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與《妙法蓮華經》
“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在民間影響這麼大?
主要就是受《妙法蓮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的影響。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自《妙法蓮華經》卷七,第二十五品。一些地方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稱爲《觀音經》。“普門品”很普及,早在唐代的時候,“普門品”就從《妙法蓮華經》單摘出來,在民間大衆中廣爲傳頌。因爲“普門品”他的實用性、他語言的通俗,才將觀世音菩薩傳播開來、推廣開來,民間普遍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主要是“普門品”起到很大的宣傳推廣作用。
我們知道,代表佛祖四大精神的四大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代表了這四大精神:大智、大悲、大願、大行。其實這四大精神、四大支柱都是同等的重要,但爲什麼惟有觀世音菩薩最能夠普及,最能爲衆生所接受呢?
通過誦讀、認識、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就能認識到:觀世音菩薩非常地爲衆生所思,爲衆生所想,最最無條件的救度衆生。一切都是從應機,怎麼樣能夠千方百計地接引衆生,和衆生結善緣,在結善緣的基礎上,給他們曉之以佛法的真谛,逐漸地讓衆生走向覺悟,走向完善生命、圓滿福慧這樣的道理。
他的方法最最簡易,不拘于一切形式,普及的方式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菩薩的叁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示現度生,六道衆生裏都有他的應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