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人間佛教”思想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訪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剛剛結束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爲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爲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爲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慈善事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慈善事業的發展中,信仰是捐贈者持續捐贈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研究表明,在美國“宗教組織”和“基于信仰的組織”接受到的捐贈是民間慈善組織接受到的捐贈的四倍。而中國佛教協會作爲中國最大的宗教團體,在全國各個省市有上萬所寺院,有上億的信衆,是宣揚善念,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最有號召力的團體,一直是本刊重點關注的采訪對象。
由中國佛教協會、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國際慈善基金會、中國國情調查委員會、歐盟歐洲工商業經濟聯合會、聯合國青年技術培訓及婦女兒童保護組織等十幾家國內外團體聯合舉辦的“國際慈善論壇”即將于2008年1月9日在北京舉行。適此機會,本刊記者特意采訪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作爲此屆論壇“佛教慈善分論壇”的主要倡議人,一誠長老從慈善、交流兩個方面诠釋了“弘揚佛法精神,交流慈善經驗”的論壇主題意義,並對國內首次召開的“佛教慈善論壇”寄予了深切厚望。
采訪一誠長老的時間安排在他接見中韓日佛教團體的間隙,雖然一誠長老工作日程安排比較緊,但聽說是《公益慈善周刊》記者的采訪,便非常爽快地接受我們的預約,地點就安排在中國佛教協會一誠長老的齋房內。說到我們專程爲本次“佛教慈善論壇”來采訪時,一誠長老非常高興地說,這也是中國佛教協會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參與主辦的行業交流活動,希望佛協也能夠爲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
慈善是學佛之根本
一誠長老說,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說的“放生”就是培養慈悲心。按照佛教經典原本的解釋,“慈”和“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衆生的關懷。慈是與衆生樂,悲是去衆生苦。如《大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由此可見,佛教的“慈悲”思想與“慈善是通過幫助貧困人士,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的工作理念是一致的。
“慈善”這兩個字就來自佛經中的“慈心善舉”,就是說一個人有美好的心靈,才能做出好的行爲。慈善事業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老其老,慈其幼,養其孤”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民間的救濟在國內很早就有了,在自然災害,在戰爭發生的情況下,佛堂就成了難民最好的庇護所,也自然而然地成爲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團體。
說起慈善,一誠長老最不能忘記的就是印度洋海嘯後佛教界發起的慈善籌款活動。2005年1月1日下午1時,海峽兩岸百寺千僧捐款千萬救苦救難消災祈福法會在北京靈光寺隆重舉行,赈災法會進行中,現場就籌募了936萬元。如中國佛協捐贈了50萬元,國家宗教局全體工作人員捐款5萬元,臺灣佛光山捐款10萬元,臺灣中臺禅寺捐款20萬元,江蘇無錫祥符寺捐款50萬元,峨眉山佛教協會捐款50萬元,等等,尤其是一誠長老現場個人捐款5萬元,另有李金元居士個人捐款5萬元,這次捐贈活動後續突破了1300多萬元,這次捐贈活動也成爲了中國佛教慈善事業發展的裏程碑。
談起一誠長老的個人慈善情況,長老不願多談。但據長老秘書照聞法師介紹,一誠長老在江西的時候,爲省政協做提案建議立項修建一條佛光大道、慰問敬老院、爲災區捐贈糧食,還在永修發起捐建了叁所希望小學。特別是每次回到江西,必定要去敬老院看看,買些生活物資送給他們,順便問問有什麼困難,回北京前還一再叮囑弟子們要多照顧他們。一誠長老非常關心中國佛教的教育事業,爲了解決目前教材混雜不統一的難題,還個人捐贈50萬元支持中國佛學院的教材編寫。
當記者問到中國佛協對慈善的發展有何看法時,一誠長老提到,早在1993年,樸老在《中國佛協叁十年》一文中曾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爲此,在2002年9月下旬的中國佛教協會第七次佛教代表大會上,一誠法師號召佛教界積極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將教育培養人才、勤修叁學、奉獻造福于社會作爲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重要內容,在新修改的佛協章程中明確地將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寫入總則。而“人間佛教”思想主要歸納爲兩點:第一點,以佛法淨化人心。第二點,以佛教慈善事業回報社會。因此,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佛教慈善事業也是在實踐大乘菩薩道“慈悲濟世”的根本精神。
論壇有利于促進 佛教慈善事業快速發展
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30多個省市,在佛教協會和寺院下正式設立佛教慈善基金會和功德會的機構不足20家,而中國佛協有統計的寺院已經達到了15000多家。而在海外的港澳臺地區的佛教團體,60%都設立了相應的慈善部門。特別是在慈善籌款方面,國內的佛教慈善基金會多的只有幾千萬,少的只有幾萬元,而在港澳臺地區的佛教慈善部門少的基金也有幾百萬元,多的甚至達到上千億元。在慈善救濟方面,國內的佛教慈善團體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救災、助學、養老、修路等方面,海外的佛教慈善團體已經從教育、醫院、救災等多個領域開展工作,具備了跨地區實施救濟的實力,並且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
談到這些差距,一誠長老強調,佛教慈善論壇是非常好的交流形式。可以把海內外有經驗的佛教慈善人士請過來介紹經驗,如上海佛協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九江鐵佛寺的妙樂法師,還有臺灣慈濟、香港慈輝等等,同時也是國內佛教界學習的好機會。對于組織方面,一誠長老特別重視實際應用的學習,就是這次論壇要交流一些務實的經驗,讓與會代表回去就能組織開展慈善方面的工作。
提到對本次論壇的建議,一誠長老說,論壇也是非常好的學習平臺,這種活動要長期、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今後還可以開展一些關于慈善方面的培訓班,邀請中國佛協機關和各省的領導機構來學習經驗。國內佛教慈善方面的工作還剛剛開始,需要媒體的大力宣傳,像中國貿易報《公益慈善》周刊這樣的媒體,最好有關于佛教慈善的專門報道,這樣才能更好的引起佛教界的重視,從而推動社會各界人士的熱心支持。
------------------
一誠長老生于1927年2月2日,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冬由虛雲老和尚親任得戒和尚,受具足戒。1957年,在虛雲法師的主持下,得沩仰、臨濟法脈。1985年,榮膺真如禅寺方丈,重興祖庭。一誠長老曆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2002年9月當選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2003年當選爲全國政協常委。