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請問在修止禅業處時,必須修四念處,可以嗎?會影響修入出息嗎?
尊者:這個問題問得很不應該,把四念處和止觀分開。什麼叫四念處呢?我想問一問提這個問題的人。
學員: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心念處。尊者:對啊!現在有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爲四念處就是在平時當中怎麼怎麼做,其實這只是四念處的一個部分。如果要修四念處,我想大家都看過《大念處經》吧?有沒有?修四念處就要依照佛陀教導的《念處經》或《大念處經》,《大念處經》裏面佛陀怎麼教導的?第一種念處,第一種念處是什麼?
學員:身念處。
尊者:身念處其中的第一種業處是什麼?
學員:入出息念。
尊者:是不是修入出息念?如果你是入出息念,難道你不就是在修四念處嗎?修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四種念處一共包括了二十一種業處,其中的身念處包括了十四種業處,第一種業處就是入出息念,第二種業處是四威儀,第叁種業處是四種正知,第四種業處是厭惡作意也就是叁十二身分,第五種業處是四界分別、四大,接著是九種墟觀,或者叫冢墓觀,是九種墳場的修行方法。入出息念是什麼?現在大家在修止業培育定力,那不就是在修四念處其中的身念處嗎?爲什麼把它分開?修四界分別也是這樣,修叁十二身分也是這樣,修九種墓墟觀叫修不淨,這些都是屬于培育定力的方法。而其中的修四種威儀和四種正知,包括了止與觀,講到了要修受、修心、修法,《清淨道論》很明確講到這些都是修vipassanà(修觀)的範疇,這個是一個次第,好像我們在修出息念,修入出息念可以一直完成四念處的修行。在《相應部 入出息相應》講到,如何把四念處和修入出息念結合起來的修行方法。其中我們現在一般講到的修止業處,也就是佛陀在《大念住經》裏面講到的第一種業處,十四種身念處的第一種業處,當他修到入出息念,這種業處是以達到第四禅爲成就的,再修其它的業處,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去看這部經的《義注》就會很清楚。然後接著的兩種業處,四威儀就是在我們行(走)、站立、著、躺臥都修習。如果是修止就修止,如果是修觀就修觀。然後到了受念處、心念處,完全就是修觀的範圍。再修法念處,法念處其實就是在修心所。法念處又可分爲五種業處:第一種是觀照五蓋的,第二種是觀照五蘊的,第叁種是觀照六處的,第四種觀照七覺支的,第五種是觀照四聖谛的;身念處14種,受念處1種,心念處1種,16種,再加上(法念處)5種,一共21種。這21種是修行四念處裏的具體的修法。四念處是從所緣(觀照對象)上來分爲4大類。其實還是離不開五蘊,身念處就是以色蘊爲主,如果是要修止業處培育定力,那是以概念爲主,受、心、法,其中的心是識蘊,受是受蘊,而想蘊、行蘊是屬于法念處。所以觀照的對象還是五取蘊,不要把四念處與止觀分割開來。修戒定慧是從次第上來分,修四念處是從所緣上來分,它還是一樣的,不要認爲我修四念處,我走路的時候,就知道腳步的“動、動、動”,這不叫修四念處。不要窄化了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要透徹的了解的話,我們應當要了解經典裏面,完整的看,不要斷章取義的看。不要抽其中一段,然後就說這個叫四念處,否定其它,這個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