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尊者您好,請問存在這種可能性嗎?就是聖者通過宿命通,看看第一次聖典結集的叁藏或者到天界看看天界的叁藏,這樣就不用考古學家來研究了,這樣就可以解決現在佛教界對于各種叁藏的疑問了。
尊者:我們可以這麼樣說,現在透過宿命通是不可能看到第一次結集的叁藏了,爲什麼呢?我們想想,參加第一次結集的都是誰?
學員:都是阿拉漢。
尊者:他們現在全部都入滅了,你怎麼去看?還有無論第一次、第二次、第叁次,都沒有用文字記載,直到當時佛滅五百年之後,在斯裏蘭卡舉行的第四次結集,才把曆代口口相傳的經典刻寫在棕榈葉上。棕榈葉的巴利文叫Tàla¬Patta,Tàla¬Patta的Pa後來讀成貝,其實是棕榈葉,刻寫在棕榈葉上,所以在斯裏蘭卡的曆史叫做《島史》裏面講到:因爲那些有智慧的大長老看到了未來將會發生的危險,就是將會發生後來經典被人篡改,所以他們把一直以來口口相傳的經典刻在棕榈葉上。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了文字記載的經典。以前一直都是口口相傳的,例如在東晉的時候,法顯法師到了印度,他看到當時的律藏還是惟有口傳,沒有寫本的,印度人有個習慣:印度人要學一樣東西都是去親近老師,通過老師背,弟子。印度人有個習慣,他很輕視文字寫的東西,他很注重的是口口相傳的東西。這種傳統到佛陀入滅五百年一直都保持著,到五百年開始有寫本,但是在傳統上還是經常要背經典,乃至到現在的緬甸也是,那些出家人一到寺廟裏面,一天到晚就是背背背,在背經典,還是很注重背,所以正是因爲如此,從1953年一直到現在,緬甸出了9位能夠背熟叁藏的叁藏法師。我想天界也沒有寫本的叁藏吧,所以現在要確定還是很難去確定。但畢竟,們只要知道聖典的結集,結集巴利文叫做Sa gīti,Sa gīti有一種意思就是在一起背誦的意思,所以任何一次結集都是通過背誦來的,乃至到第六次結集,1954年到1956年在緬甸的第六次結集,還是背誦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