常丑陋,而你是那么的俊美,请把你的头给我吧。”国王答应了。他的王后和大臣一直担心他会做出这种事情,赶紧用金银财宝制作出数百个人头,供给这个乞丐。

  

  ⒁ 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主要种姓中最高的祭祀种姓。

  

  “拿去吧,”他们向乞丐祈求,“不要向国王要他的头。”

  乞丐回答:“珠宝做的头对我来说没有用处,我要的是人头。”他拒绝取那些珠宝人头。

  他们无法打消他去见国王的念头。

  国王对他说:“我拥有儿女,王后和一个国家,但我对这一切都不执着。到花园的瞻波伽花树下,我会把头给你。如果我今天能把头给你,将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萨将头布施给他人的事业。”

  到了树下,国王脱下衣服,把头发绑到树枝上,切下自己的头。此时,黑暗笼罩大地,天空传出众神哭泣哀悼的声音,声音大到连地上的人都听得到。王后们、王子们、大臣们,全部都哑口无言,倒在地下。接着众神之主因陀罗现身说:“国王啊,你是一位菩萨,你甚至连头都布施给他人。在此,我带来诸神的再生甘露,让我替你涂上,恢复生命。”

  国王确实是一位菩萨,就算他的头被切下来送走了,他的心仍然存在。他回答,他不需要因陀罗的再生甘露,因为他能够透过祈请的力量,换一个新头。

  因陀罗请求他如此做。国王说:“倘若这一千次在瞻波伽花树下布施自己头的行为,都只有一个利他的目标,而不带有任何利己的动机,完全没有悔恨,那么愿我的头复原。倘若我的动机中掺杂后悔、邪念,或并非纯然利他,那么愿我的头如此被斩断。”国王才刚说完,肩膀上就出现一个新头。和原先被婆罗门带走的那个一样。王后、王子、大臣们欢呼,并依据佛法治理国家。

  对于那些能够如此布施的人来说,根本没有痛苦。证悟的上师们、菩萨们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即使因为人们被强烈的贪、嗔、痴捆绑,面临困境和障碍而忽略了他们,他们也从未生起放弃的念头,完全没有任何愤怒或怨恨。话说:

  

  如果要让自己从被害中解脱,

  如果要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换,

  保护他人,一如保护自己。

  

  当我们练习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快乐送给所有众生,是不智之举。因为众生无限,而你的禅修尚不稳定,如此你将不会从这样的修持中获益。因此,一开始先观想一个你爱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亲。心想,当她怀你的时候,受尽折磨,无法舒适地做事、用餐,甚至连起立坐下都有困难。但她始终爱你,关心你。当你出生时,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难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时,你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虽然如此,母亲把你这个不认识她的小东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干净,用爱心细心抚养。之后,因为你犯错而使她颜面扫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想着要如何保你周全。如果你的父母是修行者,那么等你长得够大,他们把你带入佛法,为你引介上师,领受上师法教。

  事实上,幸亏母亲,你才能拥有殊胜人身。若不是因为她,谁晓得你是否能够获得人身?因此,你应该非常感谢母亲。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无数的前世,你就会了解到,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曾像今生的母亲一样照顾你。母亲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你,而非紧蹙着眉头。她叫你亲爱的孩子,把你抚养长大,保护你不受天气冷热及其他一切的影响。她用尽一切方法要让你获得快乐。就算她能够让你当上一国之君,她仍然觉得不够。因此,你要对母亲怀有无限的感恩。

  如果一个人长大之后,不但没有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人们会认为他厚颜无耻,不知感恩。即便我们不是如此,但如果我们说自己尊敬父母,而却只照顾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实照顾父母,但只给予食物、衣着,甚至整个国家的财富等物质,这只能为他们提供一时的利益。相对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介绍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领悟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开始修行,例如禅修观世音的法门,才算真正成功地帮助他们,也为他们的来世奠下基础。我们必须一再为如母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轮回状态中流转的众生,希望自己获得快乐。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为了相同的理由在轮回中流浪。因此,我们应该在当下下定决心,要回报众生对我们的慈爱,努力化解他们的痛苦。

  众生饱受痛苦的折磨。地狱道的众生承受极热与极寒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承受饥渴的巨苦。畜牲道的众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众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的众生永远在争斗。天道的众生必须离开天道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恶行的结果,而善行是快乐的因。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负面行为的种子,如同向有钱人借钱的借据。即使经过多年,当债主拿出借据,欠债者就不得不还债。同样的,当我们累积善业与恶业的时候,业果或许不会像我们被刀划过一样立即显现,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行为必定会有其后果。我们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这些行为,或直接承受业果。总之,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也就是“苦谛”(苦的真理)和“集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们实际经历的伤害,例如地狱道的寒热,饿鬼道的饥渴等等。“集”是苦的种子——银行家的借据——若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造成影响。

  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时把所有快乐的因给予众生。当我们禅观众生的痛苦进入我们的心,而自己真的开始受苦时,我们应当快乐地想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母亲。当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乐和善行时,我们应该忽视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众生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种环境,让如母众生能够在当下享受快乐,并修持佛法。我们应该祈愿他们迅速证悟,并随喜他们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持续地为父母着想,最后我们将能够关爱他们胜过自己。对于兄弟姐妹、朋友和爱人,也是如此。接着,我们应该把范围扩及所在的城市的每一个居民,然后扩展到全国。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观想,就可以试图容纳所有众生。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观想,我们的心态会渐渐扩大,情绪会愈来愈稳定,心中的爱会愈来愈强烈。因此,刚开始以父母为观想对象,最后扩及所有众生,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众生都曾像现在的父母一般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对众生深深感恩。我们知道如母众生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我们应当用强烈的慈悲培养一个念头:“愿我能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概括来说,我们要怀有强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财富和善行回赠给他们。如果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善行增长,我们应该不断随喜。

  如果我们依循以下本续偈颂的诀窍,我们将能够轻易做到交换快乐与痛苦的观想:

  

  彼二乘呼吸。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气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极乐净土⒂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尘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的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负重担。随着练习,观想会愈来愈容易。长期从事如此的禅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就会习以为常,你的觉受也会有所增长。

  

  ⒂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净土。净土就是佛菩萨之觉醒愿力,相应于众生功德所显现的境域或世界。投生净土的众生可以迅速走向证悟,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下三道。我们也应该了解,任何当下智慧所觉知的地方,其实就是净土。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Khenchen Tashi Oser)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会从地狱道中解脱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道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从这个修行法门中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当持续修持,直到这类的征兆生…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