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

  佛教-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

  問:佛法教理,博大精深,義理幽玄,文化不高和悟解力差的人很難學習領會,怎樣才能使佛法結合人們生活實際,有益于社會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設

  

  答:誠然,佛法博大淵深,不易爲人們所了解接受,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佛經早已明言,大乘教理不是一般人都能信解的。佛法有淺深程度不同的各種法門,有適應各種根機的修持方法,各乘、各宗、各派都有引攝世間的教法,適合一般人的需要,是合理契機的。

  問:什麼是五乘佛法

  什麼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

  答: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五乘。其中後叁種叫出世間法,教理深奧,比較難學;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間法。世間法是世人易學而能夠做到的也是應該做到的,前人名之爲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主要內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認爲,這類不道德的行爲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爲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叁業分爲十種。身業有叁種: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绮語;意業有叁種:不貪、不嗔、不愚癡。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惡。

  問:不殺生戒,應不許殺好人,假使有殺人放火,罪大惡極,負有命債的壞人,這種人依法應當抵命,難道這種惡人也不許殺他嗎

  

  答:對罪大惡極,負有命債的殺人犯,應當繩之以法。這是因爲觸犯國家法律,應按法律製裁,而不是哪個人要殺他。法官雖有判決權,那是依法判決,不是法官個人的事。釋迦牟尼爲弟子製戒,不許弟子們殺生害命,這是就個人說的,同時也是爲了避免觸犯國家法律。佛陀從來沒有說過國家法律對壞人的製裁有什麼不對,總是教誡弟子遵守所在國的法律的。這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混爲一談。佛教講因果律時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殺人一定要償命。這就說明了佛教是不會違反世間法律的,而是承認世間法律的。不殺生是這樣,不貪、不嗔也是這種精神,若是爲國家生財,爲人民謀利,這是利益衆生的事,是大好事;若是爲個人貪財,爲私人泄忿而害人,那就爲戒律所不許。總之,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則行事,那麼,人民就會和平康樂,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和平安樂的世界,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這就是人間佛教所要達到的目的。

  問:據聞,大乘佛法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這種人間佛教,和成佛有什麼關系

  

  答:大乘佛教是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需先要做個好人,做個清白正直的人,要在作好人的基礎上才能學佛成佛。這就是釋迦佛說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怎樣叫學佛

  學佛就是要學菩薩行,過去諸佛是修菩薩行成佛的,我今學佛也要修學菩薩行。

  問:什麼是菩薩行

  

  答:菩薩行總的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以救度衆生爲己任的。修學菩薩行的人不僅要發願救度一切衆生,還要觀察、認識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要認識到整個世間,主要是人類社會的曆史,是種不斷發生發展、無常變化、無盡無休的洪流,這種迅猛前進的滾滾洪流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菩薩覺悟到,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洶湧波濤中順流而下沒有別的可做,只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蜜的航船,出離這種無盡無邊的苦海。《華嚴經》說,菩薩以“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又說,“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這就是菩薩以救度衆生爲自救的辯證目的,這就是佛教無常觀的世界觀和菩薩行的人生觀的具體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問:什麼是六波羅蜜

  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種就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這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綱領。

  問:請略解說六波羅蜜的內容和意義。

  答:根據佛陀的教導,修學菩薩行的佛弟子,不但不貪求分外的財物,還要以自己的財法施給別人,這叫布施;一切損害別人不道德的行爲嚴禁去作,這叫持戒;不對他人起嗔害心,有人前來嗔害惱我,應說明情況,要忍辱原諒,這叫忍辱;應該作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作,這叫精進;排除雜念,鍛練意志,一心利益衆生,就叫靜慮;廣泛研習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和技術,就叫智慧。這六種法門通常也叫作六度。這六件事做到究竟圓滿就叫波羅蜜,波羅蜜意爲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譯爲度。佛陀叫弟子依這六波羅蜜爲行動准則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薩行。菩薩以此六波羅蜜作爲舟航,在無常變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圓滿,直達涅槃彼岸,名爲成佛。菩薩成佛即是得大解脫、得大自在,永遠常樂我淨。這就是大乘佛教菩薩行的最後結果。菩薩成佛之前,學佛度衆生,以度衆生爲修行佛道的中心課題,成佛之後還是永遠地在度衆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菩薩行的人間佛教的意義在于:果真人人能夠學菩薩行,行菩薩道,且不說今後成佛不成佛,就是在當前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積極地建設起助人爲樂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國家社會的,何況以此淨化世間,建設人間淨土!

  問:你對今後佛教前途的發展是怎樣看的

  

  答:存在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教,是擁有內容豐富絢麗多采的文化遺産的。論它的典籍文化,論它的成績經驗,論它的國際影響,無論作爲宗教或學術來看待,中國佛教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曆史中都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過去長期的衰落,中國佛教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局限。如何克服曆史所給予的汙染和困難,積極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主要在于當前中國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如培養傳燈人才,管好重點寺廟,開展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等等都是要立即抓好的大事。1949年以後,中國佛教從奄奄一息的狀態中得到複蘇和發展,寶鏡重光,法炬複燃,像設嚴飾,氣象萬千。尤其是1979年以來,一切恢複整頓工作順利進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績。撫今思昔,我深爲中國佛教慶,深爲中國佛教徒慶。我深信,作爲燦爛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絢麗花朵,作爲悠久的東方精神文明的巍峨豐碑,中國佛教必將隨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而發展,並在這一偉大事業中,爲莊嚴國土,爲利樂有情,爲世界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瞻望未來,前程似錦,春回大地,萬卉爭妍,佛教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