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教導過智慧之光嗎?

  佛陀教導過智慧之光嗎?

  近年來,隨著緬甸帕奧禅師奔走于世界各地指導禅修,使愈來愈多的華人了解到流傳于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的止觀禅法。帕奧禅師強調禅修者應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業處,培育定力乃至證得禅那,並藉由禅那的定力來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次第地培養觀智。當觀智成熟時,即能于今生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禅修者能體驗不同程度的光,帕奧禅師將之稱爲智慧之光?並教導通過此智慧之光來觀照諸行法,培養觀智。由于帕奧禅師強調智慧之光在止觀教學與實踐中的應用,于是有些人指責帕奧禅法過度執著光,甚至批評帕奧禅師教導用光來斷煩惱。是否有智慧之光呢?它是不是佛陀的教導?有沒有經論依據?用光能斷煩惱嗎?下面,我們將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巴利叁藏》聖典及其義注來探討這些問題。

  一、什麼是智慧之光?

  在《增支部.第四集.光明品》中,收錄了五篇經文,在其中的第一經中佛陀這樣說:“諸比庫,有此四種光。哪四種呢?月亮光、太陽光、火光、智慧之光。諸比庫,乃有此四種光。諸比庫,此四種光中最爲第一者,即智慧之光。”接著的四篇經文也以同樣的方式描述,不同之處是使用其他巴利語名詞,來表達同一個意思——光明。

  這樣看來,佛陀的確提到並強調過智慧之光。智慧之光一詞並非帕奧禅師的創見。然而,可能有人會辯解說:在這些經文中,佛陀也許只是把智慧比喻爲光明,而不是說智慧真的有光明。到底智慧真的有光明,還是一種比喻呢?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經文:“諸比庫,若致力于增上心的比庫有時作意定相,有時作意策勵相,有時作意舍相,他的心變得柔軟、適合作業、極光淨和不易壞,正定而斷盡諸漏。”

  在此,致力于增上心即是修習止觀。經中提到:在修習止業處和觀業處時,心除了能變得柔軟、適合作業和不易壞之外,還極光淨——極光明清淨。南傳上座部佛教重要的禅修論典《清淨道論》在教導入出息念時,提到禅修者通過專注呼吸,當定力提升時,會出現禅相。而禅相多數都是以光的形式出現,但形狀卻因人而異。如論中說:“對于如此修行者,不久會出現禅相,但它並非所有人的都一樣。對此,有人的禅相如星光、如摩尼珠、如珍珠,有人的成爲粗觸像棉花籽、如心木之針,有人的如長腰帶、如花環、如火焰,有人的如張開的蛛網、如雲翳、如蓮花、如車輪、如月輪、如日輪而出現。”

  既然通過專注呼吸能産生禅相,禅相對培養定力有什麼用呢?難道沒有禅相就不能培養定力嗎?《清淨道論》中說:“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十遍、十不淨、入出息念、身至念這二十二種爲似相所緣。”在《攝阿毗達摩義論》中又強調說:“對于禅相,一切業處都能通過適當的方法獲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十遍、十不淨、身分、入出息才能獲得似相。在此,確實是通過專注似相而轉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上座部佛教把佛陀所教導培育定力的方法歸納爲四十種止業處。其中,修習十遍、十不淨、入出息念、身至念這二十二種業處都可以成就禅那。要如何才能證得禅那呢?必須通過專注禅相。禅相又可分爲遍作相、取相、似相叁種。當禅相變得特別明亮晃耀的階段,則稱爲似相。這二十二種業處都是以專注似相爲目標,稱爲似相所緣。如果禅修者想修習這些業處證得禅那,必須通過專注似相才能成就。假如沒有似相,或即使有也不去專注它,那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

  二、智慧之光是如何産生的?

  在《增支部.第七集.睡意經》中,佛陀教導通過作意光明想來驅除睡眠。解釋該經的義注和複注提及:“晃耀的:即與天眼智俱有的光明。”“俱有的光明:與智一起的光明。即如驅除昏沈睡眠的光明、遍禅的光明、遍作定的光明或隨煩惱的光明,這一切光明都是由智而生起的。”

  根據這段經文,一共有四種智慧之光:1.由天眼智産生的光明;2.由修習白遍、光明遍等遍業處産生的光明;3.包括遍作定、近行定與安止定的禅那心所産生的光明;4.在生滅隨觀智階段被稱爲隨煩惱的光明。因爲這四種光明都是由智而生起,所以稱爲智慧之光。

  然而,問題在于:光屬于色法,即物質現象;智慧屬于名法,即心理現象。怎麼可以說智慧有光明呢?解釋《清淨道論》的《勝義寶函》中說:“觀智的光明即是由修觀之心産生的,以及由自身相續中的時節所産生的明亮之色。”根據阿毗達摩,色法依産生之因可分爲四類: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這些色法以色聚的方式構成我們這個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而每一粒色聚至少由八種究竟色法組成: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

  修習止觀的心是殊勝的心,這些殊勝的心能産生心生色法,它的顔色界是很明亮的,稱爲明亮之色。同時,心生色聚裏名爲時節的火界也能産生色聚,稱爲時節生色聚,時節生色聚的顔色界也是很明亮的。于是,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裏的明亮顔色,就被禅修者體驗爲光。智慧之光就是這樣産生的。

  那麼,智慧真的會發光嗎?不會!說智慧有光明只是隱喻而已。智慧是名法,光是色法,我們不能說名法會發光。換言之,應該是由智慧引生光明,而不是智慧本身會發光。嚴格地說,擁有智慧的心能産生心生色聚,心生色聚裏的顔色界以及時節生色聚裏的顔色界是明亮的,于是我們隱喻地把這些光明稱爲智慧之光。就好像說天界之樂、世間之苦一樣,並不是天界、世間能體驗苦樂的感受,而是居住其處的衆生感受到苦樂。

  叁、體驗光明會偏離正道嗎?

  有些人說:光明是在生滅隨觀智的階段産生,它屬于修觀的隨煩惱,執著它只會使禅修者偏離正道。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爲在《清淨道論》中說:“又以此初觀開始修觀者,會生起十種觀之隨煩惱。觀之隨煩惱對已證得通達的聖弟子、錯誤行道者、放棄業處者和懈怠者是不會生起的,只有正確行道且如理努力的初觀善男子才會生起。

  是哪十種觀之隨煩惱呢?光明、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舍和欲。就如光明,對這樣的任何一種生起時,禅修者會想:“啊!我之前從來未生起過像這樣的智,未生起過這樣的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舍和欲,我確實已證得了道,證得了果。”乃執非道爲道,非果爲果。因他執非道爲道,非果爲果,名爲切斷修觀之道者。他放棄了自己的根本業處,只是坐享欲樂。”

  根據這段經文,當禅修者的觀智進展到生滅隨觀智的階段時,將會體驗到強烈的光明。只要其修行方法正確,體驗到光明也是必然的。不僅能體驗到光明,還有智(敏銳的觀智),極殊勝的喜、輕安、樂,勝解(堅定的信心)、策勵(中道的精進)、現起(堅固的正念)和舍(對諸行法平等的觀舍和轉向舍)。因爲光明等體驗極其殊勝,是禅修者以前從來未曾體驗過的,所以,有些人可能會認爲他已經證得聖道聖果了,已經證悟涅槃了。

  由于誤以爲光明等是涅槃體驗,于是執著這些殊勝體驗,導致停滯不前甚至放棄禅修。因爲光明等殊勝體驗是禅修過程中的陷阱,是導致禅修者生起執著的對象,所以稱爲觀之隨煩惱。然而,如果認爲只有在生滅隨觀智的階段才會體驗到光明,那就明顯地違背了前面所引的《增支部睡意經》注中所提到的有四種智慧之光的解釋。之所以特別強調這個階段的光明,是因爲它在程度和力量上要比其他的強。

  又有人認爲:既然光明是“觀之隨煩惱”,它會使人偏離正道,所以體驗到光明是不好的。假如有光明體驗也是錯的,那麼,請注意:被列爲觀之隨煩惱的還有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等,它們都是禅修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難道擁有觀智、輕安、喜、樂、信心(勝解)、精進(策勵)、正念(現起)、中舍等都不好嗎?

  其實,光明、智等本身並沒有錯,只有最後一個欲才有問題。光明、智等殊勝體驗只因爲是欲所執取的對象,所以才被稱爲隨煩惱的。正如《清淨道論》中說:“其中,光明等九種是隨煩惱的對象故,才說爲隨煩惱,它們本身並非不善。但“欲”既是隨煩惱,又是隨煩惱的對象。”

  四、用光能斷煩惱嗎?

  既然智慧之光的確是佛陀所教導的,而且也是由培育止觀的心産生的,那麼,這些光明對禅修到底有什麼幫助?是否必要?難道還能用光來斷煩惱嗎?佛陀在《長部.沙門果經》中教導培養觀智時說:“當其心如此得定、清淨、明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則引導其心轉向于智見。”

  《清淨道論》在解釋這段經文中的明淨時說:“以清淨故爲明淨,即是說極光淨。”擁有禅那的心是極清淨、光明、沒有煩惱汙垢、柔軟、自在、適合做任何工作、安住、不動搖的。當禅修者的心擁有這些素質時,再利用它來培育觀智,照見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學佛的人都知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然而,僅靠持戒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僅靠定力也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哪怕觀智本身也不能斷煩惱,只有道智才能斷除煩惱。

  不過,沒有觀智,道智不可能生起;沒有定力,觀智也成問題。也就是說,不通過勤修戒、定、慧,就不可能有道智的生起,也不可能斷除煩惱;能斷除煩惱的道智,是由培育戒定慧而成就的。戒→定→慧→道智→斷煩惱,這是互爲因果的關系。所以,擁有定力的心能引生光明,利用定力而培育的觀智也能引生光明。這些由修習止觀之心所産生的光明,能夠幫助禅修者清晰地觀照名色法,看清諸行法的本質,培育觀智。當如實知見諸行法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智成熟時,生起的道智即能斷除煩惱。

  所以,光明是修習止觀之心的素質,或者說是禅修的工具,真正能斷除煩惱的是道智,而不是光明。值得注意的是:在帕奧禅師的所有著述與開示中,都不曾說過通過光能夠斷煩惱之類的話。因此,假如說通過光能夠斷煩惱,那是不對的!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隱喻而已。就好像說用手電筒看路,這只是一種隱喻,因爲只有眼睛才能看路,手電筒本身不能看路,但它卻是看清道路必需的工具。

  五、結論:

  在《中部》的《怖駭經》、《兩種尋經》、《大薩遮咖經》等聖典中,佛陀講述當年他坐在菩提樹下證悟正自覺時的過程:他先修入出息念至證得四種禅那。當其心擁有定力、極清淨、光明、沒有煩惱汙垢、柔軟、適合作業、安住、不動時,再轉向于培育觀智,直至如實證知四聖谛,斷盡一切煩惱。

  這些經文用相同的文句描述:“當其心如此得定、清淨、明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我令心轉向于漏盡智。我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我如此知,如此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于解脫有“已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所以,佛陀自己體驗過智慧之光,也教導過智慧之光。智慧之光是由智慧産生的光明,是止觀禅修過程中的必然體驗。智慧之光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觀照諸行法的本質,次第地培育觀智,乃至最終斷盡煩惱,證悟涅槃。

  瑪欣德比庫 2011年2月1日 開示于新加坡帕奧禅修中心

  

《佛陀教導過智慧之光嗎?》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檢驗佛法的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