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唯識論

  大乘唯識論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大乘唯識論序

   唯識論者。乃是諸佛甚深境界。非是凡夫二乘所知。然此論始末明叁種空。何者爲叁。一者人無我空。二者因緣法體空。叁者真歸佛性空。我空者。我本自無。但凡夫之人愚癡顛倒。于五陰中妄計爲有。何以知無。凡夫依心識妄想分別。于五陰因緣法中見我爲有。然此我相于五陰中實不可得。若爾般若觀此五陰中一二離二。實體不可得猶如兔角。若有此我于一中住者。應于一中見。應于異中見。應于和合中見。雲何一中無我者。以有常無常過故。若有我與五陰一者。五陰無常我亦應無常。複有我若與陰一者。我是常故陰亦應常。若我與陰二者。一邊即同前無常。一邊即同前常。若離二邊者此亦不然。離于二邊別相不可得。是故實無神我。如是知者名入人無我空。因緣法體空者。謂諸色等因緣法。以隨俗因緣起。雲何隨俗因緣起。世人見牛起于牛想不起馬想。見馬起于馬想不起牛想。色等法中亦複如是。見柱起柱想不起色想。見色起色想不起柱想。如薪火相待無實。以離于薪更無實火。以離于火更無實薪。于薪更無實火。以離于火更無實薪。于薪更無實火能作薪因。以離于火更無實薪能作火因。而見火說假名薪。見薪說假名火。以相待成故。如是能成所成。而不離能成因而有所成。不離所成因而有能成。如彼薪火能成所成亦實無。是名因緣法體空。真如法空者。所謂佛性清淨之體古今一定。故經雲佛性者名爲第一義空。所言空者體無萬相故。言其空無萬相者。無有世間色等有爲法故無萬相。非是同于無性法。以其真如法體。是故經雲。去八解脫者名不空空。是故不同無法空也。若如是觀。是名解真如法空。唯識論言唯識者。明但有內心無色香等外諸境界。何以得知。如人目有膚翳妄見毛輪犍闼婆城等種種諸色實無前境界。但虛妄見有如是諸衆生等外諸境界。故言唯識。若爾但應言破色。不應言破心。此亦有義。心有二種。一者相應心。二者不相應心。相應心者。謂無常妄識虛妄分別。與煩惱結使相應。名相應心。不相應心者。所謂常住第一義谛。古今一相自性清淨心。今言破心者。唯破妄識煩惱相應心。不破佛性清淨心。故得言破心也

   大乘唯識論一卷

   修道不共他  能說無等義

   頂禮大乘理  當說立及破

   無量佛所修  除障及根本

   唯識自性靜  昧劣人不信 

   于大乘中立叁界唯有識。如經言。佛子叁界者唯有心。心意識等是總名。應知此心有相應法。唯言者爲除色塵等

   實無有外塵  似塵識生故

   猶如翳眼人  見毛二月等 

   大乘中立義。外塵實無所有。若爾雲何見有外塵。爲證此義故言。似塵識生故。由識似塵現故。衆生于無塵中見塵。爲顯此識故立斯譬如眼有病及眼根亂。于無物中識似二月及鹿渴等而現。唯識義亦如是。是故叁界實無外塵。識轉似塵顯。叁性二谛同無性性。名非安立

   處時悉無定  無相續不定

   作事悉不成  若唯識無塵 

   此偈欲顯何義。若離六塵。色等識生不從塵生。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生。于此處中或生不生而不恒生。若衆人同在一時一處。是識不定相續生非隨一人。如人眼有翳見毛二月等。余人則不見。複有何因翳眼人所見發蠅等塵。不能作發蠅等事。余塵能作。又夢中所得飲食衣服毒藥刀杖等。不能作飲食等事余物能作。又乾闼婆城實非有。不能作城事。余城能作。若同無塵。是四種義雲何不同。是故離塵。定處定時不定相續及作事。是四義悉不成。非不成。定處等義成如夢。雲何夢中離諸塵有處。或見國園男女等非一切處。或是處中有時見有時不見而不恒見。是故離塵。定處定時得成立。如餓鬼續不定。如餓鬼相續不定得成。雲何得成。一切同見膿河等。膿遍滿河故名膿河。猶如酥甕。餓鬼同業報位故。一切悉見膿等遍滿河中非一。如見膿河。余糞穢等河亦爾。或見有人捉持力杖。遮護不令得近。如此唯識相續不定離塵得成如夢害作事

   如夢離男女交會出不淨爲相夢害得成作事亦爾。如此喻各各譬處時定等四義得成

   複次如地獄一切由地獄譬四義得成立。雲何得成。見獄卒及共受逼害。如地獄中諸受罪人見獄卒等定處定時見狗烏山等來平等見非一。受逼害亦爾。實無獄卒等。由同業報增上緣故。余處亦如是。由此通譬四義得成。何故獄卒狗烏等不許是實衆生無道理故是獄卒不成地獄道受罪人故如地獄苦不能受故。若彼地獄人更互相害。雲何得分別此是地獄人彼是獄卒。若同形貌力量無更互相怖畏義。于赤鐵地火焰恒起。彼自不能忍受燒燃苦。雲何于中能逼害他。彼非地獄人。雲何得生地獄中。雲何畜生得生天上。如是地獄畜生及餓鬼別類等生地獄中名爲獄卒。是事不然

   如畜生生天  地獄無雜道

   地獄中苦報  由彼不能受 

   若畜生生天由雜業能感起世界樂。生中受天樂報。獄卒等不爾。不受地獄苦報故。是故畜生及餓鬼。無道理得生地獄中

   由罪人業故  似獄卒等生

   若許彼變異  于識何不許 

   由地獄人業報故。四大別類生獄卒等種種差別顯現色形量異。說名獄卒等。變異亦爾。或顯現動搖手足等。生彼怖畏作殺害事。或有兩山相似羺羊乍合乍離。鐵樹林中鐵樹利刺或低或豎彼言不無此事。何故不許由識起業識有變異。而說是四大有此變異。複次

   業熏習識內  執果生于外

   何因熏習處  于中不說果 

   是罪人業于地獄中。能見如此等事四大聚及其變異。此業熏習在地獄人識相續中。不在余處。此熏習處是識變異似獄卒等。是業果報而不許在本處。非熏習處而許業果生。何因作如此執。阿含是因。若但識似色等塵生無色等外塵。佛世尊。不應說實有色等諸入。此阿含非因。以非阿含意故

   色等入有教  爲化執我人

   由隨別意說  如說化生生 

   如佛世尊說有化生衆生。由別意故說。幻相續不斷乃至來生。複次佛說

   無衆生及我  但法有因果 

   由此別說知是別教。佛世尊說。色等諸入亦如是。爲度宜聞說入衆生。此說依教意。別教意雲何

   識自種子生  顯現起似塵

   爲成內外入  故佛說此二 

   此偈欲顯何義。似塵識從自種子勝類變異生。是種子及似塵。顯現爲似色識生方便門故。佛世尊次第說。眼入色入乃至似觸識。從自種子至變異差別生。是種子及似觸。顯現爲觸識生方便門故佛世尊說。爲身入及觸入若約此義說入。有何利益

   若他依此教  得入人無我

   由別教能除  分別入法空 

   若佛世尊由此義說諸入。受化弟子得入人空。從唯六雙但六識生。無一法爲見者乃至爲觸者。若知此義說人空。所化弟子得入人我空。由別說者。由說唯識教。得入法我空。雲何得入法空。一切法唯識生似色塵等。無有一法色等爲相。若知如此得入法空。若一切法一向無。是唯識亦應無。雲何得成立。非一切法一向無。說爲法空。非知此義名入法空。若爾雲何得入法空。由除分別性相故。得入法空。如凡夫分別所有法相。由此法相一切法空無所有。是名法空。不由不可言體諸佛境界說諸法空。如此唯識由別識所分別體無所有故空。若入此理得成立唯識入法我空。不由撥一切法無。若不如此別識應成別識境。唯識義則不成。識塵實有故。此雲何可信由此義。佛世尊說。色等入是有不由實有。色等入爲眼識等境界。由如此理是義可信

   外塵與鄰虛  不一亦不異

   彼聚亦非塵  鄰虛不成故 

   此偈欲顯何義。是色等入各各是眼識等境。爲當與鄰虛一如有分色鞞世師所執。爲當不一由鄰虛各別故。爲當是鄰虛聚色入與鄰虛成一作眼識境。是義不然。是有分色于分中不可見異體故。亦非多鄰虛各各不可見故。亦非多鄰虛聚集成塵。由鄰虛不成一物故。雲何不成

   一時六共聚  鄰虛成六方

   若六同一處  聚量如鄰虛 

   有六鄰虛從六方來。與一鄰虛共聚。是一鄰虛不成一物。有六方分故。是一鄰虛處他方鄰虛不得住故。若一鄰虛處即是六處。一切同一處故。則一切聚物量同鄰虛。更互不相過故。如鄰虛量聚亦不應可見。若汝言鄰虛不得聚集無方分故。此過失不得起。是鄰虛聚更互相應。罽賓國毗婆沙師作如此說。則應問之。如汝所說鄰虛聚物。此聚不異鄰虛

   若鄰虛不合  聚中誰和合

   複次無方分  鄰虛聚不成 

   若鄰虛無和合。于聚中此和合屬何法。若汝言鄰虛更互得和合。此義不然。何以故。鄰虛無方分故。若和合不成。何況有假名聚。應如此說。聚有方分。若和合義不可立。無方分鄰虛雲何和合得成。是故鄰虛不成一物。鄰虛和合。若可然若不可然。今所不論

   若物有方分  不應成一物 

   鄰虛東方分異余五方。乃至下方分亦如是。若分有異鄰虛取分爲體。雲何得成一物影障複雲何

   若一鄰虛無有方分。日正出時雲何一邊有影。何故作如此問。是鄰虛無有別分正爲日所照。複次此鄰虛與彼鄰虛若並無方分。雲何相障。何以故。此鄰虛無有余分。是處相合他來則障。若無有障一切六方鄰虛同一處故。則一切聚同鄰虛量。此義已如前說。是影及障。屬聚不屬鄰虛。雲何不許此義。汝今許聚是有異鄰虛不。故說影障屬聚耶不也。若同則無二。若聚不異鄰虛。此影及障則不屬聚。何以故。但形相分別謂之爲聚。何用作此思量。是色等諸塵體相未破。何者爲其體。眼等境界及青等類此義即應共思量。此眼等境界及青等類。汝執爲塵體。爲是多物爲。是一物若爾有何失。若多者其失如前。若一者亦有過。如偈言

   若一無次行  俱無已未得

  …

《大乘唯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