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學此教法

  藉由佛法的教授,我們可以帶領所有衆生臻至圓滿佛果。因此,當我們領受法教時,去除讓我們無法清楚了解法教的習染――斷器叁過、六垢和持法五失――是很重要的,否則修學這些教法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請以全然的正念專注于這些教法之上,同時廣修六度。

  注:斷器叁過:

  1)、不留心法教,猶如倒放之壺,所倒之物皆被糟蹋。

  2)、遺忘法教,猶如底有破洞之壺,所倒之物都被漏盡。

  3)、以惡念聞法,猶如含毒之壺,所倒之益物都被毒染。

  六垢:

  1)、以驕慢心聞法,認爲自己足可媲美上師。

  2)、缺乏信心聞法,專挑上師與法教的毛病。

  3)、冷漠對待法教,認爲有無受法皆無關宏旨。

  4)、不是被周遭事物分心(掉舉),就是內馳而昏昏欲睡(昏沈)。

  5)、煩躁,認爲講法太冗長或外境無趣。

  6)、氣餒,認爲沒有能力修法或證悟成佛。

  持法五失:

  1)、牢記句子,但不記得意義。

  2)、牢記意義,但不記得句子。

  3)、牢記句、義,但不解其旨趣。

  4)、牢記句、義,但搞錯順序。

  5)、牢記錯誤之義。

  六度:

  能脫離輪回的超越之行或圓滿之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其之所以超越,系因超越了對世俗布施、持戒••••••等的執著。

  此教法的內涵

  我們在此修學的教法是以《前、中、後叁善道》爲名,附題是《見、修、行的修法――證悟者的心要寶藏》。作者紮•巴楚仁波切是大菩薩寂天的化身。終其一生,他示現出完美無瑕的戒行、無盡的慈悲、深奧的智慧,以及對世間訴務的全盤出離。

  佛陀以其善巧方便和無量慈悲開示了許多廣大甚深的法教,全收集在叁藏中。解釋這些法教的『論藏』,不是佛陀所親撰,乃是由其後曆代的佛教大師――爲人所稱頌的印度班智達及西藏博學的成就聖者所寫成。巴楚仁波切所寫的這個教法,即是此論藏或釋論的一例。

  注:叁藏:

  字義爲『叁個籃子』。律藏爲佛陀建立的在家、出家戒律之總括。經藏爲佛陀之講經。論藏詳述宇宙和衆生之形成、結構與過程,並將成佛之道上各次第予以分類。

  論:

  在九種論中,只有1)、6)、9)有效,其他六者應舍棄:

  1)、適當主題之論。

  2)、不當主題之論。

  3)、無意義主題之論。

  4)、爲求作者名聲之論。

  5)、爲激發矛盾之論。

  6)、爲啓發靈性修持之論。

  7)、欺瞞之論。

  8)、非出于慈悲之論。

  9)、能令解脫輪回下叁道痛苦之論。

  所有不同的法教,最終皆爲了要證得解脫。其多樣浩瀚,正反映出修行者的各種根器與特性。《前、中、後叁善道》特別以易懂易修的方式來陳述,但仍完整涵攝了小乘和大乘法教的精要。

  一如傳統,這個教法可分爲叁部分:緒論、正文和結論。每一部分皆有其特定的主旨:首先討論末法時期的衰敗和衆生的強烈痛苦;其次闡明經乘和密乘的見、修、行;最後是要從日常俗務中解脫出來。

  第一部分,力促我們內省自己的過失和輪回生活的過患。如此我們才會認清自己庸碌地忙于事業和其他以自我爲中心的活動,無非是自欺欺人之舉,因爲我們都受好惡所縛,貪愛友人而怨恨仇敵。了知這些是多麼無意義,自會對其厭煩而開始産生強烈徹底的出離心。這種企求解脫的決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因爲只有當我們洞悉輪回的過患時,才會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佛陀在初轉*輪時,開示『在輪回中,無一非苦』,此乃四聖谛的第一谛。衆生都在追求快樂,但由于無明,所作所爲都恰與能真正帶來快樂的做法相違。他們不能了解真正的快樂唯有了悟佛法,而被自心所造作的貪愛和嗔恨盤踞,陷入妄想之網中,在痛苦中打轉而無法自拔。

  現今的世紀被稱爲末法時期或余法時期,是因爲它僅殘留了遠古偉大黃金時期的少許完美特質。今日的人們悖離佛陀的法教,只有極少數的偉人真正遵循佛法生活著。每個人都極度渴望幸福,但這個時代盛行的觀念和生活形態只能帶來更多痛苦。

  活在叁惡道中的巨苦是如此劇烈得難以想象。地獄道的衆生被難忍的炙熱與嚴寒折磨;在餓鬼道中,是無法想象的饑渴交迫;畜生道在無知愚癡中,被奴役剝削,深受恐懼之苦。即使我們無法全盤了解這些惡道衆生的感受,難道不應當至少想想自己在這一生的作爲所帶來的痛苦嗎?

  如同噶舉派的聖者曾說的:『最好的教法,是能照亮我們內隱過患的教法。』首先,我們應當銘記輪回是苦,然後認清自己的過失,找出過失的原因。痛苦的本源是無明,而無明的本源則是誤認有『我』。殊勝的月稱菩薩曾說“

  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

  緣生與悲我敬禮。

  執著于我的身體、我的心和我的名。我們努力排除自己不喜歡的,抓取自己想要的。這是執著,也就是自我的基本作用,是痛苦的根源。

  爲了使我們思考末法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行止的,此教法的第一部分旨在澄清我們對輪回的認知,並啓發我們對輪回産生深切的悲感。這會使我們産生強烈的動機,將自己從各種習氣和無明所造就的永恒痛苦中解脫出來。但不管動機多強烈,單有動機還是不夠。之後我們所需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才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換言之,即我們要如何修習佛法。

  第二部分解釋如何將對治所有輪回染汙的佛法真正用于實修。它詳釋佛陀教法的核心――大乘的見、修、行。藉由修持這些教言,過去因無明所造成的業果和染汙將被淨化,所有本俱的解脫和證悟特質將得以彰顯。在這些教法中,特別著重諸佛慈悲的化現――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禅修教導。

  首先,必須徹底建立正確的『見』。建立見,意味著對勝義谛的完全信解,了知情器世間雖然顯明、有用,卻全無任何究竟的實性。這種對萬象『顯而空』的見,是開展出完美佛果的種子。對見的正確了解是建立見的第一步。然後,爲了把見和自己內在的體悟相融合,必須一而再、再而叁地修持,這就是『修』。在任何時地皆能保有認見的修持,則是『行』。透過見、修、行叁者持續結合,修持佛法的『果』會完全成熟。誠如俗諺所說:『當牛奶被細心地攪動,奶油就製成了。』

  修行的果是什麼呢?溫柔與持戒代表了悟;了無煩惱則是禅定的征兆。這些和所有解脫的功德,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紮根,並自在地顯現在行爲中。建立見,就好比了解某種特殊工具的特性和效用;修是去購買這工具,並學習如何使用;行是隨時娴熟地使用;果則相對于用它所達成的完美任務或成品。

  此教法的第叁部分,說明修持的成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免除俗務的羁絆,並能與教法融爲一體。當我們對輪回生出強烈的厭離心,克服輪回能帶來幸福的妄念後,將自己浸潤在佛法修行中,日增的自在會自然現起:我們不再被引發痛苦的事物誘惑。唯有將心轉離俗世的目標,發展真正的出離決心後,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