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叁十二部分的觀察
唐樸陸西亞多
敬禮至尊無上的佛陀
以四聖谛爲基礎
佛教是一個完美的心靈教育或禅修系統。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須善加訓練;只有經過訓練的心才能開發出洞察光明與實相的智慧。
整個佛教教學是以四聖谛爲基礎,它們是:一、不完美或苦的聖谛,二、苦因的聖谛,叁、苦滅的聖谛,四、通往苦滅的道路的聖谛。這四種聖谛告訴我們,每個有情的存在是五蘊的身心和合,是所有煩惱與痛苦的根源,存在是執取或貪求不可避免的結果。
存在(有)也是對實相不了解的結果,貪造成無止息的存在,只有摧毀貪才得以止息存在或苦。要止息人類的貪或苦,可透過修習八正道達到,包括: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會得到四個階段的解脫,一步一步走向涅槃,沒有經過這種解脫,涅槃便無法實現或獲得。
佛陀的基本教義視「生」是「無明」與「貪」的結果,而「無明」與「貪」則來自需要保護與滿足「我」或「自我」的錯誤認識,因而引起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佛陀因此教導所有的弟子,務必不斷修習正念以獲得覺悟。
佛教的目標是覺悟或悟見實相,意思就是要實現涅槃,止息所有的苦,佛教只是獲得此種智慧的方法而已,換句話說,整個佛教的修行可視爲正確認識實相的過程而已。
正念功用
正見來自正念,只有透過正念,對心與肉體保持警覺,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實面貌。正念必須奠基於我們自己的經驗,我們的心與身。分析身體的構成部分,顯示沒有永遠的靈魂或「自我」;注意到這一事實,則基於迷惑的「自我」或「身見」,將自然消滅,使我們自痛苦輪回的世界中脫離。
基本上,佛教教導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尋求解脫,人唯有藉著對苦、集、滅、道的完全了解,才能從痛苦與無止境的生死中解脫。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救得了你,一個人必須自己踏上認識、理解通往涅槃的道路。
心靈的訓練或練習對這種理解很重要,其發展過程必須以系統的方式加以實踐,才能使心靈完全淨化,而淨化與正知可藉正念而獲得。
我們可將正念運用於身體、感受、心念與心理狀態,心靈訓練或是強化注意力的方法,可讓它們的真實面貌更清晰地展現。四念處是實踐八正道的要素,修習正念就等於實踐整個八正道,它是獲得和平與實現涅槃的唯一道路,佛陀說:它是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它是獲得淨化、克服憂傷與歎息、永遠斷除痛苦與煩惱,進入正道與實現解脫的唯一道路。
如何才能做好正念呢?如果一個人分析自身的構造,無論是分解爲肉體、感受、思惟、意志、意識等五蘊,或是分成更細的元素,他將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找不到一個自我或靈魂。自我或靈魂只不過是統合這些元素的概念而已,就是這個牢固的迷惑,讓人無法看清實相。
佛陀說:啊!盧醯多迦,我不曾說過未達涅槃即可止息世間痛苦的話;我說的是,這六尺之軀,及其思想與情結,就是世間、世間的根源、世間的止息,及通往世間止息的道路。
爲迅速獲得正定,佛陀教導身念處做爲基本的禅修方法。因此,不斷地審視觀想身體的構成部分,是趣向解脫的理想禅修方法。
如果能夠全神貫注在身念處,就不必特別努力去練習另外叁個念處,即受念處、心念處與法念處。身念處是主要的禅修方法,它能自動幫助你練習另外叁種念處。事實上,當練習深化之後,自然會發現四念處並不是獨立作用,它們必定同時生起。
身體叁十二部分的觀察
現在就來說明以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爲基礎的身念處方法。練習注意個人身體的利益詳載於《增支部》。這叁十二個部分包括二十種固體與十二種液體,大致可分爲六組,每一組至少需要觀察五天。六組的內容如下:
一、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
二、肉、筋、骨骼、骨髓、腎。
叁、心、肝、橫膈膜、脾、肺。
四、內髒、腸、胃物、腸膜、糞便、腦髓。
五、膽汁、痰、膿、血、汗、固態脂肪。
六、眼淚、液態脂肪、唾液、黏液、關節潤滑液、尿。
爲了跟上一百六十五天的課程,禅修者必須不斷地誦念與觀想這六組的內容,首先他要由前而後,每組各做五天,然後由後而前,也是每組五天;經過這六十天的練習後,重覆前面的順序,再做一次。接著,禅修者必須依序由第一組開始,每次增加一組、二組、叁組……最後六組一起觀察的方式,不斷誦念與觀想,每增加組數各做五天,正向與反向各做一遍。最後,在近六個月的訓練後,禅修者對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都能保持正念的境界。
反覆練習的效果是身體構造在腦海的影像愈來愈明顯,身體令人厭惡與毀壞的性質漸漸顯露出來,混亂的心則愈來愈集中而漸漸專注。
口頭的誦念是觀想的課程中必須做的,爲了達到正確的進展,必須反覆口誦與觀想,這點很重要,也與佛陀的話相應:口誦爲內心誦念的條件,而內心誦念則是爲了透視身體構造的不淨特性。
很重要的一點是,全神貫注身體各部分的禅修法,始於頭發,終於小便,是與四念處有關的禅修中最殊勝的一種。
專注身體的禅修法與別種禅修法有所不同,它是佛陀時代才被發現而流傳的。
只要修行這個簡單的禅修,即可確保解脫智慧的獲得,佛陀曾說明此種修行的獨特,並要求僧俗都應修持。
在對弟子的一次談話中,佛陀這麼建議:諸比丘!有一獨特法門,若反覆修習,能令人不恐懼,獲得大利益,能解除心靈束縛,得正念與明覺,得智慧的知識,獲當下快樂,得正見與解脫之果,這是什麼獨特法門呢?它就是身念處。諸比丘!那些品嘗身念處的人,能體會到不死與自由的味道,那些未曾品嘗身念處的人,不會經驗到不死的味道。因此,諸比丘!那些圓滿實踐身念處的人,已體會不死的味道,他們不再卑微、平庸,也不再魯莽、不穩定。而那些忽視身念處的人,錯過不死的味道,是卑微、平庸的,而且是魯莽、不穩定的。
禅修者應該以這種方法不斷地練習,其利益甚大,經由身念處而獲得涅槃的人多得不可計數。
經過反覆的誦念,對身體的各個部分會愈來愈熟悉,心變得高度專注,再也不會走入歧途。身體部分的自然特性變得更明顯。
佛陀在《念處經》中說,四念處的修習,是內觀禅修的最高級課程;專注身體構造部分的練習,不只能通向內觀,而且也是藉著訓練專注,使心甯靜的最高課程。
佛陀的最後遺言,也與正念有關:諸位弟子!我要提醒大家: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務必隨時提起正念!
因此,讓我們修習身念處遵循佛陀的遺教,實踐正念及精進以證得解脫。
觀察六尺之軀的叁十二個組成部分,會了解身體內並沒有任何東西是真實的,也沒有任何的實體,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保護,沒有任何令人滿足的欲望,在我們稱爲身與心的不自主聚合體內,也找不到任何最終的「我」,所看到的只是令人憎惡的對象,絕對是不淨而不想要的,看清這些將引導我們更清楚了解空與苦,走向漸漸清晰、沒有執著與純淨的心。
願所有修習此法門的人快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