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25、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

  唯此聖念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離,

  大悲爲利衆生誦嘛呢。

  『證悟的思惟』,在梵文中以菩提心這個字來表示,意指爲了一切衆生而證悟成佛的願心。菩提心可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認知衆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現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領會。因爲這不易完全了解,我們通常從比較不難的世俗菩提心開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兩部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前者是發願一切衆生而證悟,後者是透過六度的修行來實踐此願望。換言之,願菩提心是目標的確認,而行菩提心則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大乘佛法的關鍵是無論輪回有多麼長,願、行兩種菩提心都是爲了一切衆生,而不是爲了自己。

  一個人要如何生起願菩提心?如何生起這種悲憫衆生的感受,以激發爲了衆生而證悟的願望?首先,把觀世音菩薩當做你決心爲了利他而證悟的見證人。其次,試著克服只想幫助你所親近者,拒絕你不喜歡者需求的態度。當你認知在過去多生累世中,每個衆生無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親或父親,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衆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蟲,也都只想快樂,不想受苦,但他們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惡行,而快樂是由善心所生。當你想到所有衆生無望地沈淪在痛苦中,猶如盲人迷失在無垠的沙漠裏,不由得會對他們生出極大的悲心。

  爲了進一步發展這種悲心,想象你處在地獄道中,突然間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閻羅的使者拖著走;殘忍地鞭打他們;用尖銳的武器砍殺他們;用溶銅灼燙他們;並把他們放在炙熱通紅的鐵皮下壓碎。看著他們那恐怖的劇苦,難道你不會發出強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沖去拯救他們嗎?當這種強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時,沈思一下。你親愛的父母只是廣大無量衆生中的兩個人,爲何其他無量衆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沒有理由不這麼做,就試著逐漸擴展悲心,先是對你最親密的朋友和親人,再對你認識的每個人,然後是整個國家、全地球,到最後對輪回叁界中的無量衆生。只有當悲心真正達到如此廣大的程度時,才能稱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衆生都希望離苦得樂。自己與其他衆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數量――我只有一個,其他衆生卻是無數。所以,自己的苦樂與其他無數衆生的苦樂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衆生苦樂與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礎。我們應希望別人的快樂甚于自己,尤應希望我們認爲是敵人及對我們不好的人也能快樂。否則悲心又有何用?

  對一切衆生有悲心是個起點。然後,你必須能把你的希望和願力付諸行動。但如同阿底峽尊者所說的:『以發心爲准。』如果你的心時常充滿利他的動機,那麼不論你外在行爲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會照管好自己。如果你也能保持願菩提心,不僅永遠不會偏離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絕對會不斷進步。當你的身、語、意完全浸潤在幫助一切衆生的祈願時,當你以圓滿佛果爲自利利他的目標時,那麼即便是持誦一次嘛呢咒或做一個大禮拜等最細微的行爲,都將迅速確切地實現你的目標。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精髓,是菩薩六度的咒語形式。當你持誦此咒時,六菠蘿蜜多會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時達成。

  據說當那些在輪回的牢獄中受苦的衆生發起菩提心時,他們立刻被諸佛視爲兒女,受到人、天的贊歎。他們整個生命有了新的意義,全歸功于如珍寶般菩提心的無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教授的精華,非常簡單,易懂易學,對初學者來說亦是如此。

  勝義菩提心是空性與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質樸的法爾本性,超越一切概念與智力所及,由此生起任運、無緣的大悲心,利益一切衆生。

  當你的修行有所進展時,這兩種菩提心將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對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將給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確見解;反過來,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會擴展你對勝義菩提心的了悟。

✿ 继续阅读 ▪ 末法時期的過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