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講解禅那與觀智的關系,是否必須證得禅那之後才能開始修觀或並非如此?
尊者:禅那與觀智的關系就象在《清淨道論》中有一個比喻,猶如在定的磨刀石上磨利的刀。沒有禅那支柱的觀智就好象一個生鏽的鈍刀,而如果有了禅那的觀智好像很利的刀,這個刀是拿來殺煩惱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證得禅那,他也可以修觀Vipassanā,然而他剛開始修的時候可能會比較順利,越修到高層他會覺得越吃力。而且如果沒有禅那,他所觀到的範圍只能是欲界的名色法,對色界的名法和無色界的名法,他沒辦法觀到。我要先講一下修禅那和修觀它們的關系。在經典裏面經常會看到,佛陀在教導的時候,都是先教導定,要從定中出來修觀。如果修定象現在某一些人強調的可有可無,那麼佛陀必定不會教,或者說佛陀不會重視。正是因爲定很重要,所以佛陀在經典裏面處處可以看到講到修定的方法。甚至我們在很多經典裏面,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只是教定,到了第四禅之後直接就跳到斷除一切煩惱,中間還有很重要的修觀佛陀並沒有提到。象在《沙門果經》講到修觀只一段,但是修定講得很長,在《算術師摩伽藍經》裏面也會講到,這部經佛陀有很大的篇幅都講定,戒定慧、戒定慧,定很重要。八聖道當中最後一個聖道是什麼,是正定,所以如果定是不重要的話,佛陀不會這麼強調。現在有些人他們很不注重定,就等于說他把八聖道的最後一個聖道去掉了,這不是很正確的。然而,並不是說一定要證得禅那才可以修觀,並不是這麼樣。有一類的人叫做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āyāniko,或叫幹觀行者,這一類的人他在培育定力的時候,只是達到近行定,例如:修四界分別觀,等他的定力達到近行定之後,直接進入修觀。由于他的定力只是達到近行定而沒有達到禅那,沒有達到安止定的階段,他的修行的過程就稱爲純觀行者。但是,有定力和沒有定力,修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修定的人,他的觀智就象他的視力,視力很好,很遠的東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而如果沒有定力的,就象雖然他有眼睛,但他的眼可能患白內障、近視眼或老花眼,他看不清,朦朦胧胧不能確定,修觀是屬于智慧,他一定要如實知見Yathābhūtadassana,它是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去了知,這樣去看見。但是如果沒有定力的話,不能確定這個是這個不是。純觀行者,就象現在有些人,他沒有經過很系統的學院訓練,經過本科、碩士、博士,最後他成爲教授,而是象有些名譽教授,他沒經過很系統的訓練。但是如果真正要修行的話,按照佛陀在絕大部分經裏強調的,要法隨法行,一步一步地行。還有另外一點必須要強調,在《巴利叁藏》裏,我們沒有找到純觀行者這個名詞。純觀行者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清淨道論》,《清淨道論》也只是出現過一次。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沒有純觀行者?有,但是很少是。慧解脫的多不多?很多。正如我們剛才說到的,慧解脫很多,他們也有禅那。但是現在有些人誤解,他認爲:純觀行者證得阿拉漢果,就成了慧解脫,這只是其中一種,但更多種,他們也有禅那。我們不應該去忽視禅那,“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修觀,我們花多點時間,在基礎上,在定力上,打穩基礎。你的定力越強,你觀照的強度,它的力度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