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觀一定要有光嗎?難道覺知自己起心動念會是這麼樣的?第叁個問題爲vipassanā(維巴沙那)預設一個前提,光這就是染了?
答: 我想問這些問題,他應該先再了解一些基本的教理基礎。光只是一個工具,但是在修vipassanā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佛陀在《轉*輪經》裏,當他證悟了之後,他講到:ñāna udapādi、pañña udapādi、vijjā udapādi、āloko udapādi.也就是當他在證悟的時候,他體驗到了智已經生起了、慧已經生起了、明已經生起了、光已經生起了、āloko(光明)已經生起了。在《āmaññaphalasutta 沙門果經》裏面也講到了,如果一個人要修觀,他的心要具足十一種,那個時候他的心應當要很清靜、無染、潔白、光明,如果他的心達到了這樣的素質,要修觀才是真正的vipassanā。如果只是靠感覺去修vipassanā,那種vipassanā可能不是真正的vipassanā。我們在巴利有句話叫做vipassanā-pañiråpaka,vipassanā就是觀;pañråpaka是相似的;相似的觀。如果一個人只是靠感覺,他所知道的不一定是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因爲,修觀的所緣(對象)必須是paramattha-dhamma(究竟法)。究竟法不是靠我們用意識去感覺到的,一定要用觀智、用智慧去覺知的。如果一個人的心很弱,那他很難去覺知到究竟法。那在修vipassanā的過程,到了還沒有成熟的第四個觀智的階段叫生滅隨觀智,生滅隨觀智的那個階,禅修觀者會體驗到光,但這種光之前也有,只不過在那個時候他很可能會執著光——是屬于涅槃或者是屬于是聖道、聖果了。我們再看十種觀之染有:精進、舍、喜、樂,這些在修觀當中都伴隨著一起起來的,這些都不是壞事,而且在修觀的時候,一定伴隨著一起起來的。比如:精進,難道修vipassanā沒有精進嗎?那修vipassanā那個時候的心沒有策勵嗎?沒有中舍嗎?這些都有。在修習vipassanā的時候這些本身不染,最後一個叫做nikanti欲,也就是他的心貪著(前面)這些,認爲這個就是涅槃,最後第十種觀之染vipassanā-upekilesa(觀的隨煩惱)的最後一個nikanti,它才是屬于貪著,元凶在這裏。之前那些都是(它)貪著的對象。《清淨道論》在講(觀之染)時也有講到:大龍大長老Mahanaga-Mahathera他當時也是體驗到很清澈、很明亮的光,只不過他認爲那個是屬于涅槃,認爲他已經證了,這個是問題,不是光本身是問題。因此這不是預設,而是說如果一個人修行到了修定的時候,他自然就會有智慧之光。這個問題,我們在上一期禅修營結束之後也問過這個問題、也回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