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地經論卷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故。複顯聽者同法決定故。有樂聞故。複示余者淨心故。又顯此衆皆堪聞法故。偈言疊共相瞻住故。雲何歎說者。偈言。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何故唯歎淨覺。淨覺是說因故。覺名覺觀。是口言行有淨說因何故不說。歎淨覺有二種。一攝對治。二離諸過。是中念智具者。攝對治故。所治有二種。一者雜覺。二者雜覺因憶想分別故。念者四念處。對治雜覺故。智者真如無相智。對治雜覺因憶想分別故。余者顯示離諸過。是過有叁種。有叁過者則不能說。何者爲叁。一悭嫉。二說法懈怠。叁不樂說。悭者其心吝法。嫉者忌他勝智。功德具者。不嗔等功德具。示無初過故。說上地者。示無第二過故。有力者。示無第叁過故。如是二種淨覺歎說者已。次歎聽者。偈言。

   決定此一切  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  而不演其義

  決定者。黠慧明了故。決定有叁種。一上決定。願大菩提故。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叁攝受決定。彼說者善知故。偈言。菩薩故。大名稱故。說地名故。如是次第應知。雖有決定堪受法器。心不欲聞亦不得說。偈言。

   此衆皆樂聞  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  願爲分別說

  決定者。是中有阿含決定非證決定。有非現前決定無現前決定。如是決定法器不滿足故不能聽受。示現此衆具足決定故能聽受偈言佛子智無畏故。智有二種。一證法故。二現受故。如是善知法器滿足請金剛藏。如是諸地義。願爲分別說。已歎同法衆決定樂聞功德。次複歎異衆。偈言。

   此衆皆清淨  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  功德智具足

  清淨者不濁故。濁有六種。離此諸濁故言清淨。何者爲六。一不欲濁。二威儀濁。叁蓋濁。四異想濁。妒勝心破壞心故。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故。是故于彼說中心不樂住。六癡濁。謂愚闇等故。此對治有六種不濁。安住堅固者。于所說法修行堅固。如是次第相對。離懈怠者。對不欲濁。嚴者對威儀濁。淨者對蓋濁。堅固者對異想濁。功德具者對不足功德濁。智具者對癡濁。此六句示現是二偈顯同生衆淨。次一偈顯異生衆淨。後一偈顯二衆清淨。偈言。

   疊共相瞻住  一切鹹恭敬

   如蜂欲熟蜜  如渴思甘露

  疊共相瞻者。示無雜染心故。鹹恭敬者。示敬重法。非妒心故。下半偈喻敬法轉深。此偈疊共相瞻是總相。一切鹹恭敬是別相。如是余偈初句總相。余句別相。同異成壞如上所說。偈曰。

   大智無所畏  金剛藏聞已

   欲令大衆悅  即時說頌曰

   難第一希有  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  諸佛之根本

   微難見離念  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  若聞則迷悶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  能聞智微細

   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  難見佛無漏

   我念佛智慧  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  是故我默然

  論曰。此初偈中。欲令大衆悅是總正詶答相。詶答有二種。一堪詶答。二不怯弱詶答。偈言大智故。無所畏故。離不堪答。離不正答。此二示現自他無過故。何者是正答相。此法難說複難聞故。雲何難說。偈言。

   難第一希有  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  諸佛之根本

  難者難得故。難有二種。一最難。二未曾有難。偈言。第一故希有故。此二示現所說難。何者是難。偈言菩薩所行示地事分別上。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示者。顯示故。地事者。謂諸地菩薩行事。分別上者。說勝故。何者菩薩行。偈言。諸佛之根本。佛者覺佛智故。已說難說複說所以難。何者是難。彼菩薩行事義住不可如是說。雲何彼義住。偈言。

   微難見離念  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  若聞則迷悶

  此偈中。難得者是總。余者是別。難得者難證故。是難得有四種。一微難得。二難見難得。叁離念難得。四非心地難得。微難得者。非聞慧境界故。粗事不須思惟。難見難得者。非思慧境界故。離念難得者。非世間修慧境界故。示現叁界心心數法分別。世間修道智非境界故。非心地難得者。示現報生善得修道智非境界故。此示現心境界者是心地此誰境界。偈言智境界。何者是智見實義故。何故非余境界。無漏故。無漏者。出世間義。是義非世間智境界。如是甚深義。如是可解。如是不可說。若聞則迷悶者。雲何迷悶。隨聞取著故。聞者即聞非是不聞。已辯難說。複顯難聞。偈言。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  能聞智微細

  如金剛者。堅如金剛。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二證得堅。此叁句示現堅者是總。余者是別。雲何深信佛智慧。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佛菩提無邊。佛化衆生所說法門種種信故。何者是心地。雲何無我智。心地者。隨心所受叁界中報。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亦名心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如實知故。能聞智微細者。難知。如是微細如前所說。複以譬喻顯微細義。偈言。

   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  難見佛無漏

  此偈示現如空中畫色如壁。是中不住故不可見。如空中風如樹葉。是中不住故不可見。此動作者。非不空中有是二事。如是虛空處事不可說處。是畫風如說。以非自性不可得見。是不住故。以其客故。非不于中有此言說。如是佛智言說顯示地校量勝分別難見。畫者。喻名字句身。何以故。依相說故。風者以喻音聲。說者以此二事說。聽者以此二事聞。若如是可說。如是可聞。如是難見。何故不說。

   我念佛智慧  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  是故我默然

  難知者難證故。難信者難生決定心故。此偈示現有證有信可說可聞。世間難得證信故。我不說。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請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善淨衆集。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癡疑悔無有染汙。善住深心信于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敷演此義。是諸菩薩于是深法皆能證知。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複歎此衆。上言世間證信者難得。示現此衆有堪能故。善淨深心者是總。此善淨深心有二種。一阿含淨。二證淨。是阿含淨有五種。一者欲淨。隨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覺淨。如經善清淨諸念故。二者求淨。得隨順身口敬行。如經善集諸行故。叁者受持淨。于無量世多聞憶持不謬故。如經多親近諸佛故。四者生得淨。願得上上生勝念勝。如經善集助道法故。五者行淨。求善證法習少欲頭陀等成就多功德。如經具足無量功德故。證淨者有四種。一者得淨。現智善決定故。如經離癡疑悔故。二者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如經無有染汙故。叁者無厭足淨。不樂小乘得上勝悕望心。如經善住深心信故。深心者悕欲故。信者決定故。複念持彼功德故。四者不隨他教淨。趣盡道中自正行故。如經于佛法中不隨他教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菩薩衆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癡疑悔無有染汙善住深心信于佛法中不隨他教。其余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是人長夜受諸無利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論曰。是聖者金剛藏領彼解脫月菩薩所歎衆清淨功德已。于所說法中不見法器聞增疑惑。是故不說。于一法中有二種過。疑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義故。能壞善法遠離善法故。如是顯示不受行因受行退因。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言。善哉佛子。重請此事。願承佛神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人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智地勤行方便。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佛子。譬如一切書字數說。皆初章所攝。初章爲本。無有書字數說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複重請。示彼疑惑此不可避。若不說者有多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以是義故重請金剛藏菩薩。若諸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衆生于彼法中猶起謗意。有二種定。一感報定。二作業定。此二種定。諸佛威力所不能轉。最初所行者。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佛法者。謂是證智。書者是字相。如嘶字師子形相等。字者惡阿等音。數者名句。此二是數義。說者是語。一切書字數說等。皆初章爲本。

  經曰。爾時諸菩薩衆。一時同聲以偈頌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無垢智  堪無量義辯

   演說美妙言  真實義相應

   念堅清淨慧  爲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  說此十地法

   定戒深正意  離我慢妄見

   此衆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饑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衆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清淨智  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  盡說善逝道

  論曰。初偈歎證力辯才成就。第二偈上句歎阿含力辯才成就。以證力阿含力故能有所說。是故贊歎。上者是總。又複上者顯證力辯才勝故。歎辯才有叁種。一真實智二體性叁者果。真實智者是無漏智。勝聲聞緣覺智等。偈言妙無垢智故。體性者成就無量義辯才。偈言堪無量義辯故。果者字義成就。複是滑利勝上字義成就。偈言演說美妙言真實義相應故。第二偈上句歎阿含力。偈言。

   念堅清淨慧  爲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  說此十地法

  念堅者受持顯說故。是菩薩于阿含中淨慧無疑故。如是歎證力阿含力已。次令聽者入證入阿含。是故請說。雲何入證。已入地者令得佛力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偈言爲十力故爲淨心故。雲何爲入阿含。無礙分別義令受持十地法故。如是歎說者成就證力阿含力已。次複歎聽衆堪受阿含及證力故。偈言。

   定戒深正意  離我慢妄見

   是衆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此偈中唯願者是總。唯願有二種。一求阿含。二求正證。有二種妄想不堪聞阿含。一我二慢。以我慢故于法法師不生恭敬。複有二種妄想不堪得證。一見二疑。見者顛倒見故。疑者于不思議處不生信故。妄者謂妄想見中同使故。有二種對治堪聞阿含。一定二戒。定者心調伏故。戒者善住威儀故。次有二種對治堪能得證。一正見二正意。正見者善思義故。正意者得歡喜故。深者細意善思惟故。複以諸喻顯示大衆求法轉深。偈言。

   如渴思冷水  如饑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衆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此四喻者喻四種義門。示現正受彼所說義。何等爲四。一受持。二助力。叁遠離。四安樂行。此義雲何。如水不嚼隨得而飲。如是聞慧初聞即受隨聞受持。如食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慧嚼所聞法智力助成。如服良藥藥行除病。如是具聞思慧隨順正義如法修行。遠離一切煩惱習患。如蜜衆蜂所依樂行住處。如是聞思修慧果聖所依處。現法愛味受樂行故。如是贊歎說者聽者請說已。次歎所說法利益鹹皆共請。偈言。

   善哉清淨智  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  盡說善逝道

  善哉者所說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叁種。一所依二體性叁果。所依者謂淨慧。體性者謂說諸地未曾說法。勝地者地挍量勝。無垢者說不違義。違義說者有叁種垢。一者倒說。二謗如來。叁诳聞者。果者謂具十力無障礙佛菩提故。如是請已猶故不說。何故不說請不滿故。

  

  

《十地經論卷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十地經論卷第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