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佛性?
今天晚上,我們首先要談談戰士具有的“基本的善良本性”——佛性。我們生爲人身,都具有人類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佛教稱這個爲佛性。所有的佛教徒都被人教導了,相信了我們都有這個佛性,
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證實,在我身體的這邊或那一邊找到佛性。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別人這樣講我們就這樣接受,我們會這樣講:是佛這樣講的,我的教師這樣說的。你這樣講也可以,但你說是你的老師這樣說所以你接受了,實際上你所講的,就是說實際上是你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也許別人問你:你爲什麼會相信這種事情?你會說是佛說的。別人說:“爲什麼是佛講的你就會信,佛也會犯錯啊?”你說:“不是這樣的。”“爲什麼?”“你相信佛不會犯錯?”那些很偉大的邏輯論師,比如說龍樹、世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很多邏輯證明了佛是一個不會犯錯誤的人。同樣的問題:“你怎麼知道龍樹沒犯錯,爲什麼呢?”你說:你老師的老師告訴你的老師龍樹很對。別人也許說:“也許你老師的老師也犯了錯,把你老師也教錯了。你說不對不對,我的老師都是對的。”爲什麼你說你老師是對的呢,因爲你相信他是對的。最後一直追溯到你自己。
我們被人教導在我們的內在有個非常非常美好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佛性,但是看看我們自己,幾乎找不到,有任何現象能證實我們內在有一個好的東西,但你可以很輕易地找到成百上千的原因,來證實在我們的裏面全是一些不好的東西。
這麼多年我們經常會嫉妒,然後我們會驕傲,會生氣,所有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都有,我甯願相信在我們裏面有一個非常罪惡的本性。假如我們內在有一個這麼美好的本性,那它就應該表現出來對不對?可我們的表現並不是很好,譬如說我們有一些對老師的信心,但通常維持一天、一個月或一年,這個信心就沒有了。或者有一天你突然走進一個裝潢非常莊嚴的佛堂,裏面有一個非常好的上師,他用優雅的語言、語句教導你一些東西,當然了,這個時候任何一個人會覺得他得到了一些啓示。在這種情況下呢,你非常倉促地就想作他的學生。這種很快想要做上師弟子的心情,就像你非常努力地想要很快地和一個你馬上就會跟他離婚的人結婚。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證明我們的確是有佛性,否則整個佛教所建立的哲學就沒法站立起來。你認爲有什麼理由可以證明你有佛性?
2.佛性的定義
在我們這個課程裏,我們並不把佛性叫佛性,我們把他叫做“基本的善良的本性。”之所以要用這個名詞而不用“佛性”,就是因爲每當別人提到佛性,你就會想到佛,馬上想到你自己的佛堂,佛堂裏有一尊佛,那個佛身上都是金色的,然後怎麼樣……所以當我們提到佛或佛性的時候,我們總把他和一個物質的東西連在一起,所以我們用這個詞,可以賦予“佛性”一個更新的意思。我會試著用一個邏輯來證實我們內在是有佛性的。
基本上我們相信有佛性,就因爲相信一切染汙都可以被清淨。佛教徒是相信因果的,舉例來說:你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憤怒並不是從它本身所生起來的,它必須要有某一個原因,然後産生這個結果。就算你有生氣的原因,但如果你對原因有一個對治的相反的力量,也許這個結果就不會出現。所以我覺得能了解因,就可以知道果。
這種所謂因果之間的關系,講小的方面就算一個農夫他也懂。例如他們想要種稻子,他們用稻谷的種子做原因,並知道種子可以發芽,然後他們知道把種子種到土地裏,配合適當的溫度、濕度、陽光肥料等,最後能得到稻谷的果實。但中間如果有一個對治的力量出現,譬如說有一把火將這個種子燒掉了,那就不會有稻谷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業。其實業力並不是一個有什麼特殊的色彩、有叁個眼睛、有獠牙的那種東西,它只是很普通的。
例如:憤怒(生氣),它需要有原因,也許生氣本身就是原因,也需要一個緣,這個緣可能是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通常你只要去了就會很不舒服,或是讓你和你最討厭的人同坐一輛公共汽車。而你那天早上心情又不好,當這叁個情況都具備的時候,你就可能會生氣。但是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對治的力量,比如說你有慈悲,這個慈悲就會把這個結果減弱,甚至使它不發生。
由此可見,我們實際上是可以把這個憤怒(生氣)消滅掉的,就好像我們前面講的,可以消滅稻芽是一樣的。如果要稻子不長出來,要不然可以不播種,用熱水去澆它,或者根本不澆水,也許我們把太陽都擋住等等。(如果我說的話被農業部長聽到了,那麼很抱歉!農業部長會不高興的。)
同理,如果能把去讓你不舒服的地方的次數減少,憤怒(生氣)也是一樣會減少的。要減弱或消滅一樣結果,通常有兩個方法:一是把因或者緣減低。譬如在剛才種稻的例子裏:我們可以把種子或種子需要的東西減少;二是我們可以把一個外在的力量拿來做對治。譬如說我們可以把它燒掉。此方法也可用于憤怒(生氣),我們可以把憤怒的因或者緣減少,或者增加慈悲來對治。因此就可能把憤怒完全消滅。如果我們可以很努力地去把産生憤怒(生氣)的力量減弱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消滅掉。
當然,當你把憤怒(生氣、嫉妒、愚癡等),一個個都消滅的時候還剩下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在這個完全沒有煩惱的狀況時候,佛教徒必須要給這個狀況一個名字,這個狀況我們叫佛性,我們這邊叫做最基本的善良本性。
3.善良本性不變
現在可以再舉一個分析例子;我們所說的人類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就像是我們的衣服,當我們在洗衣服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我是在洗衣服,但實際上我們不是在洗衣服,是洗衣服上的塵土,衣服從來沒有髒過。
你所持有的概念:我的這件衣服弄髒了,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如果你的衣服真髒了的話,你沒有辦法把它洗幹淨。正因爲你衣服上的汙垢是暫時性的,它不是你的衣服本身,所以你才能把它洗掉。當你洗過衣服以後,你就會說:噢,我的衣服現在很幹淨了,跟新的一樣。這也是錯的,因爲你的衣服一直都是新的,我們所謂的汙垢,譬如說汗,只是對你衣服暫時的染汙。
這種情形就是我們每一天都犯了這種認識上的錯誤,主要是因爲我們的認識不夠清楚。當我們把衣服上的塵土洗掉了,剩下的是什麼呢?剩下的就是我們講的人類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就是那個衣服本身。這種情況所有的人類都有,所有的衆生也有,這個是我們需要知道的。這個是不是證明了有佛性呢?也許還是沒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