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經論卷第四▪P4

  ..續本文上一頁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大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爲導爲將爲師爲尊。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摩诃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于一念間得千叁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入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佛世界衆生。能住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門。能變身爲千。于一一身能示千菩薩以爲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此中果利益挍量勝事者。如初地說。此地亦如是。有者同無者應知。此中勝事者。于無量劫遠離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于初地中戒未淨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勝清淨故。以離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釋名離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煉除外貪等粗垢故。說煉金清淨。今于此地複置礬石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清淨義。

  十地經論卷第五

  明地第叁

  論曰。依第叁明地差別有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叁厭分。四厭果分。起厭行者。謂十種深念心。厭行者。觀一切行無常乃至未入禅。厭者四禅四空叁摩跋提。厭果者。四無量等淨深心應知。

  經曰。諸佛子。菩薩善清淨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叁菩薩地。當起十種深念心。何等爲十。一淨心。二不動心。叁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種深念心得入第叁地。

  論曰。是中十種深念心者。一依彼起淨深念心。如經淨心故。二依不舍自乘。如經不動心故。叁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來貪欲。四依現欲不貪。如經厭心故。離欲心故。五依不舍自乘進行。如經不退心故。六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心故。七依叁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依禅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厚心故。九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故。十依利益衆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故。已說起厭行分。次說厭行分。厭行有叁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叁修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者。觀一切行無常無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叁菩薩地已。正觀有爲法一切行無常。苦不淨無常敗壞不久住。念念生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

  論曰。是中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如經正觀有爲法一切行無常故。雲何此無常。何者是無常。如是正觀。雲何此無常者。依身轉時力生叁種苦。如經苦故。依飲食力形色增損等。如經不淨故。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等。如經無常故。依世界成力滅壞故。如經敗壞故。資生依主無有定力一處不住。如經不久住故。何者是無常者。無常有二種。一者少時。如經念念生滅故。二者自性不成。實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中。不生不轉不住。如經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故。如是觀一切有爲法。無常行中無有救者。

  經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無所依止。共憂共悲共熱惱。憎愛所系憂惱轉多。無有停積。常爲貪嗔癡火所然。見身無量病苦增長。

  論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第二十句說此無救有九種。一者于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如經無所依止故。二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以無常至故多共憂苦。如經共憂故。叁者中間同悲。如經共悲故。四者同苦惱事中憂悲隨逐。其力虛弱轉增熱惱。如經共熱惱故。五者追求資生時。欲所愛事不欲不愛。如是妄想愛憎常縛。如經憎愛所系故。六者受用時中樂少苦多。如經憂惱轉多故。七者于身老時中少壯盛色不可複集。如經無有停積故。八者于少壯時具叁種受貪等常燒。如經常爲貪嗔癡火所然故。九者于年衰時無量病苦增長。如經見身無量病苦增長故。後叁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說。示身數數患事故。雲何修行護小乘行。

  經曰。是菩薩見如是已。于一切行轉複厭離。趣如來智慧。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能至無畏安隱大城不複轉還。見能救無量苦惱衆生。

  論曰。修行護小乘者。于一切有爲行生厭離已。趣向佛智慧。依如來智有二種大。一攝功德大。二清淨大。攝功德大者有五種。一者神力攝功德大。如經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故。二者無比攝功德大。無有敵對。如經無等故。叁者大義攝功德大。廣能利益無量衆生。如經無量故。四者無譏嫌攝功德大。希有難得。如經難得故。五者不同攝功德大。諸外道不雜。如經無雜故。清淨大者。離煩惱使苦得涅槃故。離煩惱使者。離煩惱習無明不雜。如經無惱故。離苦者。苦根本盡憂悲隨盡。如經無憂故。得涅槃者。如經能至無畏安隱大城故。菩薩至涅槃城不複退還。而能利益衆生。得世間出世間涅槃勝事。如經不複轉還故。見能救無量苦惱衆生故。依無救衆生起十種殊勝心。

  經曰。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見一切有爲行無量苦惱。複于一切衆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爲十。所謂衆生可愍孤獨無救生殊勝心。恒常貧窮生殊勝心。叁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閉在叁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常爲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無正觀力生殊勝心。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失涅槃方便生殊勝心。是名生殊勝十心。

  論曰。是中無救者以孤獨故。孤獨無救有九種。一恒常貧窮孤獨無救。二叁毒之火熾然不息孤獨無救。叁閉在叁有牢固之獄孤獨無救。四常爲煩惱諸惡稠林所覆孤獨無救。五無正觀力孤獨無救。六遠離善法心無喜樂孤獨無救。七失諸佛妙法孤獨無救。八而常隨順世間水流孤獨無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獨無救。是中依欲求衆生心無厭足。于他資財求無休息。此二應知。如經恒常貧窮生殊勝心故。叁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故。依有求衆生六道世間輪轉故。彼因煩惱所覆故。常生難處故。如是叁句次第應知。如經閉在叁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故。常爲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故。無正觀力生殊勝心故。依梵行求衆生不起勝念者。懷增上慢者。無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第應知。如經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故。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故。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勝心故。次說救度衆生精進行發此十心。

  經曰。是菩薩見諸衆生界如是具受種種苦惱。已發大精進行。是諸衆生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令涅槃。

  論曰。何處救度以何救度雲何救度成。此分別救度衆生差別。何處救度者。于業妄想中煩惱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經我應解故。應令清淨故。應令得脫故。如是次第我應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叁學攝取故。勸置持戒處故。勸住定慧處故。如經應著善處故。應令安住故。如是次第叁昧地故。定慧合說。複勸置持戒處有二種。一除疑網令信戒故。如經應令歡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樂住安固不動。如經應知所宜故。複勸住定慧處滅除掉沒隨煩惱使。如經應令得度故。雲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種涅槃界。如經應令涅槃故。是名修行護小乘行。雲何修行方便攝行。

  經曰。菩薩如是善厭離一切有爲行已。深念一切衆生界。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即時依如來智慧救度衆生。作是思惟。此諸衆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

  論曰。是中厭離深念利益。示現叁種因。一者遠離妄想因。善厭離一切有爲行故。二者不舍世間因。深念一切衆生故。叁者發精進因。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故。于中趣利益處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衆生故。依如來智慧救度衆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如經作是思惟。此諸衆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故。墮在大苦煩惱業中者。苦者生妄想。煩惱者煩惱妄想。業者業妄想。涅槃畢竟樂者。無上涅槃故。是中方便攝行有叁種。一證畢竟盡。二起上上證畢竟盡。叁彼起依止行。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禅方便決定智慧觀。彼禅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

  論曰。證畢竟盡者。住無障礙解脫智中。如經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故。彼盡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隨順如實覺起。以此如實覺起彼無障礙解脫智。如經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故。此自相同相無分別行慧。如經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禅方便決定智慧觀者。彼慧此中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薩于禅定中方便決定智慧觀。如經彼禅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故。彼禅方便者。得勝進禅故。決定者。于他決定故。智慧觀者。自智慧觀故。是名起上上證畢竟盡。彼如是智慧觀依聞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聞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聞法。如是次第依教依義。

  經曰。菩薩如是正觀知已。轉複勤修求正法行。日夜常求。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益法思法究竟法歸依法隨順行法。

  論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經教依義如前說。日夜常求聞法喜法樂法者。無慢心無妒心無折伏他心問義故。依法者。依大乘教法自見正取不忘失故。隨法益法思法者。依讀誦依爲他說依靜處思義故。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歸依法者。依出世間智故。隨順行法者依解脫。于諸佛解脫法隨順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聞法。此初二句示現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現正…

《十地經論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地經論卷第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