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經論卷第二
初歡喜地第一之二
論曰。此菩薩前同生衆上首請。次大衆請。複待諸佛法王加請。何以故。爲增敬重法故。
經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放菩薩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爲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叁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衆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衆。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彼十方諸佛亦複如是。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爲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叁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衆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衆。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並照釋迦牟尼佛大會之衆。及金剛藏菩薩身。于上虛空中亦複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彼十方世界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及師子座。此諸大衆皆悉現。見彼十方世界諸佛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此叁千大千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大會。並金剛藏菩薩身及師子座。彼諸大衆皆悉現見。時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論曰。何故如來現神通力放光同請。是如來前已意加未身口加異于余佛。是故今欲具身口加。何故不以常口常身加。爲重法故。不輕自身故。此光有八種業二種身。雲何八種業。一者覺業。是光照諸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如經放菩薩力明光焰故。二者因業。阿僧祇光皆有無量光明眷屬。如經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爲眷屬故。叁者卷舒業。舒則遍至阿僧祇世界。卷則還入常光。如經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故。四者止業。除滅一切惡道種種苦惱。如經叁惡道苦皆得休息故。五者降伏業。令一切魔宮威光不現驚怖恐懼不能壞亂可化衆生。如經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故。六者敬業。現不思議佛神力故。如經悉照十方諸佛衆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故。七者示現業。加十方世界諸佛所加菩薩大會令此衆見。如經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衆故。八者請業。發聲說偈。如經時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而說頌曰故。雲何二身。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處于虛空。如經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故。于一切處一時遍照故。如是彼此諸衆生疊互相見。猶如一會聽說亦爾。是名身加。何者口加。偈曰。
諸佛無等等 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 無量諸衆首
釋迦姓法生 天人上作加
承諸佛神力 爲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是諸如來加 護于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雖在于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論曰。是初二偈半顯能加者及加所爲。此二加示現何義故加。若請非尊者法非殊勝聖者則不說。雲何初偈顯能加者。偈言天人上作加故。何者天人上。謂諸佛如來。此有何義。法王義故。雲何知彼是法王。成就四種勝故。一自在勝。二力勝。叁眷屬勝。四種姓勝。何者諸佛自在勝。于煩惱障智障得解脫自在。彼于此處心智無礙隨意所受無上樂故。此雲何知。偈言諸佛無等等故。謂一切智故。複如虛空世間法不能染。無明煩惱習氣滅故。無等者。諸佛比余衆生彼非等故。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示現等正覺故。何者諸佛力勝。具足十力故。能伏一切邪智壞魔怨故。此雲何知。偈言十力無畏等故。何者諸佛眷屬勝。具攝菩薩聲聞諸衆故。此雲何知。偈言無量諸衆首故。彼菩薩是初衆故。無量者阿僧祇故。諸衆首者。佛于世間最勝上故。何者佛種姓勝。謂家姓勝故。此雲何知。偈言釋迦姓法生故。何故唯歎此佛種姓。以現見故。複以法爲家非但生家。法家者如法中住故。作加者是總相。加有二種。一具身加。依法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天人上者亦總亦別。余者唯別。雲何第二偈顯加所爲。此菩薩彼諸佛法王。爲開現法藏義故加。偈言。
承諸佛神力 爲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 分別智地義
歎此法藏有二種。一義藏成就。二字藏成就。雲何義藏。偈言諸地上妙行。行者諸菩薩行。所謂助道法故。妙者真實智故。上者神力勝故。如是顯示深妙勝上故。雲何字藏。偈言分別智地義。分別者說十地差別故。此偈中何故顯承佛神力說。或有衆生于如來所生輕慢想已。自不能請他而說。爲遮此故。如是請說法已。次顯說法利他有叁時益。于中有叁偈。叁時益者。一聞時益。二修行時益。叁轉生時益。何者聞時益。偈言。
是諸如來加 護于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 如是微妙法
菩薩聞持者佛力加故。是名聞時益。何者修行時益。偈言。
諸地淨無垢 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 成無上菩提
漸次滿十地自身得十力成無上菩提故。是名修行時益。何者轉生時益。偈言。
雖在于大海 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
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龍世界長壽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于大海故。雖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中故。聞此法者爲皆得利益有不得者不也。何者能得決定不疑。信此法者是人能得。偈言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故。如是顯示請說利益已。上言分別智地義者。此所說法有叁種漸次。第六偈教分別此事。偈言。
諸地勝智道 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 無量行境界
何者叁漸次。一觀漸次。二證漸次。叁修行漸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說漸次。勝智道者。謂十地勝智道。說此十地若觀若依止能生諸地智故。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轉向余地故。展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故。行者謂入住展轉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種種異行境界故。漸者次第故。說者授與故。如是教說何義故顯一切因如來能有所說生後正信義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觀察十方。欲令大衆重增踴悅生正信故。以偈頌曰。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于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辭所說
出過于叁世 其相如虛空
定滅佛所行 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 難說複難聞
離念及心道 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 心意所不及
如空中鳥迹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
我但說一分 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 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 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 鹹共恭敬聽
如是智入行 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 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 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 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 是力我能說
論曰。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欲令大衆重增踴悅深生正信。是故說偈示說正地。增益聞者堪受義故。踴悅者心清不濁故。踴悅有二種。一義大踴悅爲得義故。二說大踴悅因此說大能得彼義故。是中前五偈顯義大踴悅。雲何義大。彼義深故。何者深義。偈言。
微難知聖道 非分別離念
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故。雲何知依智地。上來所說皆依智地。後複所說亦依智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微者雲何微。偈言難知聖道故。雲何難知謂說時難知。複雲何難知。大聖道難知。大聖者所謂諸佛。是故言微。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故。言難知聖道。此微有二種。一說時甚微。二證時甚微。如是次第何故複難知。偈言非分別離念故。非分別者離分別境界故。離念者自體無念故。如是聖道名爲甚微。何故甚難得。難得者難證故。是名甚微。何故複甚難得。偈言。
難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 不滅亦不生
無垢濁者。智中無無明故。有無明雜智是名爲濁。智者智行處者。自證知故。自證知者依彼生故。于中智者見實谛義故。複增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滅故。複有世間智隨聞明了知故。自性常寂滅者。自性離煩惱故。非先有染後時離故。不滅者非一往滅爲不舍利益衆生故。不生者出世間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間中故。如是觀行甚微依止甚微清淨甚微功德甚微故。言甚難得。于中第一甚微不同世間叁昧故。第二第叁不同外道自言尊者故。第四不同聲聞辟支佛故。于此偈中微者是總。二種微是別。複顯難得得時甚微是總。余四種甚微是別。此甚微智複有何相。偈言。
自體本來空 有不二不盡
遠離于諸趣 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後 非言詞所說
出過于叁世 其相如虛空
是智相有二種。所謂同相不同相。是中同相者。雲何相彼智相故。偈言自體本來空智自空故。雲何同相一切諸法如說自體空。自體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取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耶不也。可如是取有彼此自體彼此轉滅耶不也。雲何取此自體空。有不二不盡如是取。此句顯離叁種空攝。一離謗攝。二離異攝。叁離盡滅攝。有二種頌。一有不二不盡。二定不二不盡。此頌雖異。同明實有。若非實有不得言定。此雲何定。此定能滅諸煩惱故是名同相。何者不同相。謂淨相解脫。此複有二種。一何處得解脫。二雲何解脫。何處得解脫者。偈言遠離于諸趣。此顯諸道解脫遠離煩惱業生故。雲何解脫者。偈言等同涅槃相。世間涅槃平等攝取故。非如聲聞一向背世間故。此智盡漏爲初智斷爲中爲後。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言非初非中後故。雲何斷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如是解脫可同他音聲觀耶不也。雲何…
《十地經論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