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裏列出一些論師的不同觀點,那麼這些論師都是經過親證才寫的論嗎?還是推理?如果是親證,爲什麼會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對意門,阿耨樓陀尊者說:有分是意門;《迷惑冰消》裏說:一切有分整體是意門;其他一些著述有些說:有分與意門轉向兩種都是意門;有些說:意門是在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即有分斷。我們應如何對待這種分歧呢?
答:我們如果是從緣起的角度上來理解,那麼這一切問題都不成問題。因爲,我們說到的意門心路過程,它必須得依意門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産生。而意門心路過程就是在修緣起的時候我們觀照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它會有很多因緣。沒有有分的滅,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有分之前它又會有有分。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說整體的有分都是意門,這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只是看,由于有了意門轉向心的滅,才會有整個意心路過程的生起,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說意門轉向心也是意門。或者由于有分斷了之後,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那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說有分斷是意門心路過程。如果是從緣起法來說,一種法的生起必須得依照其它很多種緣。如果有些論師他著重于這種緣,他說這個是意門,著重于那種緣他說那種是屬于意門。所以其實這些說的都對,只是他著重點不同。又例如:在講到出世間心,出世間心可以分爲八種,也可以分爲四十種。那到底依什情況分爲四十種呢?有的論師就說他經常修行那種禅那,有的人說他觀照禅那,依他的根本定決定他的道心和果心是多少名法的。看上去好像有分歧,其實都對。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假如一個人透過觀照禅那的名法而證果的話,所觀照的禅那的名法和他證得聖道、聖果的名法是相應的,也就是聖道、聖果只是多了叁個名法,也就是說他觀照的如果是初禅的名法,他的聖道心和聖果心就有叁十七個名法,但是爲什麼他會觀照這種禅那名法呢?因爲他先入這種禅那,所以他才能夠觀照這種名法,是不是?這兩種不就是說一件事了嗎?由于他經常這樣修習,所以很自然等到他修習到高級觀智的話,他就會用經常入的那個禅那來進入,然後出定後再觀照,這樣的話叁種說法其實還是一種說法。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論師觀點似乎有不同,但是其實他們說的還是一樣。例如:這裏舉出的意門的,如果我們一旦知道了是什麼緣造成意門心路過程的産生,意門心路過程的産生有很多種緣,它必須有有分的滅去,須有意門轉向心,還必須有相應的名法等等這些,還要有依處、所緣,種種的緣才能夠導致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而其中如果沒有有分的滅去,就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沒有意門轉向的作意也沒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從這種角度上來看,無論是有分斷也好,有分的整體也好,意門轉向也好,其實都是意門産生的緣,所以論師是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意門叫manodvà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