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P26

  ..續本文上一頁、意、法身之四要點

  

  

  

  

  

  

60.

  

執取身相爲實束縛因;

  

了悟顯空如尊即觀音——

  

無異“至尊空行觀音”矣,

  

顯空本尊身境誦嘛呢。

  

  由于認爲身體是骨肉堅實之軀的凡夫認知,讓身體如磁鐵般吸引苦痛。但藉著觀想、持咒等修行的訓練,你可以學習打破堅實軀體的成見。透過修行來領悟你的身體乃是觀世音菩薩無限無生的智慧身,可以臻至超越痛苦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之身如虛空般遍在,既非血肉之軀,也不是塑像般的實物,而是如彩虹般透明,清楚顯現,卻空無任何實體。尤有甚者,觀世音菩薩不只是一個觀想的形象——他是活生生的存在,散發智慧、愛與力量,對任何只做一個簡單的祈請手勢或僅念一句嘛呢咒的人做出回應。

  

  

  

  

  

  

61.

  

聞聲言诠語妄念因;

  

了悟聲空如咒即觀音——

  

無異“至尊獅吼觀音”矣,

  

了知音聲爲咒誦嘛呢。

  

  當你能清晰穩固地觀想本尊身,也能夠如金剛語段落所述持誦咒語時,將可增進你的修行。觀世音菩薩心咒的第一個字“唵”,象征五智,是一個吉祥的字。大多數的咒都由“唵”字開頭。“嘛呢”的意思是寶,“呗美”代表蓮花,“吽”字則是宣說、迎請觀世音菩薩的遍知。全咒可譯爲:“您,蓮花寶,請賜予您的遍知。”透過六字大明咒不斷重複的名號,你憶念並迎請觀世音菩薩的無盡功德,仿佛從遙遠之處呼喚他。他會任運地示現慈悲來回應,並圓滿你的一切願望。

  爲了加持衆生,觀世音菩薩賦予六字大明咒等同于他自身的力量,這是無生空性的回響。書寫的六字大明咒,能令看到的衆生解脫;念誦六字大明咒,能令聽聞的衆生解脫;如果在心中想起它,也能由憶念而得到解脫;把它穿戴在身上,可由碰觸而得到解脫。如果你習于視一切音聲爲咒,當你在中陰時聽到恐怖的音聲,也不會感到恐懼。藉著此咒語,觀世音菩薩行使廣大無量的慈悲事業。所以,以強烈的虔誠心,把聽到的一切宇宙音聲都當做是咒音的振動,持誦六字大明咒。

  

  

  

  

  

  

62.

  

執實之心迷妄輪回因;

  

放下本心離思即觀音——

  

無異“至尊心性休息”矣,

  

心性法身境中誦嘛呢。

  

  人們總是說“禅修!禅修!”但除非你已對空性見有了堅定無誤的了解,否則禅修的重點是什麼呢?無法了知心的空性,正是輪回的根源。當心不受念頭的影響,能住于當下的單純覺性時,就能了悟本具慈悲的空性。

  恣意放縱,念頭就會造成整個輪回。不加檢視的話,念頭便固守其外顯的真實性,讓這些力量持系著輪回。但任何念頭,不論善惡,連最細微的實質都不存在。念頭完全是空的,無一例外,宛若天上五彩斑斓、鮮明亮麗的彩虹,永遠抓不住。不能像衣服穿上,或以任何方式來使用。空性絕不會被任何事物改變,縱使被表面的障蓋所遮避也是如此。事實上,那些障礙不是真的必須去除的東西,因爲當我們了悟其空性時,這些障礙就消失無蹤了。當妄念的染汙消退後,心就會保持自由祥和,自在地安住在本性中。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名爲“心性休息”(Unwinding in Ultimate Mind)的意義。

  虛空從未被雲朵的出現所幹擾或改變。虛空既不樂于期盼彩虹的出現,也不因沒有彩虹而失望受苦。不管觀世音菩薩對衆生的慈悲事業是多麼廣大遍布,他的金剛心從未離開過究竟本性。他以無盡的方式對衆生示顯,但在實相上,他從未離開空性法界。

  觀世音菩薩與你自心的體性是一體的,不要到他處尋覓觀世音菩薩。爲了徹悟你本具的本性,以不造作、全心的虔誠來請法與領受法教;然後思惟並使它們融入生命中。最後,你將達到究竟的證悟,一切業力習氣與煩惱障礙將消融,你會直接了悟一切現象的空性。屆時,你將可松坦在大休息的境界中,遠離輪回的折磨。就像一位安詳的老人看著小孩在遊戲,你會以不可動搖的平等舍來看待如幻現象不斷變遷的展現。

  如果你很難觀想本尊的莊嚴、放光和其他所有的細節,那麼單純地住于本然狀態的認知中,此即法身的意瑜伽。注視著每件事物,從勝義谛的一味中生起,持誦六字大明咒。

  

  

  法身

  

  

  

63.

  

萬象本初清淨爲法身;

  

面見自性法身即觀音——

  

無異“至尊世間自在”矣,

  

清淨無邊境中誦嘛呢。

  

  觀世音菩薩及諸佛所示現的各種形相,不管是在報身或化身的層次,皆是從法身的基礎而産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識的造作,在其本性中涵攝了一切佛果的證悟功德74。它是無始以來即與我們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過止、觀的禅修來悟得。“止”能使混亂的心平靜下來,而“觀”開展隨後更爲廣大的禅觀和甚深了悟。當止、觀無別地融合爲一時,即是法身的證悟。

  當你在菩薩道上前進時,持續保持座上與座下的修行,最後你將可達到初地菩薩位,進入見道。所謂見道,是因爲你第一次真正瞥見究竟真理——每件事物的空性。然而此空性的證量尚未達到極致,須逐步擴大,依序經過每一地直到最後十地,二障的造作才永遠消失,本初不動的智慧得以完全彰顯。你達到所謂的無修道、佛果的境界,即心與法身智慧心合一。不管是誰臻至此不二的證悟境界,都真正具現了叁界的最高理想。

  觀世音菩薩是如來、佛性的精髓,透過念誦其六字大明咒,法身的一切功德將毫不費力地開展。

  

  74 佛果的證悟功德:在彌勒——無著的《現在莊嚴論》(Abhisamayalamkara)中,將正等正覺之佛證悟的無盡特殊功德與能力分爲二十一類:1)叁十七菩提分法。2)四無量心。3)八解脫。4)九次第定。5)十遍處。6)八勝處。7)無诤。8)願智。9)五神通。10) 四無礙解。11)四究竟清淨。12)四自在。13)十力。14)四無畏。15)叁不護。16)叁念住。17)無謬憶持。18)永斷習氣。19)利生大 悲。20)十八不共功德。21)叁全知。 而在《寶性論》(Uttaratantra)中,則分爲六十四主要征象,由下列所組成:1)十力。2)四無畏。3)佛十八功德。4)佛叁十二相。

  

  

  

  

  

第二篇歸敬偈

  

  

  

64.

  

一尊諸佛總集觀世音,

  

一咒心要總集嘛呢咒;

  

一法生圓總集菩提心,

  

一悟解脫一切誦嘛呢。

  

  釋迦牟尼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佛法,指引我們何者當避免、何者該培養,全都完美地包含在六字大明咒中;僧伽,是在道上幫助我們的菩薩,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觀世音菩薩是叁寶的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了無數雨滴般,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也涵蓋了文殊菩薩的所有智慧和金剛手菩薩的所有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咒語、一修法,你就能成就一切。

  許多本尊有無數的形相:寂靜或憤怒相,一頭、叁頭或多頭,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種都象征不同的功德。然而,你可以相信他們全都涵攝于觀世音菩薩一身。同樣地,既然其他無量咒語的一切利益都涵攝于六字大明咒中,你可以全心全意地只持誦此咒語。你的身、語、意與觀世音菩薩證悟的身、語、意本質相同,這是你應該了知的修行精髓。

  同時,在成佛之道上一切通往究竟目標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持續保持並增長廣大的菩提心。根據殊勝噶當派上師的口訣教授,先將心的本性——究竟菩提心——介紹給你,然後你再培養對一切衆生的悲心——“相對菩提心”。

  流轉的念頭在實相上是無生的,既不住也不滅。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要控製狂野的心是很困難的。以這種了知,當念頭産生時,不去追逐它,安住在心的本然相續狀態中,即所謂的“究竟菩提心”。

  一旦你以此方式瞥見了心的本性,你對究竟菩提心的了悟會因兩種相對菩提心的修持而加深:即爲了一切衆生之故而成就佛果的願菩提,以及真正將此願付諸實行的行菩提。如前所述,只許願幫助他人是不夠的,你必須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真正力行利益一切衆生。爲了達成此目標,你觀想觀世音,持誦其咒語,禅修其智慧本性。當你以此方式持續修行,妄念會愈來愈少。當智慧在你身上盛開時,就能使你圓滿自、他此刻與究竟的需求。

  

  

  

  

第叁篇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