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P2

  ..續本文上一頁。若與蘊一體應成斷。仁今于此且應定說。何者爲火。何者爲薪。令我了知火依薪義。何所應說。若說應言所燒是薪能燒是火。此複應說。何者所燒。何者能燒。名薪名火。且世共了。諸不炎熾所然之物名所燒薪。諸有光明極熱炎熾能然之物名能燒火。此能燒然彼物相續令其後後異前前故。此彼雖俱八事爲體而緣薪故火方得生。如緣乳酒生于酪酢。故世共說依薪有火。若依此理火則異薪。後火前薪時各別故。若汝所計補特伽羅如火依薪依諸蘊者則定應說緣蘊而生體異諸蘊成無常住。若謂即于炎熾木等暖觸名火余事名薪。是則火薪俱時而起應成異體。相有異故。應說依義。此既俱生。如何可言依薪立火。謂非此火用薪爲因。各從自因俱時生故。亦非此火名因薪立。以立火名因暖觸故。若謂所說火依薪言爲顯俱生或依止義。是則應許補特伽羅與蘊俱生或依止蘊。已分明許體與蘊異。理則應許若許蘊無。補特伽羅體亦非有。如薪非有火體亦無。而不許然故釋非理。然彼于此自設難言。若火異薪薪應不熱。彼應定說熱體謂何。若彼釋言熱謂暖觸則薪非熱。體相異故。若複釋言熱謂暖合則應異體亦得熱名。以實火名唯目暖觸。余與暖合皆得熱名。是則分明許薪名熱。雖薪火異而過不成。如何此中舉以爲難。若謂木等遍炎熾時說名爲薪亦名爲火是則應說。依義謂何。補特伽羅與色等蘊定應是一。無理能遮。故彼所言如依薪立火。如是依蘊立補特伽羅。進退推征理不成立。又彼若許補特伽羅與蘊一異俱不可說。則彼所許叁世無爲及不可說五種爾焰亦應不可說。以補特伽羅不可說第五及非第五故。又彼施設補特伽羅應更礭陳。爲何所托。若言托蘊假義已成。以施設補特伽羅不托補特伽羅故。若言此施設托補特伽羅。如何上言依諸蘊立理則但應說依補特伽羅。既不許然。故唯托蘊。若謂有蘊此則可知故我上言此依蘊立。是則諸色有眼等緣方可了知。故應言依眼等。又且應說。補特伽羅是六識中何識所識。六識所識。所以者何。若于一時眼識識色。因茲知有補特伽羅。說此名爲眼識所識。而不可說與色一異。乃至一時意識識法。因茲知有補特伽羅。說此名爲意識所識。而不可說與法一異。若爾所計補特伽羅應同乳等唯假施設。謂如眼識識諸色時因此若能知有乳等便說乳等眼識所識。而不可說與色一異。乃至身識說諸觸時。因此若能知有乳等便說乳等身識所識。而不可說與觸一異。勿乳等成四或非四所成。由此應成總依諸蘊假施設有補特伽羅。猶如世間總依色等施設乳等是假非實。又彼所說。若于一時眼識識色。因茲知有補特伽羅。此言何義。爲說諸色是了補特伽羅因。爲了色時補特伽羅亦可了。若說諸色是了此因然不可言此異色者。是則諸色以眼及明作意等緣爲了因故。應不可說色異眼等。若了色時此亦可了爲色能了即了此耶。爲于此中別有能了。若色能了即能了此則應許此體即是色或唯于色假立于此。或不應有如是分別如是類是色如是類是此。若無如是二種分別如何立有色有補特伽羅。有情必由分別立故。若于此中別有能了了時別故此應異色。如黃異青前異後等。乃至于法征難亦然。若彼救言如此與色不可定說是一是異。二種能了相望亦然。能了不應是有爲攝。若許爾者。便壞自宗。又若實有補特伽羅而不可說色非色者。世尊何故作如是言。色乃至識皆無有我。又彼既許補特伽羅眼識所得。如是眼識于色此俱爲緣何起。若緣色起則不應說眼識能了補特伽羅。此非眼識緣。如聲處等故。謂若有識緣此境起。即用此境爲所緣緣補特伽羅非眼識緣者。如何可說爲眼識所緣。故此定非眼識所了。若眼識起緣此或俱便違經說。以契經中定判識起由二緣故。又契經說。苾刍當知。眼因色緣能生眼識。諸所有眼識皆緣眼色故。又若爾者。補特伽羅應是無常。契經說故。謂契經說。諸因諸緣能生識者皆無常性。若彼遂謂補特伽羅非識所緣。應非所識。若非所識應非所知。若非所知如何立有。若不立有便壞自宗。又若許爲六識所識。眼識識故應異聲等。猶如色。耳識識故。應異色等。譬如聲。余識所識爲難准此。又立此爲六識所識。便違經說。如契經言。梵志當知。五根行處境界各別。各唯受用自所行處及自境界。非有異根亦能受用異根行處及異境界。五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兼受用五根行處及彼境界。彼依意故。或不應執補特伽羅是五根境。如是便非五識所識。有違宗過。若爾意根境亦應別。如六生喻契經中言。如是六根行處境界各有差別。各別樂求自所行處及自境界。非此中說眼等六根。眼等五根及所生識無有勢力樂見等故。但說眼等增上勢力所引意識名眼等根。獨行意根增上勢力所引意識不能樂求眼等五根所行境界。故此經義無違前失。又世尊說。苾刍當知。吾今爲汝具足演說一切所達所知法門。其體是何。謂諸眼色眼識眼觸。眼觸爲緣內所生受。或樂或苦不苦不樂。廣說乃至。意觸爲緣內所生受。或樂或苦不苦不樂。是名一切所達所知。由此經文決判一切所達知法。唯有爾所。此中無有補特伽羅。故補特伽羅亦應非所識。以慧與識境必同故。諸謂眼見補特伽羅。應知眼根見此所有于見非我謂見我故。彼便蹎墜惡見深坑。故佛經中自決此義。謂唯于諸蘊說補特伽羅。如人契經作如是說。眼及色爲緣生于眼識。叁和合觸俱起受想思。于中後四是無色蘊。初眼及色名爲色蘊。唯由此量說名爲人。即于此中隨義差別假立名想。或謂有情不悅意生儒童養者命者生者補特伽羅。亦自稱言我眼見色。複隨世俗說。此具壽有如是名如是種族如是姓類如是飲食如是受樂如是受苦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際。苾刍當知。此唯名想。此唯自稱。但隨世俗假施設有。如是一切無常有爲從衆緣生由思所造。世尊恒敕依了義經。此經了義。不應異釋。又薄伽梵告梵志言。我說一切有唯是十二處。若數取趣非是處攝無體理成。若是處攝則不應言是不可說。彼部所誦契經亦言。諸所有眼諸所有色。廣說乃至。苾刍當知。如來齊此施設一切建立一切有自體法。此中無有補特伽羅。如何可說此有實體。頻毗婆羅契經亦說。諸有愚昧無聞異生隨逐假名計爲我者。此中無有我我所性。唯有一切衆苦法體將正已生。乃至廣說。有阿羅漢苾刍尼名世羅。爲魔王說

  汝墮惡見趣  于空行聚中 妄執有有情  智者達非有 如即攬衆分  假想立爲車 世俗立有情  應知攬諸蘊 

  世尊于雜阿笈摩中爲婆羅門婆拖梨說

  婆拖梨谛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無有情無我  唯有有因法 謂十二有支  所攝蘊處界 審思此一切  無補特伽羅 既觀內是空  觀外空亦爾 能修空觀者  亦都不可得 

  經說。執我有五種失。謂起我見及有情見墮惡見趣。同諸外道。越路而行。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淨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脫。聖法于彼不能清淨。此皆非量。所以者何。于我部中曾不誦故。汝宗許是量爲部爲佛言。若部是量佛非汝師汝非釋子。若佛言者此皆佛言。如何非量。彼謂。此說皆非真佛言。所以者何。我部不誦故。此極非理。非理者何。如是經文諸部皆誦。不違法性及余契經。而敢于中辄興誹撥我不誦故非真佛言。唯縱凶狂故極非理。又于彼部豈無此經謂一切法皆非我性。若彼意謂補特伽羅與所依法不一不異故說一切法皆非我。既爾應非意識所識。二緣生識經決判故。又于余經如何會釋。謂契經說。非我計我此中具有想心見倒。計我成倒說于非我。不言于我何煩會釋。非我者何。謂蘊處界。便違前說補特伽羅與色等蘊不一不異。又余經說。苾刍當知。一切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于五取蘊起。故無依我起于我見。但于非我法妄分別爲我。又余經言。諸有已憶正憶當憶種種宿住。一切唯于五取蘊起。故定無有補特伽羅。若爾何緣此經複說我于過去世有如是色等。此經爲顯能憶宿生一相續中有種種事。若見實有補特伽羅于過去生能有色等如何非墮起身見失。或應誹撥言無此經。是故此經依總假我言有色等如聚如流。若爾世尊應非一切智。無心心所能知一切法刹那刹那異生滅故。若許有我可能遍知。補特伽羅則應常住。許心滅時此不滅故。如是便越汝所許宗。我等不言佛于一切能頓遍知故名一切智者。但約相續有堪能故。謂得佛名諸蘊相續成就如是殊勝堪能才作意時于所欲知境無倒智起故名一切智。非于一念能頓遍知。故于此中有如是頌

  由相續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頓遍知 

  如何得知約相續說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說佛世尊有叁世故。于何處說。如有頌言

  若過去諸佛  若未來諸佛 若現在諸佛  皆滅衆生憂 

  汝宗唯許蘊有叁世。非數取趣。故定應爾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