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經論卷第二▪P3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有煩惱無煩惱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姓不相似道不相似體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說住此地中是名爲住。如經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已說住義次說釋名。雲何說多歡喜故示名歡喜。以何歡喜。此地中菩薩歡喜複以何念。初說十句後說二十句。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中。成就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踴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衆生多不嗔恨。

  論曰。歡喜者名爲心喜體喜根喜。是歡喜有九種。一者敬歡喜于叁寶中恭敬故。如經多信敬故。二者愛歡喜。樂觀真如法。如經多愛念故。叁者慶歡喜。自覺所證挍量勝。如經多慶悅故。四者調柔歡喜。自身心遍益成就。如經多調柔故。五者踴躍歡喜。自身心遍益增上滿足。如經多踴躍故。六者堪受歡喜。自見至菩提近。如經多堪受故。七者不壞歡喜。自心調伏論義解說時心不擾動。如經多不壞他意故。八者不惱歡喜。教化他攝取衆生時慈悲調柔。如經多不惱衆生故。九者不嗔歡喜。見諸衆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忍不嗔故。如經多不嗔恨故。已說多歡喜。次說以何念故歡喜成是第二十句第叁十句說。是念有二種。一念當得二念現得。何者念當得。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是歡喜地中。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诃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利益衆生故生歡喜心。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

  論曰。雲何念。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如是念。此念佛有九種。一者念佛法。如經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二者念佛菩薩。如經念諸菩薩摩诃薩故生歡喜心。叁者念佛行。如經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四者念佛淨。如經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五者念佛勝。如經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生歡喜心。六者念佛不退。如經念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七者念佛教化。如經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八者念佛利益。如經念能利益衆生故生歡喜心。九者念佛入如經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于中初二念共念佛。如佛所得我亦當得故。念佛法念諸佛法故。佛佛法二故。念佛菩薩二念諸菩薩故。念佛行念諸菩薩行故。如是次第余有六句。念佛淨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念佛勝念諸菩薩地挍量勝故。念佛不退念諸菩薩力不退故。念佛教化念諸如來教化法故。念佛利益念能利益衆生故。念佛入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隨所顯彼菩薩行。以何顯如是諸念應知。複何顯彼波羅蜜淨。顯雲何顯彼菩薩行地挍量勝轉去故地盡去故。于中余者得教化法故。作利益衆生行不虛故。入如來地行故。是中念佛行者亦總亦別。已說念當得故生歡喜心。次說念現得故生歡喜心。

  經曰。諸佛子。菩薩複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心。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與一切衆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故生歡喜心。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我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心。

  論曰。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此轉離有九種。一者入轉離。如經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二者遠轉離。如經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叁者近至轉離。如經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四者斷轉離。如經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五者依止轉離。如經與一切衆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六者近見轉離。如經近見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七者生轉離。如經生諸佛境界故生歡喜心。八者平等轉離。如經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九者舍轉離。如經我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心。于中入轉離者。顯事不相似故。遠轉離近至轉離者。示自身不相似故。余有六句。斷轉離依止轉離近見轉離生轉離平等轉離舍轉離。如是次第行不相似故。疊相依止不相似故。他力不相似故。處不相似故。生業不相似故。成就不相似故。怖畏者不愛疑慮憂想共心相應故。複身相差別謂毛豎等事。次說何者是怖畏。雲何怖畏因。遠離此因無怖畏故。

  經曰。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诃薩得歡喜地已。所有諸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衆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想故尚不貪身。何況所用之事。是故無有不活畏。心不悕望供養恭敬。我應供養一切衆生供給一切所須之具。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想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生必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身心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諸佛子菩薩如是離諸怖畏毛豎等事。

  論曰。此五怖畏是初地障。複說地利益勝。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叁第四依身。依身者愛憎善道惡道舍得依身故。何故但說五怖畏。打縛等諸畏皆五所攝故。此怖畏因略有二種。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此對治如經離我想故。尚不貪身乃至無有大衆威德畏故。怖畏毛豎等事。何故二處說。前說身怖畏。後說異身怖畏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爲首。深大心堅固轉複勤修一切善根成就故。

  論曰。深大心堅固者。煩惱小乘不能壞此觀故。轉複勤修一切善根成就者。諸所說善根此地攝受故。雲何勤修。于中有叁種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叁回向成就。有叁十句示現。初十句說信心成就。

  經曰。所謂信心增上故。多恭敬故。信清淨故。多以信分別故。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以慚愧莊嚴故。成就忍辱安樂故。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故。

  論曰。信心增上者。隨所有事于中信增上成就。此信增上有九種。一者敬信增上尊敬叁寶。如經多恭敬故。二者淨信增上自證真淨智。如經信清淨故。叁者分別信增上令他證淨智。如經多以信分別故。四者悲信增上。五者慈信增上教化衆生。如經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悲者除苦相決定救濟故。慈者與樂相永與無量樂故。起者轉複現前故。六者不疲惓信增上。教化無量衆生久處世間能利益故。如經心無疲懈故。七者慚愧信增上不著世間故。于悭等波羅蜜障法深慚愧故。如經以慚愧莊嚴故。八者安樂信增上于同法者不惱亂故。如經成就忍辱安樂故。九者敬法信增上增益敬信殊勝心故。如經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故。後叁句示修何等行波羅蜜行故。誰爲等侶同事安樂故。入何法中謂諸佛教法故。如是信心成就。雲何修行成就。

  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聞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寶心無厭足故。

  論曰。此十句說修行成就。雲何修行成就。集諸善根無休息故。如經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此集有八種。一者親近集不忘諸法。如經親近善知識故。二者樂法集。于問答中論義解釋心喜心樂故。如經常愛樂法故。叁者多聞集。如經求多聞無厭故。四者正觀集。如經如所聞法正觀故。五者不著集。如經心不貪著故。向說多聞集等叁句。是聞思修慧如是次第。不著者于叁昧中無愛著故。六者不貪集。七者不求集。于已得利養不貪。未得利養不求。障菩薩戒退菩薩戒。如經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八者如寶心集。出世間心念念現前。如經常生如寶心無厭足故。如是修行成就。雲何回向成就。

  經曰。求一切智地故。求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離諸谄曲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汙諸佛家故。不舍菩薩戒故。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心故。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諸佛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爲安住菩薩歡喜地。

  論曰。求一切智地等說何等事示現回向成就故。求一切智地是總。求如來力等于一切智地是別。一者觀求一切智地。二者無障求一切智地。叁者離求一切智地故。四者如說能行求一切智地。五者護求一切智地。六者不汙求一切智地。七者不舍求一切智地。八者不動求一切智地。九者不舍成就求一切智地。十者集求一切智地。十一者常求求一切智地。于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叁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無障求差別異求于中檀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谄曲見乞求者。詐設方便無心許與。二者不隨先言許而不與。對治是垢。如經離諸谄曲故。如說能行故。屍波羅蜜有一種垢。不護實語違本所受犯已覆藏。對治是垢。如經常護實語故。羼提波羅蜜有一種垢汙如來家。雲何菩薩汙如來家。惱亂他業故。利益他業即是如來家。是故菩薩生此家者。惱亂他業非善事故。對治是垢。如經不汙諸佛家故。毗梨耶波羅蜜有一種垢。菩薩戒無量劫數長遠難持難行生退轉心。對治是垢。如經不舍菩薩戒故。禅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亂心。二不能調伏憶想分別。對治是垢。如經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心故。般若波羅蜜有叁種垢。一無善巧方便。世間涅槃一向不現現故。二不修集出出世間道故。叁于勝上證法中願欲心薄故。如是次第對治是垢。如經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如是回向成就。是名勤行具足成就。是勤行有四種。一信二欲叁精進四方便。初十句示現信增上成就。是信增上即攝受欲。第二十句。日夜修集善根無厭示現精進。第叁十句。求一切智地示現方便故。是名此地說中安住。何以故。如經諸佛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爲安住菩薩歡喜地故。如是說分訖。

  

《十地經論卷第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十地經論卷第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