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行菩薩道的行者到行舍智的時候,知道自己想行菩薩道,這個時候他不會證聖道,菩薩道的不證果定的是不是?
尊者:對,他不能夠證果定。
學員:那他怎麼進入涅槃呢?
尊者:行菩薩道的人,根據南傳的說法,他的觀智,也就是他的般若波羅密,最高是達到行舍智的階段,他不能再上,因爲再上已經屬于道智跟果智,道智的作用必定是斷除煩惱,所以他沒有斷除煩惱,好像北傳有一句叫什麼留惑潤生,對吧?有這樣的說法。
學員:那他最後也要進入涅槃成佛啊。
尊者:對,所以他證入涅槃是最後一生的事情,也就是成佛的時間。
學員:剛才說過阿拉漢的涅槃與佛陀的涅槃是相同的,那他最後畢竟要斷盡煩惱才能進入涅槃的啊,這個我覺得不是很理解?
尊者:這是他們的道智有不同,涅槃沒什麼不同,涅槃是無爲法,我們不能夠說殊勝的涅槃、低劣的涅槃。但是佛陀的能力跟弟子的能力是差很遠的,爲什麼有能力的不同?是由于道智一起生起的,同時具備的法不同,弟子跟弟子都有很大的區別。現在我們爲什麼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差別呢?和他過去的行爲、業有關系。同樣是佛陀的弟子,但是大家的能力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很聰明,有些人沒那麼聰明,有些人記憶力很好,有些人記憶力不好。但是佛陀在證得聖道的時候,他的智慧、福德各種全部圓滿。由于智慧福德全部圓滿,我們稱爲明行具足,明就是智慧,行就是福德,只有佛陀才稱爲明行具足,即使他證得的佛果之前那一刹那,我們都不能稱他明行具足。爲什麼他能成爲明行具足,因爲在他證得佛果那一刹那,在他證得阿拉漢道那一刹那,一切知智跟任何他過生修行積累的巴拉密都成熟。所以佛陀能夠有很深的大悲心跟很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